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解析“北车模式”--中国北车创新发展纪实

2009年07月07日10:0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财经

  解析“北车模式”

  ——中国北车创新发展纪实

  6月29日深夜,位于北京总部基地的中国北车新一代动车组研发中心一夜未眠,距离3月16日签署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订单过去三个半月,近百名北车高速动车组科研人员,已经将创造了时速394.3公里“中华第一速”的奇迹放诸身后,顽强拼搏,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系统设计,为2010年实现交车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6月30日,中国北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向巴西里约热内卢提供30列120辆,总价值11亿元EMU电动轻轨车的合同。

这是中国北车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凭借综合技术和商务优势,战胜众多国际知名轨道车辆制造商取得新业绩,标志着中国北车在进军南美市场上取得了新突破;

  7月1日,中国北车为澳大利亚研制的首列四辆不锈钢双层客车试验车在大连港装船出海,第一期合同将为澳大利亚提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26辆不锈钢双层客车,标志着中国人用先进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叩开了发达国家铁路市场的大门。

  7月2日,中国北车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谐D3B型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正在京广线和北同蒲线紧张地进行动力学试验和机车型式试验,以其卓越的技术经济性能彰显着“北车创造”的价值,该车将成为未来我国干线货运重载的主型机车。

  这是2000年中国北车分立重组,特别是2004年实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以来,中国北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最快,收获技术创新成果最多的时期,浓缩着中国北车创新发展的成就,折射着中国北车在实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之路上,实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赶超世界一流的“北车模式”的光辉。

  技术引进:实现民族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抉择

  2004年,是新时期中国铁路运输装备现代化的开端之年,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郑重提出了铁路运输装备“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中国北车在铁道部的领导和组织下,所属八个新造主机或配件研制企业进入技术引进序列,挑起了中国铁路运输装备业技术引进工作的大梁。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是简单地按照订单要求,快速完成三至五年不落后的产品制造,保证现实利益,还是吃透引进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原理,掌握核心技术,建设技术与制造平台,构造持续研发更高水平产品的“永动机”?中国北车的思路清晰而明白,奚国华总裁说,通过一次、两次技术引进,掌握一、两个型号产品的生产,可能维持我们5年的经营。但靠一次两次引进不可能支持我们的长远发展,必须形成再创新的能力,构建支持产品持续开发的技术平台。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的思路清晰而明确:不可否认,以往我们在高速和重载技术方面,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始终没有找到缩小这种差距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谋划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学习和赶超国际一流水平的路线图,这是符合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客观现实和规律的科学抉择,能够使我们借鉴国际同行发展的成功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小的代价实现我们在研发理念、设计水平、制造能力等方面快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目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实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

  针对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崔殿国董事长自有他独到的见解:

  ——自主创新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能力,只有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习惯与能力,才能永站潮头、永续发展。

  ——自主创新是不间断的实践过程,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遇到多大困难,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不能变,目的不能变。

  ——自主创新不排斥技术引进,要把技术引进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责任。

  历史的经验明示中国北车,只有在引进先进产品的同时,构建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自己的产品研发与制造平台,才能形成生生不息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促进企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对“北车模式”的生动诠释。

  在中国北车的统一部署下,以技术引进为契机,以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实现整体超越为目标的北车特色的技术创新行动迅速铺开。中国北车逐步实现了从单一产品研发,向强化技术平台构建转变;从机客货专业技术独立开发,向强化共性技术的综合研发转变;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向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转变;从分散的子企业品牌,向统一的北车品牌转变;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转变等“五个转变”。借鉴国外经验,实现了“一套体系、两个层次、三足鼎立”的技术创新实施构架和专业化分工布局,确立了不同产品的不同创新策略,构建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整机、系统和部件三级产品技术平台,实施了“抢点占位”和“经营成果”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管理两支人才队伍的建设,打造高水平、持续进步的中国北车品牌的战役全面打响了。

  消化吸收:僵化、优化、固化的战术实践

  “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是“北车模式”中关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不但体现了中国北车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方法的本质把握,也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广大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科学态度。

  “僵化”是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优化”是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固化”则是总结与提升的过程。按照“僵化”原设计与标准的要求,中国北车不惜投入,指导参与技术引进的四大主机厂组织4100多人次技术人员与操作工人赴境外技术转让企业学习培训,老老实实当学生,并通过回国接力培训25000余人次,在技术与操作层面全面系统地普及了技术转让的全部技术与工艺文件。

  中国北车组织所属企业对转让技术与工艺文件进行还原设计与应用试验,通过亲手做一遍加深认识,找出引进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异同,从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联合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对引进技术优化改进的重要成果。在引进并消化吸收时速200—250公里CRH5动车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对高速动车组线路、运行环境综合检测的要求,联合铁科院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列时速2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综合检测车,成功实现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中国北车唐车公司高速动车组生产的每一个现场,都摆放着现场操作指示板,既标示着技术转让方提供的产品工艺流程,也标示着根据国产动车组运营需要所做的工艺调整方案和以操作工人名字命名的创新操作法。这是一个典型的“僵化、优化、固化”过程,原原本本“僵化”引进技术,在吃透和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制造和应用需要实施调整“优化”与创新,再将其“固化”于制,变成指导整个研发制造过程的技术标准与工艺文件,通过一个完美闭环,实现了操作工人对先进工艺流程和操作法的理解与掌握。

  铝合金车体制造是CRH3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唐车公司自生产伊始便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工艺文件掌握和工作习惯改变入手,开展了与西门子支持人员结对子活动,一板一眼地向西门子专家学习,确立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制造能力的目标,真正掌握了动车组制造的精髓。在学习CRH3动车组车体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一线员工与工艺技术人员联合攻克地板组焊等技术难关13项,铝车体生产线员工实现小改小革111项,以“金蓝领”肖安平发明的“铝合金长大型材风动坡口机”为代表的52项技术革新,以“殷丽荣操作法”为代表的17项优秀操作法,有力支持了公司CRH3型动车组研制能力的稳步提升。

  大连机车公司组织了“向海波勒学习什么”的大讨论。海波勒是与大连公司技术合作的德国福伊特公司一名普通员工,他爱岗敬业、工作态度严谨精细,在组装驱动装置从动齿轮时,每次组装前都要认真校对扭具扳手,查看每个螺栓螺纹是否有碰伤,一个个地用手摸每一个齿面,修复任何一个小小的毛刺等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精益求精,并由此产生了观念的碰撞和心灵的震撼,启发了广大员工不仅仅要学习先进技术,更要学习一流的工作态度。

  长客股份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承担着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焊接的重要任务。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他们一面派出技术骨干出国学习,原汁原味地学回技术转让方的转向架焊接技术,一面组织班组技术创新团队在消化领悟相关技术理论与实作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攻关,自编机械手加工程序,使转向架小部件的机械手焊接比例比技术转让方的90%高出5%,达到了95%,实现了转向架部件焊接的高质量,高标准。

  实现赶超:为装备制造业插上飞的翅膀

  3月21日,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国北车大连机车公司,在听取了中国北车关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汇报后,温总理非常欣慰,勉励中国北车的员工:“和谐机车已经闻名全球了,不仅要跑遍中国的大地,而且要跑遍全世界。在铁路领域、在机车研发生产上,中国有能力占领世界的最高点”。

  6月19日,温总理来到中国北车唐车公司,考察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生产线,对中国北车立足自主创新、实施技术引进取得成绩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铁路建设需要我们装备制造企业有巨大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保证安全、舒适、经济、节能、环保。我们靠什么?就是靠在关键部位取得自己的知识产权”。温总理勉励北车员工:“高速铁路动车组产业大有发展前途,广大职工要站得高、看得远,更要脚踏实地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走出去,走向世界”。

  这是党和人民的嘱托,是中国北车的追求,“我们的愿景是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世界级企业!”崔殿国董事长这样描述中国北车的发展诉求。

  谈起中国北车的使命与愿景,崔殿国董事长显得充满信心:成为世界级企业,定位了我们必须在经营、技术和产品上都走在国内外同行的前面,对技术引进而言,仅仅满足于完成引进消化吸收,不是我们中央企业的风格,我们必须再创新,从技术、质量和标准上再创新,并最终实现赶超,这才是中国北车创新模式的灵魂。

  技术创新是推动世界级企业建设的根本动力,崔董事长的见解深刻而准确,不能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与世界顶尖企业抗衡,“世界级企业”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地位和责任决定我们必须以赶超世界一流水平为己任!

  为了实现赶超,中国北车在铁道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大力整合内部的技术创新资源,成立了研究院,建设了“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积极组建海外研发中心,产学研联盟正常运作并发挥积极作用。公司内部形成了以四方所、大连所、电力牵引、客车、货车、客车电气等为重要支撑的技术研发中心,高速动车组研制的两大企业长客股份公司和唐山客车公司整合了技术研发力量,正在通过网络协同设计,联合研制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公司产品技术研发体系有效发挥作用,产品技术开发进入了公司整体策划、企业协同攻关的新阶段,中国北车的全部研发资源已经形成了一个握紧的拳头。

  为了实现赶超,中国北车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平台。经过几年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先进产品技术,中国北车在原有产品的技术基础上,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车、动车组、货车、城轨车辆技术平台,已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发出能够适应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机车车辆和城轨车辆产品,逐步走上基于这些技术平台的产品开发之路。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改造,中国北车大大提升了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机车、动车组、客车、货车、城轨地铁车辆等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具备了先进产品快速实现工业化、批量化的条件。

  为了实现赶超,中国北车全系统的创新模式探索全面展开:“滚动开发,自我淘汰”模式,实现了企业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转”的良性循环;“以我为主,借梯登高”模式,保证了北车创新博采众长,成效显著;“引进外脑,建机建制”模式,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形成了北车掌握获取核心技术的高效机制;“主动投入,夯实基础”模式,在全系统形成了自觉投入,提升创新水平与能力的新思路;“人才强企,知本经营”模式,转变了企业人才观念,一大批创新人才成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中坚……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中国北车为实现技术创新,赶超世界级企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赶超就从这里开始:

  中国北车机车研制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备了批量制造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机车的能力,已经以我为主自主设计、研发、制造了目前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性能指标最先进的中国品牌机车——和谐型96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这款机车集成了众多现代高新技术,具有功率更大、节能环保品质优秀、自动化程度更高等特点,且机车的全部高压设备由车顶移至车内,提高了机车雨雾天气的抗污闪能力,多项关键技术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的机车技术的发展。

  中国北车动车组研制以自主研发为基础,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具备了批量制造国际先进水平高速动车组的能力。正在研制中的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最高试验时速400公里以上的新一代长大编组高速动车组,是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中的运营速度最高的动车组,决定了这款产品必须在现有所有产品的技术基础上实现赶超。高速动车组联合设计团队在研制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过程中,创新集成了动车组牵引系统,在深入研究高速受流技术,通过精准计算提出相关参数,改进了受流方式,将实现16辆编组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最大牵引功率18800—19200KW,高于世界上所有在运营动车组的牵引功率,将为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提供更充分、可靠、稳定的牵引动力,实现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牵引系统的技术超越。他们深入研究流固耦合理论,优化调整高速动车组整体气动外形的参数,将在改进和优化导流罩、风档、受电弓和流线形车体制造的同时,使动车组整体气动外形更光滑,阻力更小,成为超越现有技术的最佳高速动车组整体气动外形设计方案。

  中国北车的货车研制以自主研发为主,适当引进技术,坚持重载与快捷并进的方针,产品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指标世界领先。研制的70吨级系列货车、80吨级系列新型重载货车,满足了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的运输需要,推动我国铁路跨入重载运输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研制的轴重30吨、35.7吨等重载货车产品,特别是轴重40吨、载重138.5吨的不锈钢矿石车均为国内最高水平,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顶级重载货车产品。目前正在独立主持研制的时速160-200公里高速转向架及其配套系列货车,代表着铁路货运装备研制的国际最高技术水平。开启了中国北车抢占世界货车技术制高点,实现重载与快捷技术新突破,引领世界铁路货车技术发展的新征程。

  中国北车的城轨地铁研制以自主创新为基础,集成创新为主,已经适应了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和产品多样化、高品质要求,是我国唯一一个能够生产世界上所有牵引方式、所有车体材质的城轨车辆全类型、全品种企业,产品覆盖国内90%以上开通城轨交通的城市,占据我国城轨地铁车辆保有量的80%以上。研制的地铁车辆代表中国内地打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香港地铁市场,出口泰国、沙特、巴西等国,中国城轨研制技术实现了与世界同步。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签署10列共计80辆国际一流的地铁客车销售合同,标志着中国产品首次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城轨地铁车辆市场,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城轨地铁装备产品供应商。

  以“中国北车创新模式”作为支撑,北车的技术超越推动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与腾飞,实现了轨道交通装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创造了骄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依托创新实力,中国北车始终占据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领域,拥有明显优势,累计签单量占我国铁路市场采购总量的64%以上;新造铁路货车市场占有率46%以上,是我国铁路货车第一大供应商;动车组累计签单量的占采购总量的51%以上,并率先拿到了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第一单,标志着中国北车在时速350公里以上新一代动车组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

  依托创新实力,中国北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产品出口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出口签约额突破11亿美元,居国内行业领先。,600多辆双层客车和1000多辆重载货车、20台内燃机车代表中国企业首次成功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标志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水平与世界的接轨。在海外兴建了多个合资企业,实现了技术与资本的同步输出。

  依托创新实力,中国北车的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公司销售收入逐年攀升,从2000年的113.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68.9亿元;利润成倍增长,从2000年的250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3.9亿元;上缴国家税金总额成倍递增,由2000年的5.5亿元,增长为2008年的18.5亿元;总资产规模快速扩大,由2000年的117.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80亿元。在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同时,中国北车还依托创新技术,创造了绿色、环保、节能的社会效益,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相关产业,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创新,是中国北车深厚的发展基础,赶超,预示着中国北车未来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责任编辑:黄珂)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