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顾京圃: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启示

  顾京圃: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启示

  “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一年一度的战略性议题论坛,此前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2009年4月11-12日,第五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在深圳召开,以下是搜狐财经从前方发回的报道:

  顾京圃: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本次论坛,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和蔓延并深刻影响全球金融内在结构的情况下,有机会与金融业的专家学者们交流探讨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启示,感到非常荣幸。

这次金融危机既有经济周期波动性的原因,更在于当前的货币体系不能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对这个问题,今天不做展开。按照论坛的要求,我重点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做一个探讨。

  近日,中国四家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商业银行空中建交,相继公布2008年经营业绩,截止2008年末,四家银行资产总共为26.9万亿元,增长率为15.25%,四家银行全年实现利润增长率27.2%,同时四家银行资产质量稳步提高,不良贷款余额、比例均实现双降,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2008年,中国建设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926.42亿元,较上年上升33.99%。资产质量稳步提高,不良贷款余额比例实现双降。与国内同业一道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话,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金融市场严重失血,大批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甚至破产倒闭。以美国为例,美国银行业和证券公司已蒙受了7620多亿美元的信贷损失。2008年四季度,美国商业银行出现了18年来首次亏损,亏损金额超过2620亿美元,同时随着金融危机 不断深化,受次贷危机和金融的影响,消费信贷和商业抵押贷款不断上涨。与欧美银行业乃至整个世界银行业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由于刺激贷,受到的风险较小。积极采取地方性措施,为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得以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当中国商业银行的良好表现并不以为着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我们在经营管理方面都很完善。

  此次金融危机中,到底有哪些值得中国商业银行吸取的教训,对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有哪些启示,这些课题需要我们深思和研究。下面我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此次金融危机由来已久,发展迅猛,影响非常大。此次金融危机由美国引发,由房地产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又在很短的时间内,由美国扩散成全球金融危机。为缓解2000年经济泡沫对经济的冲击,美联储连续13次将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到1%,并一直会降到2004年6月。而到了2004年,通货膨胀压力显现,美联储又于2004年进行加息,经过17次加息,美国联邦利率从1%提高到06年6月的5.25%。2000年到2003年,将息周期促进了房地产价格的回升,随着加息效应逐渐显现,美国房地产价格逐渐回落,抵押贷款市场形势严重恶化。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刺激抵押贷款企业,由于刺激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率不断升高,融资乏力和巨额债务,陷入困境,最终倒闭由此引发了次贷危机。与次贷危机有关的欧洲、亚洲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 闭,全球股市暴跌,各国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在不断进行大规模资产减低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不再局限于次级抵押贷款,优质抵押贷款也开始蒙受损失。此外危机迅速扩展到和次贷危机有关的担保债务,次贷危机演变为债券危机,并且愈演愈烈。2007年7月,随着美国公司大范围降低对次贷贷款的危机,在次级贷款基础上,通过复杂的资产证券化手段打包制作成的次级债大幅度缩水,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带来严重打击,债券危机演变为银行危机。2008年9月,美国最大的两家房地产公司,由于次贷及其相关债务严重亏损而陷入财务困境,迫使美国政府紧急颁布救市法案,随后,美国第四大银行雷曼兄弟股价暴跌,政府拒绝挽救,被迫向美国南区法院提出破产,标志着美国金融危机正式爆发。2008年10月,全球金融系 统出现了信贷紧缩,流动性枯竭等严重问题,全球股票市场大幅下挫,众多金融机构倒闭,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从目前情况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不断恶化。

  第二,此次危机揭示了一些问题。一、不审慎和脱离核心业务的经营模式可能招致巨大损失的问题。一直以来先进的欧美金融机构是中国学习的榜样,他们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产品创新等方面给中国商业银行树立了标杆。但是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以美国投资银行为首的欧美金融机构遭到重创,主要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模式上的问题导致的。欧美金融机构的模式日益与审慎经营的原则相背,重点在于信贷有缺陷的居民发放贷款,过分依赖短期融资,过分提升杠杆比例,过分以来投机业务收入,并漠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效果。二是次贷危机发生前,欧美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日益与自身核心业务相背离,越来越脱离传统模式,缺乏对风险的清醒判断,忽视业务转型与自身能力脱节可能带来的致命危险。随着此次国际 金融危机爆发,那些大量发行衍生产品,融资模式短期化,杠杆率高,缺乏稳定收益来源的机构受到的冲击最大,最终走向终结。第二,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可能导致经济危机。所谓虚拟经济就是虚拟资产构成的经济部分,虚拟经济包括虚拟资产的形成、发展、运行和波动等一系列内容。金融系统是虚拟经济的组成部分,虚拟经济的产生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但是随着虚拟经济不断膨胀,越来越脱离与实体经济,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诱因。当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发展,就极易导致泡沫破灭,发生金融危机。此次就是过度膨胀的结果。近年来,美国次贷,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为四千亿美元,2004年一万亿美元,两年增长了2.5倍,在此期间,美国次级贷款在住房抵押贷款中比 例迅速提高。1999年为2%左右,随着次级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放大,发放机构为获得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避税,将具有特定期限、利率等特征的次级抵押贷款组成资产值,作为现金流支持,通过增值出售,从而导致美国次级债规模迅速增长。截止2006年,美国次级债规模约七千万美元,由2000年的2%,上升到06年的11%,尽管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比例15%,而次级债占美国贷款债券的也只有11%,但以次级债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数量却数十倍于这个规模。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次级债到期不能偿还的数量增加。一方面,感染到整个资产,导致亏损面扩大,评级降低,投资者对整个资产证券丧失信心。另一方面,感染到以次级债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危机由此爆发。三、金融机构管理能力不足,可能导致金融危 机的问题。此外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些欧美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压力的驱使下,忽视或放松风险造成的。在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金融创新,业务风险等众多风险方面。在信用风险方面,对次级贷款审批过于宽松,没有在源头上控制风险。在市场风险方面,盲目信任过往的数据积累和市场风险的情况下,没有对资产负债组合实施有效的进行管理,存在较大的市场管理风险。结果在利率、商品市场,股市出现波动时遭受巨额损失。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全球长期流动性过剩,放松了对流动性的警惕。结果在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及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因无法到期偿还债务而纷纷倒闭。甚至连评级公司对创新产品的风险也不能准确识别和评估。创新产品的风险事实上处于失控状态。受衍生品之类进而导致金融危机,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四、对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社会功能缺乏评价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问题。一方面,近年来美国金融政策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均较大,对市场的正常运转形成了很大的干扰,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已经不再充分。而同时,政府和社会对金融政策的制定和运行,效果又缺乏有效的评价,不能及时纠错。市场依靠自身机制,已难以解决因政策频繁变化带来的问题。如2007年至2006年6月,美国连续13次将息和17次加息,引发了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关键在于缺少对金融机构的评价机制。众所周知,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自身是一个金融主体,有自己的经营目标。但是金融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属性,还承担着低成本,高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但是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异,差异往往难以 调和,从而导致危机的发生。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危机的个体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错位。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资源涌向房地产,相应削弱了对其他实体经济的投入,而社会又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造成美国政府对形势判断不足,对经济引导不够。如对某些金融机构监管缺失,以及对金融中介机构监管不到位。再加上众多投资银行的推波助澜。

  第三部分,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启示。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金融创新,需求和需要是截然不同的。需求是人们满足正常生产生活的要素,是一种愿望。需要则是人们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是一种欲望。前者可以形成购买力,且风险可控,后者则虚无缥渺,很难形成购买力。比如一个普通市民,在选择买房还是买别墅,买房是为了解决基本生活保障,我们认为是一种需求,买别墅则更多是理想中的生活标准,是一种需要,不是需求。大多数人的支付能力,仅限于购买一套住房,住别墅的想法只能成为需要,不能成为需求。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第一阶段是商业银行将贷款证券化,就是加强流动性,转移风险的要素,是一种需求。第二阶段,众多投资银行不断对次级债进行包装转让,目的是为了最 大程度地获利,始于需要。美国的金融机构在需要的引领下,将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运用到了第二阶段,支持着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沫,也就造成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管理,真正发挥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核心就是金融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而不是需要。服务的是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要求,而不是某些经济主体无限的欲望。则当前,中国金融创新要着眼于解决民生问题,立足服务客户需求,做实实体经济,不能一味脱离市场需要,使得需求过度膨胀。商业银行要做好传统存贷业务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方式,不断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逐步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等社会实际问题,这既是社会对银行的要求,更是银行规避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客观需要。

  第二,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对市场变化估计不足,对风险没有充分的评价,同时也缺少风险发生后的预案。这些集中反映出银行在管理方面的漏洞。因此,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科学的产品管理体系,实施全面的产品管理,有效防范产品所带来的各类风险,提高产品的综合收益。转变观念,产品创新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现有基础和总体框架内,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微调。如根据客户的需求,将存款内产品的期限做一些细分等。对这类产品的创新,我们叫做累进型创新。由于客户需求的变化往往都是微小的,因此这类创新发生的频率高。在所有产品创新中约占90%,另一类是完全另起炉灶,从无到有,或者在现有基础上具有更新换代性质的新产品研发。对这类产品,我们叫做战略性产品。由于相 对来说发生的频率较低,在所有产品创新中仅约占10%。对比两者,就像技术改造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一样,前者操作简单,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后者的业务辐射面更广,具有引导客户新需求的特点,比如随着个人按揭贷款的推出,不仅满足了普通住房贷款的需求,也进一步引导了新的需求。综合比较,对银行来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累进型创新上,持续跟踪客户需求的变化,并持续改变产品,真正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对于战略型创新,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做到的,需要前中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一整套科学的调研,包括风险控制的安排等。要关注所研发本身,更要分析新产品推出后可能带来的客户新需求,提前谋划,把握先机,真正做到研发一批,筹划一批,酝酿一批。产品组合是更加高 端的创新,目前很少有客户只做单一的金融产品,客户的需求都是综合性的。学习并善于组合产品,不仅有利于提升组合客户的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带动部门之间的联动,三是建立产品制度,成本效益分析,产品上市后每半年对产品进行调查,包括对客户满意度,一线员工的调查,对产品贡献度进行分析。产品升级、退出管理制度。根据评价情况,评价结果,对需要退出市场的产品及时退出,使产品不断优化,品牌创立与维护制度。根据产品的情况,精选优质产品,统一进行品牌设计,日常维护方案和品牌应对方案,打造精品理论。

  第三,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外金融危机中发生巨额损失的发生,并不是一类风险或者某一个风险的结果,而是多个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市场出现剧烈动荡时,风险显著增强,进而相互叠加。吸取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巨额损失的金融机构的教训,中国商业银行要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一,要将所有业务纳入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全员参与,即人人都有风险管理的责任。第二,分部门管理,不同类别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实现对银行所有风险事项进行管理,合理应对。第三,要加强制度管理。很多银行经营管理者都会对违规经营,且屡查屡犯感到困惑。究其根源,问题并不主要在员工素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制度建设落后于市场业务的发展。比如对小企业的客户评价,市场需 要一套不同于大企业,适合小企业的特点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而长期以来我们都是用针对大企业的评价办法来评价小企业,以至于很多小企业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在业绩和利润指标的考核下,一些基层机构采取了变更标准等做法,甚至在面对上级机构的严厉要求时仍屡查屡犯。有一个典故叫做“站在炮前的士兵”,有一个德国的军官发现炮的前面站着一个士兵,不解之余查了教科书,完全符合要求,他就很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后发现,由于过去的炮是由马牵引的,原来站在炮前的士兵原来是牵马的,但是由于机械化方式出现,马夫已经失去作用了,制度还没有变。按照制度的要求,还是要有一个士兵站在炮的前面。因此,我们不能说士兵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制度管理的问题,制度的改进没有跟上。这也反映出我们很 多制度的制定,总想制定一个一劳永逸的制度,结果由于市场变化太快,反而使原有制度变成束缚业务发展的问题,重点要创新制度管理方式,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评价机制,及时淘汰落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始终反映市场的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和监管要求的变化。

  第四,要重视数据库建设。数据积累至关重要,尽管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在数据积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风险计量的要求。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强调的是,依据数据并不意味着依赖数据,反映的只是历史发生的事情,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我们不可能完全依赖过去的经验,国际上一些银行十分注重对风险的定性风险,与我们相比,他们的数据模型更加先进,多年的实践经验使得他们仍然强调要注重依靠管理人员来判断风险,并提出定量分析的权重只占整个分析的60%,定性风险的权重占40%。我们过去由于数据很少,缺少有数据的支撑,那么现在数据相对充分了一些,又热衷于大量依靠数据和模型来替代经验判断。定量分析所占的比例大体占70%-80%,甚 至更高,而这些数据还十分有限,质量还不高。且由于统计口径,系统建设等方面,准确性也有待提高,对全面风险要求,既不能完全依赖经验判断,也不能完全依赖数据模型。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只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作为独立的手段来应用。

  第五,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对金融机构,社会功能的评价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购置资源社会合理发展。此次危机中,由于美国缺乏评价机制,导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最终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应政府汲取美国危机的教训,一方面不能因为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出现问题而否定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对金融机构社会功能的评价机制,金融机构低成本高配置不仅源于金融的发展属性,也是金融机构实现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节中,金融机构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客户、员工、股东、社区、社会、国家等各方关系,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建议在确保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公证机构对履行的效果进行评估,并进行窗口治 疗,避免因金融机构的短期行为而给社会带来长期风险。

  总之,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建立对金融机构社会功能评价机制相结合,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实现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统一,努力构建资源社会友好型发展模式,确保社会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与多年前没有标准,随意实施的制度有着本质区别,强调的是银行要履行社会责任,衡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前提下的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对美国的银行业来说,需要补上的就是这一课。

  尊敬的各位来宾,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已经跨入世界先进银行之列,不仅主要财务指标已经达到国际银行先进水平,而且在由权威机构发布的世界大银行排行榜中,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也纷纷位居前列,面对仍在深化和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危机的周期性调整,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多年来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刻反思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发展模式,中国商业银行就一定能够牢固地立于世界先进银行之列。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马丁)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顾京圃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