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河南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产出水平得到提高,粮食品质不断改善,全省粮食生产实现较大突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明显提高,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调查统计: "十五"期间,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累计达到67267万亩,比"九五"期间累计的67514万亩减少247万亩,减少幅度为0.4%;在连续三年秋季受灾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累计仍达到20741万吨,比"九五"期间累计的20098万吨增加643万吨,增幅为3.2%,比全国同期粮食总产量增幅高10个多百分点(全国同期粮食总产量是下降的)。期间的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个年份创历史新高。2005年全省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333.7公斤,比"九五"期间的最高水平提高6.3%。2005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5%,比"十五"初期的8.9%提高0.6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河南夏粮总产量累计达到12094万吨,比"九五"期间累计的11132万吨增加962万吨,增幅为8.6%。期间的2001年、2004年、2005年三个年份创历史新高。2005年夏粮亩产量达到346公斤,比"九五"期间的最高水平提高8.1%。秋粮总产量累计为8647万吨,比"九五"期间累计的8966万吨减少319万吨,减幅为3.6%,在2005年创历史新高。2005年秋粮亩产量达到319公斤,比"九五"期间的最高水平提高0.7%。"十五"期间,影响秋粮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全省大部分地区在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秋季出现阴雨寡照气候条件。2003年河南秋粮生产中、后期连续40天阴雨寡照,致使当年秋粮总产量比上一个年份减产688万吨,当年的总产量和亩产量退到1988年以前的生产水平;2004年秋粮生产中后期,豫东广大地区连降暴雨,秋粮生产水平受到较大影响;2005年秋粮成熟、收获期,全省连续近15天的阴雨,近100万吨玉米、大豆生芽、霉变,影响了秋粮产量的提高。
    一、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特点
    1、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再调农民种粮积极性。全省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在全国率先全部减免农业税,实行良种、农机具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等利好政策,再调农民种粮积极性,前两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趋势得到抑制,到200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3730.12万亩,达到1990年以前的较高水平。同时,粮食作物的内部构成进一步得到优化,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在短短的几年里快速扩大到4039万亩,占小麦面积的比重达到54.3%,优质小麦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出口数量逐年增加;高产作物的玉米播种面积占秋粮面积的比重达到60.8%, 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产量低、效益差的谷子、高粱、绿豆等杂粮播种面积进一步得到压缩。
    2、农业技术人员大力推广科学的栽培技术,广大农民自觉强化田间管理,在病虫害发生的时段,各级有关部门和农民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虫害发生蔓延,加之大面积种植抗病、虫品种,病虫害危害程度明显减轻。
    3、全省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二、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缺,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面积普遍扩张,城乡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2、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偏低。河南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尽管近年来国家和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但由于过去多年来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偏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生产能力不稳。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导致农民种粮成本增加,受益受限,影响了农民粮食生产投入能力的提高。
    上述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这是"十一五"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对"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的建议
    1、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机制,严格控制耕地下降。耕地是实现粮食生产的基础,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禁一切形式的非法占地。要在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等措施保护耕地的同时,加快征地制度改革,确定合理的土地征用标准,强化对征用耕地的经济制约。要正确处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与耕地面积之间的矛盾,以确保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在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目前河南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5%左右,比发达国家的60—80%还相差甚远。这也是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国家、地方、集体、社会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扩大农业投资来源;尤其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解决防洪防涝、干旱缺水和水资源恶化三大问题,改善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和提高农业生产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继续加大粮食内部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十一五"期间,应当在巩固优质小麦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优质小麦的品质,创出一批能与国外优质小麦的品质的品牌,从而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继续扩大玉米播种面积,逐步推广饲料玉米种植,为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奠定基础;适当压缩一些对红薯加工技术落后和低洼地区的红薯播种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