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新农村专区

保障粮食安全要谋求大平衡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人均耕地仅1.4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文,预言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2.16亿吨,超过世界贸易粮的总量,中国的粮食问题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近来,国际粮价飞涨,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粮食储备下降到30年来最低水平,“粮荒”波及许多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学术界和管理层的关注。

  为了遏制耕地面积锐减的趋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对耕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保护制度。1999年1月1日起生效的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把“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明确规定: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各省级人民政府必须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但是耕地减少的趋势并没有改变。2003年中国人均耕地1.43亩,2005年下降到1.41亩,2006年下降到1.4亩以下。与此同时,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存在“等米下锅”的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在新形势下,深化对保证粮食战略安全问题的理解,顺应市场规律,拓宽思路。

  跳出面积占补的小平衡,建立产出能力的大平衡

  保护耕地不能简单地保护耕地面积,而是要保证国家的粮食产出能力。保证粮食产出能力要靠耕地,也要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我国从1957年以来耕地面积就一直在减少,为什么我们现在吃得比任何时候都好?饭桌上的东西比任何时候都丰富?这里面有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的原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制度创新的贡献。就保护耕地而言,面积是一大要素,但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耕地的质量。同样一亩地,经过土地整理后,可能面积增加不多,甚至可能减少,但是土壤质量、灌溉设施、路网条件更好了,更适应大规模、机械化耕作,防洪的标准提高了,过去平均5年受灾一次,现在可以抗20年一遇的水灾了,产出能力自然可以大大提高。近几年国家启动生态退耕,耕地大面积减少,2002年全国生态退耕2138.3万亩,2003年3356.0万亩,大约是同期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10倍,但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不大,就是因为这些耕地的耕作条件差,有面积无质量。

  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随着承包制对生产的激励作用经过近30年的释放,近些年来,粮食的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农业生产要进一步提高,一要靠在制度上进一步创新,使其适合于现代农业的生产、运作,发挥出规模效益。二要靠科技进步,争取有重大突破,提高粮食单产。三要靠价格引导。用合理的粮价保护种粮的积极性,引导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四要靠耕地产出能力的大平衡。我国自然灾害多,农业生产不稳定,据统计1986年至1995年,全国耕地平均每年受灾面积达7.55亿亩,成灾面积达3.77亿。如果能使受灾面积减少10%,相当于每年增加将近4000万亩的耕地,比10年补充的耕地面积还要多。因此,耕地保护工作应坚持质量优先,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提高耕地的实际产出能力。

  跳出粮食供给的小平衡,建立食物供给的大平衡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去当城里人的过程,这也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靠什么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的收入。就是要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来解决。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是动态的,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就现阶段而言,主要是在种植业中减少种粮的比重,增加经济作物比重,在大农业范畴减少种植业的比重,增加畜牧业、渔业比重。这虽然会导致耕地的减少,但增加的菜地、园地、林地、草地、水面、滩涂和耕地一样也向我们提供食物。中国人习惯上把主食称为粮食,但在国际上食物的概念包括了9大类100多种,这些都能填饱肚子,各种食物之间有一定的可替代性。米贵了就多吃面,肉贵了就多吃鱼,主食比副食贵就多吃一点副食。因此,着眼于保证食物供给的大平衡,允许农用地按照市场规律,自主调整用途,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食物供给的大平衡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政策相衔接,既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出路。

  跳出就地占补的小平衡,建立全局一盘棋的大平衡

  《土地管理法》规定以省为单位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各省在落实这项任务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层层下达,省要求设区市占补平衡,设区市要求所辖各县占补平衡。就地平衡的做法,惟一的好处就是便于管理,行政成本低,便于考核。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实际上是用行政手段限制了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很大浪费,害处多多。

  保证粮食安全要靠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13亿人都去种粮食,其结果一定是13亿人都饿肚子。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快,民营企业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当发达。这些地方往往有三个共同特点:第一,经济扩张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第二,具有很强的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三,农业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尽管有的地方可能还有绝对优势)。如果耕地占补主要依靠一县一市甚至一省的就地平衡,一是制约了当地第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使其难以尽快在规模、效率上提升档次;二是在没有比较优势的地方勉强搞农业,限制了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进一步发挥农业生产的潜力,实际上是拖了全国农业的后腿;三是延缓了整体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另一方面,一些农业有比较优势的地方,得不到应有的扶持,进一步发挥其农业上的优势,反而纷纷不顾当地资源、区位和市场条件,占用大量耕地上工业项目,结果往往是以失败告终,既破坏了农业,又浪费了资源。因此,在耕地保护中,要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多占多交,占多补少,占少补多”。多占多交,就是谁多占用了耕地,谁就要多承担补充耕地的义务,也就是多交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不一定要就地平衡。耕地开发资金要重点投向农业有比较优势的地方,投向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成本低的地方。一般说来,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建设用地量少的地方,农业比较优势明显。所以在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要减少耕地开发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用地量小的地方,加大耕地开发资金的投入。这样在全局上有的地方减,有的增,总体上维持平衡。当然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低,二、三产业的增加值高,税收财政政策上要体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加大对以第一产业为主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让发展农业的吃亏。

  跳出自给自足的小平衡,建立适度进口的大平衡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是稀缺资源。不仅耕地是稀缺资源,建设用地也同样是稀缺资源。要在这样一片土地上,使人民生活更富裕,只有在不危及国家战略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改变土地使用结构,使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提高。农用地的产出率低是不争的事实。世界上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当然也有例外,那主要是一些地广人稀,以高优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要尽可能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国际贸易,适度进口粮食,使其他国家的耕地资源为我所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好,外汇储备超过1.5万亿美元,有足够的国际支付能力,适度进口粮食不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造成粮食危机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没有国际支付能力。当前,由于粮价飙升,不少国家陷入危机,就是这种情况。我国进口粮食最多的时候是2000多万吨,占总消费量的4%-5%,所用外汇占我国每年出口创汇1%还不到。即使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们也有足够的支付能力。第二是有钱买不到。也就是说,全球粮食供不应求。自己吃都不够,你出多少钱我也不卖。但是从近50年全世界的粮食生产来看,全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粮食消费增加了17%,耕地大量减少,粮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供过于求。我国耕地复种指数1.5,而美国、欧盟的耕地大量休耕,复种指数才0.8。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单产水平比我国低得多,还有很大的增产空间。如果更充分地发挥国际贸易的作用,把这些产能激活,世界粮食生产还会大幅度提高。第三是政治因素。有的国家出于政治原因,不卖给我们。这当然是一种极端的可能,可以向其他国家进口。要是所有的国家都不卖给我们,那是我们的外交出了问题。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出现了人家有粮不卖,我们有钱买不来的情况,我们目前粮食的外贸依存度是4%-5% ,即使翻一倍达到10%,也完全在需求弹性范围之内,不足为惧。

  (作者为福建省地矿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孙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