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公车改革”都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今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代表委员们看待公车改革问题也有了新的视角。把公车改革与拉动内需、削减政府行政开支结合起来,成为大家提建议、提案的普遍切入点。
蔡继明委员:
公车采购应优选国货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去年全国由各级政府主持的设备类货物采购近2万亿元,但被列入采购目录的民族品牌却是凤毛麟角。“每年有1万多亿元的定单流向了外国和外企。如果这部分定单有一半转向民族企业,就能产生6000亿元的国内需求,并带动1.5万亿元的GDP,提供200万个就业岗位。”该研究中心主任、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蔡继明委员就此提出建议,政府在采购公务车时,应该优先选择自主品牌产品。
蔡委员提出,各级政府在社会采购中更应把价格因素放在首位,优选性价比高的国货产品,而不能以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作为评价标准,“一旦政府采购向自主品牌敞开大门,一旦自主品牌轿车开进政府大门,所带动的GDP增长将远不止政府采购清单中的数字。”
冯世良委员:
公车消费要有定额控制
冯世良委员对于公车的关注始于一次调研,“某个副省级城市下辖的区属机关,一个仅有20人编制的单位,公车竟有15辆!几乎达到人手一辆的程度。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公车采购占整个政府采购的四分之一还多,而且每年还以超过100亿元的速度增加。政府机关的公车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冯委员直言不讳。
冯委员认为,遏制公车过高消费的关键,就是将公车的购买和使用纳入刚性的政府预算管理之内,“从车辆购置、配备,到使用、维修,要形成一套统一严格的预算管理机制,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公车消费定额,政府购买公车需要充分考核部门职能配置、现有资产使用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严控公车采购、保养费用的增长。”
叶青代表:
设一个“公车改革试验区”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关注公车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2003年,担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的他就提过一个车改方案——“自购私车,上下班500元油费,出武汉市实报实销。”
今年两会上,他进一步提出建议,设立一个“公车改革试验区”,率先启动公车采购和使用改革的试点。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