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但受制于资金约束和制度制约,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和顾此失彼的现象。10月29日,搜狐新视角经济学人论坛“谁来保障我们的社会保障”齐聚各方嘉宾,将针对当前社保改革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剖析。以下是搜狐财经发回的报道: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 |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老有所养,确实是我们奋斗的一个重大目标,人人都会老,不得病可以、不失业也可以、不伤残也可以、不受灾也可以、不受难也好,但是不老不行,都要向那个方向奔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归,应当说不光是养的问题。如何来理解老有所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有这个资金,你老了之后有这个养老金,第二个就是有服务,刚才唐老师讲到的,需要服务、需要照料,他不能动了,躺在床上了,谁去护理他、谁给他喂饭、谁扶着他走路。
前段时间我们开会,日本的也好、韩国的也好,他们讲的非常细,老人在哪里去世的问题,还有护理怎么样敲门、帮助老年人洗澡。我们现在还处于大的制度建设、讨论,这个大的制度框架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么一个问题,他们这些国家,好像比较发达的、制度比较成熟的,怎么执行这个制度,咱们还处在不同制度建设的层面。老有所养的问题如何来实现,既有养老金又有相应的服务,包括唐老师讲到精神的慰藉,确实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感觉应当实现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或者说机构养老的一个融合,我感觉他们之间不是分割的、也不是矛盾的,他们之间应当是融合的,就是我们叫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结合,就是这个人他在家庭,但是我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员,有专职的可能有的是义工,上门服务,陪他聊天也好,帮助他做点什么活也好,给他送饭也好,给他看病也好,有这么一个服务的队伍。他现在还在家里,虽然在家里但是我有家庭服务员,我们有职业化的一个队伍,当然也可以发挥义工的作用,现在包括国外,储存时间的,年轻的时候给老年服务,你老的时候年轻人再为你服务,有专业的、市场化的、职业化的服务,又有自发的、自愿的服务,老人不那么孤独了,儿女不在身边但是服务了。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机构住养老院了,当然分层次了,你能自理的是一种情况,你不能自理的监护中心,机构养老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两者并不矛盾,虽然住在家里,但是照样老有所养。
讲到这个问题,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我觉得德国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借鉴,德国是主张社会化的,尤其在老年这块德国建立了护理保险,当然日本也建立了护理保险,就是你老了之后我们有专门的护理员,护理要有经费,经费就来自护理保险。但是根据我的研究也表明,包括德国在内现在也不再是单单强调社会化养老,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包括社会一些服务离开家庭是不行的,比如刚刚唐老师讲的精神慰藉问题、亲情服务问题,还是不行的,谁也替代不了,就是说服务员服务的再好,如果说这个儿女去看他几趟服务员会服务得更好,如果这个儿女一天不去、两天不去服务员质量会下降的。德国,连服务化程度这么高的国家还是要强调发挥家庭的作用,发挥儿女亲情的作用。老有所养是个系统工程,我感觉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7314。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