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后奥运经济 > 最新消息

奥运后的中国经济(四)

  英国文豪肖伯纳说,一只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只要它会说供求。判断奥运后经济中长期的走势,看起来也需要从供应和需求两个角度来入手。

  从总供应的角度看问题,影响因素来自四个方面,即资本积累、劳动投入、资源瓶颈和技术进步。

  剔除价格指数和房地产投资来观察固定资本的积累情况,可以看到其增长率的最高点出现在2005年,2006年以来资本积累的速度出现趋势性的放缓,2008年的情况应不例外。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钢铁、水泥、电力、港口等许多领域产能增速都在明显放缓。2008年上半年,在铁矿石和煤炭价格上涨的背景下,钢铁和水泥的盈利反而在上升,这部分反映了其产能增速减缓对盈利的支持作用。

  此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等标准的收紧导致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形成了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的下降,这也可以理解为资本积累速度在进一步放缓。资本积累的放缓暗示未来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将开始减少。

  从劳动投入的情况看,2003年以前,中国城镇每年的新增就业岗位不到900万个,2004年第一次扩大到接近1000万的水平,并在随后节节上升。从目前的情况看,2008年的新增就业机会应该在1200-1300万之间,创历史最高记录。从草根层面的情况看,2004年以后,中国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保姆荒”,显示没有涵盖在正式统计体系的低端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也在明显增加。

  就业的增加伴随着工资增长率的上升,显示资本积累和经济扩张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并使得更多国民可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然而,2007年,城镇职工全部劳动报酬的增长第一次超过了经济的名义增长率;2008年迄今,职工人均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去年大体持平,但高于工业部门的实际增长;草根层面的情况似乎显示在2007年上半年,沿海地区的制造部门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劳动力短缺。这些情况都表明中国经济的扩张在2007年超出了劳动力供应可以支持的水平。

  随着2008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的下降和部分企业的关闭,沿海地区低端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已经消失;在城镇职工就业领域,工资的增长率仍然相当高,但看起来这一领域也将逐步转向缓和。

  2007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总体上在快速上升??仅仅使用蓝耳病和生猪存栏数据来解释这一现象过于勉强,至少是相当不完整的。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供应的紧张是这一现象背后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是另外一个原因。

  经济的增长需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基础商品,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说尤其如此。将去年底以来原油等商品价格的上升归咎于中国需求可能比较牵强,但2002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与中国经济的扩张存在密切联系??这一点应该少有争议。

  目前的挑战在于,由于资本投入和地缘政治等复杂原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宗商品供应能力的增长可能都比较低。这种自然资源方面的限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构成明显的约束。短期内发达经济体的减速将有助于缓解这方面的压力;但如果未来全球经济重新转入强劲增长,那么中国面对的来自大宗商品领域的通货膨胀压力将会很大,需要通过严厉的需求紧缩来管理。

  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在这之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如日本在1975年以后为应对石油危机所做的那样,但这涉及技术方面巨大的不确定性。非常清楚的事实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微观领域至少必须依靠正确的价格信号来引导,而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扭曲,包括对电力和成品油价格的管制,以及对环境污染方面的处罚和监管等。

  尽管技术进步对推动经济增长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所发挥的作用难以估量,但人们在经济领域仍然不知道如何解释和预测技术的进步过程,甚至准确地测量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争议。一个猜测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领域的技术进步速度相当快,明显区别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换句话说,经济增长中无法归结于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的部分在这段时期可能比较大。这样的进程也许不会长期维持,但我们目前不知道技术进步的放慢是否在2008年已经开始。显然这样的猜测目前仍然缺乏可靠的数据研究的支持。

  总结供应方面的情况看,尽管存在诸多的未知因素,但看起来由资本积累等因素决定的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在逐步放缓,这一转折可能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问题,主要是考察出口、投资和消费三个领域。

  出口的情况比较清楚,前文已经讨论,总体的趋势是减速和下降。进口方面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商品价格能够稳定下来,那么奥运后到明年进口会有比较大的减速,贸易顺差也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可能无法高于经济的名义增长率。

  投资方面的情况前文也有一些讨论,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和信贷紧缩等因素影响,投资减速的趋势也将逐步显露出来,但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回到2007年底看问题,当时政府经济工作的基调是“两防”,基本思路是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导致经济过热,进而导致通货膨胀恶化。金融市场当时也普遍存在投资反弹的预期和担心,一个理由是历史上政府换届通常导致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而2008正是政府的换届年;另外一个理由是当时企业的盈利和现金流的情况还比较好。

  现在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迄今并未出现,特别是剔除价格因素后投资还有比较明显的下降。政府担心的通货膨胀倒确实出现了,但这与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联系更密切,并非由于政府担心的投资过热所导致。

  应当承认,在诸多宏观经济变量中,投资的趋势是最难预测和把握的,各国的情况大体均是如此,凯恩斯曾有所谓企业家“动物精神”的说法,来解释投资的决定过程。就过去大半年的情况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是人们在去年底没有预期到的,由此导致盈利恶化和企业现金流紧张,并影响投资是可以理解的;照此来推理,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未来能稳定下来,其对投资的压力也将逐步消失,投资也可能因此出现反弹。

  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换届和投资之间的联系似乎消失了,原因何在呢?一个解释是政府的调控取得成效,提前压住了新一届政府的投资冲动;一个解释是地方政府思路转变,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还有一个比较小的因素可能是:信贷控制加上土地流拍限制了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仍然不得而知。

  就投资的情况而言,应该说目前人们对投资反弹的担心在减弱,对投资下滑过快的担心开始上升;但投资的未来走向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消费的情况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消费的实际增长率仍然在继续上升,这与政府扩大内需,转变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等期望比较一致。但消费增长的驱动力量是什么?其增长的趋势又是什么呢?

  许多人认为消费结构的提升是驱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这样的想法也许有道理,但与经验数据的吻合并不好。中国这轮消费的加速始自2005年初前后,但汽车消费的急剧增长从2003年就开始了;过去几个月在住房、建筑装修、汽车等消费增长均放慢的背景下,实际消费增长创出了新高。

  看起来消费结构变迁对消费总量增长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影响后者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松紧。

  经济理论通常认为资产价格的升降会形成财富效应,并影响人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在过去三个季度多的时间里,中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经济史上十分少见的连续大跌,住房价格也存在压力,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应该是很不利的。

  因此,劳动力市场逐步转向松弛将带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减速,再加上资产价格方面的影响,尽管消费的增长仍然强劲,但其加速势头正在消失。

  综合总供求两方面的情况看,并结合前文的讨论来预判经济的基本趋势,可能的情况也许是:在承认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奥运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正处在继续减速的趋势中;通货膨胀最坏的时期正在过去;一些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包括大宗商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等使得短期内经济的减速相当快,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明年可能逐步消失或明显减弱,并推动经济增长出现短期的反弹,但经济不太可能回到2002-2007年期间连续加速的轨道上;随着通货膨胀的回落和经济减速趋势的进一步确认,宏观经济政策有必要逐步从紧缩取向调整到至少是中性和稳健的取向上来;在微观领域加速资源和要素价格的自由化,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必要和合理的价格信号十分重要;在政策操作领域,需要逐步放弃对信贷的总量控制,并转向以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来调节;为了预防经济下滑过快的风险,财政政策也需要有所准备。

  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在这之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如日本在1975年以后为应对石油危机所做的那样,但这涉及技术方面巨大的不确定性。非常清楚的事实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微观领域至少必须依靠正确的价格信号来引导,而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扭曲,包括对电力和成品油价格的管制,以及对环境污染方面的处罚和监管等。

  尽管技术进步对推动经济增长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所发挥的作用难以估量,但人们在经济领域仍然不知道如何解释和预测技术的进步过程,甚至准确地测量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争议。一个猜测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领域的技术进步速度相当快,明显区别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换句话说,经济增长中无法归结于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的部分在这段时期可能比较大。这样的进程也许不会长期维持,但我们目前不知道技术进步的放慢是否在2008年已经开始。显然这样的猜测目前仍然缺乏可靠的数据研究的支持。

  总结供应方面的情况看,尽管存在诸多的未知因素,但看起来由资本积累等因素决定的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在逐步放缓,这一转折可能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问题,主要是考察出口、投资和消费三个领域。

  出口的情况比较清楚,前文已经讨论,总体的趋势是减速和下降。进口方面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商品价格能够稳定下来,那么奥运后到明年进口会有比较大的减速,贸易顺差也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可能无法高于经济的名义增长率。

  投资方面的情况前文也有一些讨论,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和信贷紧缩等因素影响,投资减速的趋势也将逐步显露出来,但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回到2007年底看问题,当时政府经济工作的基调是“两防”,基本思路是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导致经济过热,进而导致通货膨胀恶化。金融市场当时也普遍存在投资反弹的预期和担心,一个理由是历史上政府换届通常导致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而2008正是政府的换届年;另外一个理由是当时企业的盈利和现金流的情况还比较好。

  现在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迄今并未出现,特别是剔除价格因素后投资还有比较明显的下降。政府担心的通货膨胀倒确实出现了,但这与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联系更密切,并非由于政府担心的投资过热所导致。

  应当承认,在诸多宏观经济变量中,投资的趋势是最难预测和把握的,各国的情况大体均是如此,凯恩斯曾有所谓企业家“动物精神”的说法,来解释投资的决定过程。就过去大半年的情况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是人们在去年底没有预期到的,由此导致盈利恶化和企业现金流紧张,并影响投资是可以理解的;照此来推理,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未来能稳定下来,其对投资的压力也将逐步消失,投资也可能因此出现反弹。

  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换届和投资之间的联系似乎消失了,原因何在呢?一个解释是政府的调控取得成效,提前压住了新一届政府的投资冲动;一个解释是地方政府思路转变,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还有一个比较小的因素可能是:信贷控制加上土地流拍限制了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仍然不得而知。

  就投资的情况而言,应该说目前人们对投资反弹的担心在减弱,对投资下滑过快的担心开始上升;但投资的未来走向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消费的情况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消费的实际增长率仍然在继续上升,这与政府扩大内需,转变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等期望比较一致。但消费增长的驱动力量是什么?其增长的趋势又是什么呢?

  许多人认为消费结构的提升是驱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这样的想法也许有道理,但与经验数据的吻合并不好。中国这轮消费的加速始自2005年初前后,但汽车消费的急剧增长从2003年就开始了;过去几个月在住房、建筑装修、汽车等消费增长均放慢的背景下,实际消费增长创出了新高。

  看起来消费结构变迁对消费总量增长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影响后者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松紧。

  经济理论通常认为资产价格的升降会形成财富效应,并影响人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在过去三个季度多的时间里,中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经济史上十分少见的连续大跌,住房价格也存在压力,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应该是很不利的。

  因此,劳动力市场逐步转向松弛将带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减速,再加上资产价格方面的影响,尽管消费的增长仍然强劲,但其加速势头正在消失。

  综合总供求两方面的情况看,并结合前文的讨论来预判经济的基本趋势,可能的情况也许是:在承认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奥运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正处在继续减速的趋势中;通货膨胀最坏的时期正在过去;一些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包括大宗商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等使得短期内经济的减速相当快,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明年可能逐步消失或明显减弱,并推动经济增长出现短期的反弹,但经济不太可能回到2002-2007年期间连续加速的轨道上;随着通货膨胀的回落和经济减速趋势的进一步确认,宏观经济政策有必要逐步从紧缩取向调整到至少是中性和稳健的取向上来;在微观领域加速资源和要素价格的自由化,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必要和合理的价格信号十分重要;在政策操作领域,需要逐步放弃对信贷的总量控制,并转向以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来调节;为了预防经济下滑过快的风险,财政政策也需要有所准备。

  就投资的情况而言,应该说目前人们对投资反弹的担心在减弱,对投资下滑过快的担心开始上升;但投资的未来走向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消费的情况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消费的实际增长率仍然在继续上升,这与政府扩大内需,转变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等期望比较一致。但消费增长的驱动力量是什么?其增长的趋势又是什么呢?

  许多人认为消费结构的提升是驱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这样的想法也许有道理,但与经验数据的吻合并不好。中国这轮消费的加速始自2005年初前后,但汽车消费的急剧增长从2003年就开始了;过去几个月在住房、建筑装修、汽车等消费增长均放慢的背景下,实际消费增长创出了新高。

  英国文豪肖伯纳说,一只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只要它会说供求。判断奥运后经济中长期的走势,看起来也需要从供应和需求两个角度来入手。

  从总供应的角度看问题,影响因素来自四个方面,即资本积累、劳动投入、资源瓶颈和技术进步。

  剔除价格指数和房地产投资来观察固定资本的积累情况,可以看到其增长率的最高点出现在2005年,2006年以来资本积累的速度出现趋势性的放缓,2008年的情况应不例外。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钢铁、水泥、电力、港口等许多领域产能增速都在明显放缓。2008年上半年,在铁矿石和煤炭价格上涨的背景下,钢铁和水泥的盈利反而在上升,这部分反映了其产能增速减缓对盈利的支持作用。

  此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等标准的收紧导致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形成了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的下降,这也可以理解为资本积累速度在进一步放缓。资本积累的放缓暗示未来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将开始减少。

  从劳动投入的情况看,2003年以前,中国城镇每年的新增就业岗位不到900万个,2004年第一次扩大到接近1000万的水平,并在随后节节上升。从目前的情况看,2008年的新增就业机会应该在1200-1300万之间,创历史最高记录。从草根层面的情况看,2004年以后,中国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保姆荒”,显示没有涵盖在正式统计体系的低端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也在明显增加。

  就业的增加伴随着工资增长率的上升,显示资本积累和经济扩张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并使得更多国民可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然而,2007年,城镇职工全部劳动报酬的增长第一次超过了经济的名义增长率;2008年迄今,职工人均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去年大体持平,但高于工业部门的实际增长;草根层面的情况似乎显示在2007年上半年,沿海地区的制造部门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劳动力短缺。这些情况都表明中国经济的扩张在2007年超出了劳动力供应可以支持的水平。

  随着2008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的下降和部分企业的关闭,沿海地区低端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已经消失;在城镇职工就业领域,工资的增长率仍然相当高,但看起来这一领域也将逐步转向缓和。

  2007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总体上在快速上升??仅仅使用蓝耳病和生猪存栏数据来解释这一现象过于勉强,至少是相当不完整的。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供应的紧张是这一现象背后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是另外一个原因。

  经济的增长需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基础商品,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说尤其如此。将去年底以来原油等商品价格的上升归咎于中国需求可能比较牵强,但2002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与中国经济的扩张存在密切联系??这一点应该少有争议。

  目前的挑战在于,由于资本投入和地缘政治等复杂原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宗商品供应能力的增长可能都比较低。这种自然资源方面的限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构成明显的约束。短期内发达经济体的减速将有助于缓解这方面的压力;但如果未来全球经济重新转入强劲增长,那么中国面对的来自大宗商品领域的通货膨胀压力将会很大,需要通过严厉的需求紧缩来管理。

  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在这之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如日本在1975年以后为应对石油危机所做的那样,但这涉及技术方面巨大的不确定性。非常清楚的事实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微观领域至少必须依靠正确的价格信号来引导,而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扭曲,包括对电力和成品油价格的管制,以及对环境污染方面的处罚和监管等。

  尽管技术进步对推动经济增长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所发挥的作用难以估量,但人们在经济领域仍然不知道如何解释和预测技术的进步过程,甚至准确地测量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争议。一个猜测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领域的技术进步速度相当快,明显区别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换句话说,经济增长中无法归结于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的部分在这段时期可能比较大。这样的进程也许不会长期维持,但我们目前不知道技术进步的放慢是否在2008年已经开始。显然这样的猜测目前仍然缺乏可靠的数据研究的支持。

  总结供应方面的情况看,尽管存在诸多的未知因素,但看起来由资本积累等因素决定的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在逐步放缓,这一转折可能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问题,主要是考察出口、投资和消费三个领域。

  出口的情况比较清楚,前文已经讨论,总体的趋势是减速和下降。进口方面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商品价格能够稳定下来,那么奥运后到明年进口会有比较大的减速,贸易顺差也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可能无法高于经济的名义增长率。

  投资方面的情况前文也有一些讨论,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和信贷紧缩等因素影响,投资减速的趋势也将逐步显露出来,但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回到2007年底看问题,当时政府经济工作的基调是“两防”,基本思路是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导致经济过热,进而导致通货膨胀恶化。金融市场当时也普遍存在投资反弹的预期和担心,一个理由是历史上政府换届通常导致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而2008正是政府的换届年;另外一个理由是当时企业的盈利和现金流的情况还比较好。

  现在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迄今并未出现,特别是剔除价格因素后投资还有比较明显的下降。政府担心的通货膨胀倒确实出现了,但这与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联系更密切,并非由于政府担心的投资过热所导致。

  应当承认,在诸多宏观经济变量中,投资的趋势是最难预测和把握的,各国的情况大体均是如此,凯恩斯曾有所谓企业家“动物精神”的说法,来解释投资的决定过程。就过去大半年的情况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是人们在去年底没有预期到的,由此导致盈利恶化和企业现金流紧张,并影响投资是可以理解的;照此来推理,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未来能稳定下来,其对投资的压力也将逐步消失,投资也可能因此出现反弹。

  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换届和投资之间的联系似乎消失了,原因何在呢?一个解释是政府的调控取得成效,提前压住了新一届政府的投资冲动;一个解释是地方政府思路转变,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还有一个比较小的因素可能是:信贷控制加上土地流拍限制了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仍然不得而知。

  就投资的情况而言,应该说目前人们对投资反弹的担心在减弱,对投资下滑过快的担心开始上升;但投资的未来走向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消费的情况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消费的实际增长率仍然在继续上升,这与政府扩大内需,转变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等期望比较一致。但消费增长的驱动力量是什么?其增长的趋势又是什么呢?

  许多人认为消费结构的提升是驱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这样的想法也许有道理,但与经验数据的吻合并不好。中国这轮消费的加速始自2005年初前后,但汽车消费的急剧增长从2003年就开始了;过去几个月在住房、建筑装修、汽车等消费增长均放慢的背景下,实际消费增长创出了新高。

    费结构变迁对消费总量增长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影响后者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松紧。

  经济理论通常认为资产价格的升降会形成财富效应,并影响人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在过去三个季度多的时间里,中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经济史上十分少见的连续大跌,住房价格也存在压力,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应该是很不利的。

  因此,劳动力市场逐步转向松弛将带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减速,再加上资产价格方面的影响,尽管消费的增长仍然强劲,但其加速势头正在消失。

  综合总供求两方面的情况看,并结合前文的讨论来预判经济的基本趋势,可能的情况也许是:在承认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奥运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正处在继续减速的趋势中;通货膨胀最坏的时期正在过去;一些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包括大宗商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等使得短期内经济的减速相当快,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明年可能逐步消失或明显减弱,并推动经济增长出现短期的反弹,但经济不太可能回到2002-2007年期间连续加速的轨道上;随着通货膨胀的回落和经济减速趋势的进一步确认,宏观经济政策有必要逐步从紧缩取向调整到至少是中性和稳健的取向上来;在微观领域加速资源和要素价格的自由化,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必要和合理的价格信号十分重要;在政策操作领域,需要逐步放弃对信贷的总量控制,并转向以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来调节;为了预防经济下滑过快的风险,财政政策也需要有所准备。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佟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