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实现“保八”目标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因素最不确定。从近期数据看,出口虽连续反弹但仍处于两位数的负增长区间,中国外贸能否承担经济增长更多期待,备受关注。
被称为外贸和经济“晴雨表”的第106届广交会于10月15日开幕。
从广交会上看,当前外需市场走势到底怎样?我国出口究竟何时由“负”转“正”?外贸在全年经济增长中将扮演何种角色?
反弹信号强烈 年内或能“转正” 走进广交会现场,“人气旺多了”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据一位“老广交”介绍,受危机影响,上届展会客商减少很多,而这次入口处排长队的景象又再次出现。上届曾缺席的一些企业也重返交易会,许多企业上届只愿意要两三个展位,这届却纷纷申请要六七个展位,甚至更多。
事实上,不论是成交额还是到会客商人数,都证明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判断基本准确。据统计,截至10月19日,本届广交会一期两大类出口产品中,机电类产品累计成交96.2亿美元,比上届同期增长26.3%,
五矿化工产品累计成交22.85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26%;到会客商人数则达到87700人,比上届同期增长近13%。
面对频频传递的回暖信息,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乐观地预测,今年年底前中国出口有可能出现“拐点”。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在巡馆时表示,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仍然具有比较优势,通过整合配套能力、研发能力,发挥综合优势,“中国制造”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应有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我认为今年底前中国出口可能会出现正增长。”
行业“冷热不均”
复苏“乍暖还寒”
尽管复苏的春风扑面而来,但不少参展企业的感觉是“谈不上根本好转”。事实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实体经济一年来,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这种“冷热不均”现象折射出经济复苏仍“乍暖还寒”。
针对目前有限的复苏,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近期订单的增加有些是海外客户在补库存,而非新增需求。当补库存的订单完成后,可能又陷入“订单荒”中。
与此同时,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风潮已成为阻碍出口复苏的“拦路虎”。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周晓燕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同比减少1448.6亿美元,其中仅“两反两保”调查就直接影响出口82.76亿美元,占同比出口减少总金额的5.7%。再加上各种贸易壁垒,影响出口金额更大。
浴血还需重生
再铸“负鼎之足”
从本届广交会传递的信息看,我国出口年底前有可能出现“拐点”,但由于全球需求还没出现根本性好转,加之前三季度外贸下滑幅度较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年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有关人士指出,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个大鼎,投资、出口、消费这三足就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如何重铸这只“负鼎之足”,是实现“保八”目标乃至明年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之战。
一些企业借危机推动自主创新,已尝到转型升级的甜头。“我们现在遵循思路全球化、行动本地化的策略,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海尔集团冰箱海外部部长张守江说,比如在日本,年轻人居住空间有限,于是海尔设计了体积很小的洗衣机,叫“个人洗衣间”,很受市场欢迎。
经济持续回升令人鼓舞,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等专家表示,当前仍需密切关注各种不确定因素,未来应保持包括外贸在内的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加重视调整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应看到,“没有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支撑的经济增长,最终不可能持续。”
《国际金融报》 (2009-10-21 第02版)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