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土储扩张 港资地产商重塑内地版图

2009年08月16日09:47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碧

  一方面加快项目推售或开工动作,另一方面重现土地招拍挂市场,追逐“地王”,2009年楼市一路欢歌之下,曾经在内地市场叱咤风云的港资房企终于也按捺不住了。

  这轮港资房企“回归潮”以李嘉诚的上海“真如项目”今年4月正式启动为标志,新鸿基、恒隆、太古地产、世茂集团等港资大鳄则于近期纷纷表示,将加大内地土地储备。

恒基兆业更是夸下“在5年内成为香港房企在内地拥有土地储备量最大的公司,同时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Top10”的海口,扩张的号角已然吹响。

  低调归来

  “地价已经到底了,现在是土地抄底的最佳时机。”新鸿基地产代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苏仲强的观点或许代表了港企共同的心态,这之前,新鸿基已有一年多未增加内地土储。

  有人已在动作。世茂集团旗下的世茂股份和世茂房地产自今年5月开始频频出手拿地。5月4日世茂股份联手青岛世奥房地产以9.1亿元夺下青岛一幅高端商业项目;6月8日,世茂房地产花费30.2亿元,竞得厦门市位于豪宅新聚点湖边水库片区地块;7月,世茂房地产与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天津生态城一个180万平方米综合项目。

  以往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港资房企,今年也开始二三线城市的圈地征程。嘉里建设出手河北唐山市合计约9.4万平方米的两幅地块,陈启宗旗下的恒隆集团则在一周内“攻陷”大连无锡,两次拿地花费近50亿元。

  就连一直强调“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李嘉诚,也将触角伸至江苏常州。8月6日,和记黄埔拿下常州市中心的关河西侧地下车库地块,这已是李嘉诚购得红梅公园东侧“地王”之后第二次布子常州。

  “很明显的不同在于,2007年以九龙仓、新世界、瑞安等为代表的激进派抢下多幅地王,民资和港资争地最凶猛。”提及内地土储新攻略,一家在深圳的港资控股房企中层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虽然港资房企重视优质土地,“但是对风险相当警惕,理性的土地价格出现在二三线城市。”

  该人士亦透露,由于香港地域狭小,几乎所有的港资房企都存在“地主心态”,“囤积土地坐享升值的土地价值观相当普遍。”如今在一线城市遭遇央企和民营大鳄的两方阻击,很难轻松拿下“潜力”土地,“新兴城市对港资品牌接受度高,升值潜力也相当可观。”

  实际上,港资房企均曾在2008年报表中反思过“2007年在内地土地市场的激进”,如今重新归来,步调显然低沉了许多。

  角力商业地产

  与以往金戈铁马四处争地不同,今年港资房企似乎更侧重项目之战。

  世茂集团和太古集团已在北京三里屯短兵相接。由世茂集团动用30亿元巨资在京打造的“工三PLAZA”项目6月正式开售,而早在2007年启动的太古北京三里屯Village迎来二期的商业项目,太古集团主席白纪图透露,三里屯Village南区已租出90%,北区零售部分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逐步启用。

  一直未有动作的广州太古汇项目亦是太古集团在内地的重头戏,自2001年拿地初始,这个“广州第一坑”就几度“爽约”迟迟未能露面。近日,记者从太古地产广州方面获悉,太古汇商场部分最先投入使用,预期今年8~9月份封顶,写字楼和文华东方酒店部分将在2011年投入使用。

  “我们已经和中国银行签订了20亿元、长达五年的定期项目融资协议,该项目的总投资额将达50亿元。”太古集团广州代表处首席代表郝继霖在接受采访时称,“信心长期存在。”

  上海则传来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真如”项目和郭氏家族的新鸿基“上海环贸广场”同时加快动工建设的消息,而列入今年香港房企在上海开工计划的还有太古地产和香港兴业在南京路旁开发的大中里项目,新鸿基“滨江凯旋门”高档商用物业项目也在2009年“打下第一桩”。

  “集中在大型城市,集中在商业项目,保留收租。”香港大福证券资料研究董事总经理麦德光如是概括港资房企在内地的发展策略。

  实际上,香港地产商普遍采用的是物业开发与物业投资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商业地产的把控和经营能力已相当成熟。九龙仓、新鸿基、太古、新世界等在香港都拥有大量的持有物业,这些项目产生的庞大现金流不仅是平衡收益结构的重要砝码,也是低谷阶段抗击行业周期的有力工具。

  在麦德光看来,除了新世界地产等少数在内地有独立的公司外,港资房企进军内地住宅的人力成本较高,而住宅建设程序繁杂,竞争也更激烈。相比来看,港资在商业地产的优势明显,持有型商用物业也能有稳定的资金回报。

  重审内地市场

  弹丸之地香港已是寸土寸金,走出去成为港资房企的共同认识,摆在面前的是如何走。

  “内地一直是不错的选择,我的态度是谨慎小心。”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开发商多次参加广州土地招拍挂,对于他来说,“经验”是港商最大的优势。

  上世纪七十年代,属于香港市场的特殊存活之道逐渐形成:股市与楼市彼此刺激,循环共振,嗅觉灵敏的地产公司能够快速从股市吸纳资金,然后在地产低潮期抢购土地,几个回合便发展壮大。

  以土地为中心的“香港模式”一度成为内地房企学习的榜样,并在过去两年间被内地房企屡屡复制。

  “土地和资金都是运作的工具,但不是目的,”上述开发商告诉记者,许多内地房企都喜欢标榜自己名下的土地储备量,“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土地之后,更重要的是资金运作的状况。”

  经历了2007年与内地房企争抢“地王”的疯狂,以及2008年面临市场“滑铁卢”的尴尬,港资房企渐渐淡去头上的“光环”,如今,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近在咫尺又不甚熟悉的内地市场。

  “恒基兆业未来在内地发展策略就是不再限制自己要购置什么地块,在一线城市,拿地目标以优质的商业地块为主,在二三线城市则以地标性的大型综合社区为主,重点发展住宅。”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营业部总经理林达民如是称。

  恒基兆业最新半年报显示,其在内地土地储备总楼面增加至约1086万平方米,当中约77%为可供出售的住宅楼面,写字楼楼面及商业楼面分别占11%及9%。新的内地投资结构初现雏形。

(责任编辑:田瑛)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