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深度阅读

赴澳资源投资初现降温“拐点”?

来源:北京商报
2009年11月03日09:47

  数周前,中国企业赴澳投资连续三笔交易受阻,让业界担忧中国企业海外买矿环境变冷。但近日澳大利亚政府“高效率”地接连通过中国企业的三项收购申请,赴澳投资曙光再度重现。不过,专家认为,随着经济复苏,澳大利亚的引资心态已不像今年上半年那样急切,赴澳投资的环境不可能恢复到几个月前的水平,赴澳投资已现降温“拐点”。作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矿产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澳大利亚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申请审查在发展经济与国家安全之间努力平衡。“欲拒还迎”,或许最能形容当前澳大利亚政府这一复杂的心态。

  赴澳收购频遭变故

  困惑之际曙光再现

  一个月内,三笔交易相继受阻,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9月23日,武钢集团与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WPG合作开采的Hawks Nest项目因位于军事区域,被澳大利亚国防部以“危害国家安全”而不予支持。而在6月,澳国防部以同样理由阻止了五矿集团对于澳OZ矿业的全盘收购,转而被迫进行部分收购。据了解,武钢已于近日与WPG启动了第二轮谈判,希望可以挽回局面,但澳国防部的反对几乎让这项交易没有回旋余地。

  9月24日,在“折腾”了4个月之后,四次递交申请方案的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面对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苛刻的审查条件,最终选择放弃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矿业公司Lynas。FIRB要求中色将其在交易中的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并减少其在董事会席位至半数以下,而依照协议,中色将会派驻4名董事。业内人士认为,FIRB提出对中色持股比例的限制,很明显是针对中国的投资。

  10月8日,FIRB推迟了宝钢集团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石开采商Aquila Resource 15%股份的申请,宝钢不得不就该收购案重新向FIRB递交申请。FIRB此举再次让业界大跌眼镜,因为宝钢的收购对象只是澳大利亚的中小矿山,且不要求控股地位,如此谨慎却依然让FIRB踌躇。

  在澳大利亚渐趋收紧的审查环境之外,其他矿业公司的“狙击”也令中国企业的收购雪上加霜。10月16日,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发表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将斥资约2.04亿澳元收购澳联合金属公司的全部发行股份。而在此之前的9月8日,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刚刚与联合金属公司达成协议,以2720万澳元的价格获得其11.38%股权。同为澳大利亚公司,必和必拓“后来居上”拿下联合金属公司的胜算极大。

  在上述背景之下,许多有赴澳投资打算的中国企业产生了疑惑:“赴澳投资的‘黄金岁月’是不是已经过去了”、“中国企业赴澳投资降温‘拐点’已到”?

  困惑之际曙光再现

  就在许多中国企业对赴澳投资感到困惑之际,澳大利亚政府却突然对三项中国企业的投资申请大开“绿灯”。

  首先传来好消息的是兖州煤业。10月23日,在三次申请之后,澳大利亚政府终于有条件地批准了兖州煤业斥资35.4亿澳元对澳Felix Resources公司的收购。为此,兖州煤业需要保证,将通过其在澳大利亚新设的子公司——兖煤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来经营位于澳大利亚的煤矿,且该子公司必须于2012年年底前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届时兖州煤业必须将其在该子公司的持股比例降至70%以下。

  继而中广核旗下全资子公司——中铀发展出资8362万澳元收购澳大利亚铀矿开采商能源金属有限公司70%股权的交易也通过FIRB的审批。几天后,刚刚受阻的宝钢收购澳大利亚Aquila Resource铁矿石公司一事也“柳暗花明”,获得批复。

  与此同时,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澳大利亚金达必金属公司合资经营的卡拉拉铁矿石项目也于近日正式收到了澳大利亚政府的环境批复,这意味着该项目已完成了全部政府审批程序,正式进入到施工建设阶段。

  不过,“我的钢铁”网分析师曾节胜认为,兖州煤业获准放行是因为资源种类不同,煤炭在澳洲的关注度要远远小于铁矿石,同时中国对煤炭进口的依赖度也很小,所以相对来说不是那么敏感。同时也有分析师指出,煤炭、铀等资源在世界上不存在垄断性,而且定价也是透明的,这与铁矿石有所区别。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澳方“变脸”应与中国高层领导近日访问澳大利亚有关,在牵涉到国民经济的重大产业合作方面,高层推动无疑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力。因此中澳政治关系回暖,无疑会使得经济从中受益。

  10月29日至11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澳大利亚进行了正式访问,并发表了《中澳联合声明》。双方一致认为,澳大利亚是中国长期稳定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供应国,中国是澳大利亚有竞争力的商品供应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推进经贸与投资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在声明中,澳大利亚也明确欢迎中国投资,称中国对澳投资不断增长是积极进展,将进一步巩固中澳经济关系。同时声明提到,双方均将采取积极措施为两国企业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提供便利,并对近期双向贸易、投资的增长表示欢迎。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认为,中国赴澳投资的总体趋势还是向上的,因为中澳贸易的互补性非常强。

  上述这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虽然澳大利亚政府连续通过三项中国投资申请是一个积极的变化,澳立场有所松动,但如果仅此就说明投资环境回暖是不现实的。未来的投资环境应该是一种松松紧紧的常态,一味地将中国企业拒之门外不符合澳大利亚的利益,而面对大量的中国企业前来,澳大利亚政府又不愿意本国矿产资源被控制。如今澳大利亚对前来投资的中国企业也是两难态度,彼此都要适应这种磨合的变化。

  曾经的蜜月期转瞬即逝

  今年上半年,FIRB陆续放行了中国企业在澳投资的几笔大单子,中国企业赴澳投资的热情曾一度受到鼓舞。

  3月31日,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出资约12.72亿元入股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大约17.4%股份。华菱钢铁同意接受包括信息分离协议在内的三项附加条件。由此,中国在参股铁矿石企业、争取上游原材料话语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而华菱钢铁入股FMG的成功,在当时也让人们一度看好中铝注资力拓的交易。

  6月11日,中国五矿集团对澳大利亚OZ矿业有限公司12.06亿美元的收购,在剔除了最核心的铜金矿资产之后被放行。在力拓毁约中铝事件刚刚过去一周的背景下,这无疑提振了中国企业继续赴澳投资的信心。

  分析人士认为,中铝力拓的交易过于庞大,因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将目标定位中小矿山,则将大大减轻审批难度,或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方向。

  此外,鞍钢对澳大利亚金达必金属公司的持股比例增至36.28%的申请也获准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对澳大利亚锌矿生产商TZN的1000万澳元投资及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计划也顺利通过。

  彼时的FIRB对中国企业对澳矿山的投资比例未做要求。

  在不久前结束的2009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澳大利亚驻华大使代表孟哲伦透露,中国在过去18个月中对澳大利亚资源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澳政府已经批准将近300亿美元的项目,基本上每周就要审核一个有关中国的投资项目。

  曾节胜表示,中国企业之所以扎堆投资澳洲矿产,一是因为澳大利亚离中国的海运距离近,同时矿产的质量高;二是因为政治稳定,各种体系也比较完备,中国企业比较熟悉;三是因为澳大利亚的港口、基础设施相对来说完备,这对矿山开采运输至为重要。

  而于去年年底陷入金融危机漩涡的澳大利亚对中国投资自然是热烈欢迎。某种程度上,澳大利亚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如英国、美国那样的重创,来自中国的矿产需求与投资功不可没。

  不过,蜜月期转瞬即逝。

  澳经济复苏不愿让出“肥业”

  10月初,澳大利亚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成为G20中首个“吃螃蟹”的国家,此举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征兆。澳大利亚经济的回暖,使得其对外来资金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兰格钢铁分析师张琳指出,随着市场环境的转好,大宗金属商品价格的上升,海外矿产业的管理者更加坚定看好由中国等新兴市场对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他们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除非资金链短缺已达到无法正常运营的地步,这些矿主们是不会轻易把自己的“肥业”让别人来浇灌耕作的。

  中国企业一窝蜂地抢滩澳大利亚矿山,终于使得澳大利亚政府和舆情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李新创表示,一窝蜂地到某个国家去投资不是好事,难免会让对方感到不适,而对中国而言,也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彼此的关系再好也不行,一定要力求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

  9月24日,FIRB高级官员帕特里克·科尔默在悉尼举行的“澳中投资论坛”上明确表示,希望海外投资者对澳大利亚大型矿业企业的持股比例不超过15%,在新项目上的投资不超过50%。他还特别向中国企业建议,在与澳企签署合作协议之前,最好先向有关咨询机构了解获批的可能性。

  同样在今年9月,澳大利亚开始实行新的投资管理条例,外来投资者的投资金额如果在2.19亿澳元以下,持股比例在15%以下,则可免于FIRB的审批。不过,此举只是针对私人投资者而言,对于国有企业的严格审查没有放松。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毋庸讳言,这两项政策均是为中国海外投资矿产的主力军——国有企业量体裁衣。

  同时,受益于大宗金属商品的回暖,全球其他矿业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大为改善,中国企业已经不是惟一的资金提供方。必和必拓首席商务官卡尔德隆曾表示,公司目前拥有大约180亿美元的现金,且将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外加一部分贷款来收购大型竞争对手。目前,必和必拓已锁定了4-5个潜在收购目标,这些公司均是采矿业、石油业以及天然气行业的大型公司。据了解,必和必拓将在未来12个月内有所行动。

  在最后时刻不得不与中色取消交易的澳Lynas矿业公司,在失去中国资金后并没有立马陷入困境,而是在很短时间内就找到了一家美国公司对其进行注资,且美国公司的投资也无需经过FIRB的审批。这或许也是目前FIRB敢于拒绝中国企业前来投资的底气所在。

  澳方戒备中仍持欢迎态度

  从市场互补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澳大利亚在经济上是天然的双赢模式: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矿产,但缺少资金;中国不仅能够提供资金,本身就是最大的市场。

  分析人士表示,当前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多集中在基础设施缺乏的偏远内地,因此澳大利亚矿商急需资金开采新矿、兴建铁路及港口。一位曾在澳大利亚对小矿山有过考察的业内人士表示,澳方对于矿业公司的直接用户——钢铁生产企业前来投资还是持欢迎态度的,而对于来自中国的资源公司的收购则较为谨慎。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表示,尽管大宗金属商品市场回暖,但中小矿企对于资金的需求依然是非常急迫的。它们大多是处于投资、勘探以及开发的前期,急需与资金雄厚的中国企业合作。张琳也认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买矿的蜜月期并未结束,当前的困境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

  这一点在2009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可以看出几分端倪,尽管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未能出席,但是众多国际中小矿商仍是趋之若鹜,希望能够寻找到中国买家。且澳大利亚多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州政府官员也在大会上竭力向中国企业推介矿产资源。

  占据澳大利亚煤出口量40%的新南威尔士州一位矿产资源部官员在会上表示,外来投资者将很容易获得土地勘探使用权,只需通过竞标即可。这位官员特别强调,能否成功中标不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同时,对正在经营的矿山进行产权投资,或者购买当地上市矿业公司股份也都持欢迎态度。

  澳洲采矿与勘探公司联合会行政总裁西蒙·本尼松强调,在澳大利亚只有一些重要矿产资源投资和开发需要通过FIRB的审批,而大部分项目的审批权归属当地州政府,对外来投资基本没有限制。

  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高级贸易委员唐杰夫与会时也表示,澳大利亚对外来投资者的开放态度是不变的。

  徐向春认为,面对密集的中国投资者,澳大利亚政府的这种限制性措施可以看做是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究竟这种反应是合适的还是过度的,还需澳大利亚政府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仔细权衡。如果其认识到中国企业的投资没有控制到澳大利亚的矿产经济,只是为了保证矿石资源的供应,当前的这种限制性措施还会慢慢调整。

  中国企业迎难而上

  日前,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发布统计数据,自2009年以来,中国对外矿业收购行为中,有60%案例的目标国是澳大利亚,32%流向了加拿大,可见中国企业投资对矿产成熟领域的依赖。

  张琳表示,虽然中国企业在同一时间频繁现身澳大利亚等矿产丰富国家容易产生不利影响,但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的地方也只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了。这是中国首要,也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做的是如何与当地政府机构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化解他们的疑虑和担心。

  安永澳大利亚采矿业主管合伙人Mike Elliott表示,对当地情况的了解不足意味着中国企业可能会丧失在全球采矿和金属行业的投资机会。尽管中国企业拥有投资资金,但在识别投资目标、进行谈判以及与当地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关联方打交道等方面,还需要更好地利用当地专家。安永同时指出,来自日本、印度对资源的争夺及资源拥有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中国投资者需认真考虑的挑战。

  对此,张琳认为,中国企业收购需要做好前期工作,包括勘查、沟通、谈判等,从而可以在一开始就安抚当地的不安情绪。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要低调进行,不要在前期就炒作起来,一方面调动起对方的敏感情绪,另一方面也推涨了目标企业的收购金额。

  与此同时,在拉美、非洲多点布局,而不是一味地涌向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补充。事实上,中国的一些钢厂这些年在非洲、南美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一直在寻找买矿的机会。

  在失手Lynas之后,中色集团斥资5000万美元顺利完成了对赞比亚卢安夏铜业公司80%股权的收购。同时,其旗下的中色国际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562万英镑收购英国矿业公司恰拉特黄金公司19.9%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李新创指出,“走出去”战略是长期趋势,尽管其中有挫折,但需要冷静分析,因为矿业方面合作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政治、经济、利益集团以及民众社区都能对最后的结果产生作用。大小交易都有成功和失败,不能一概而论。

  李新创同时表示,海外投资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内实行跨区联合重组都是件很难的事情,何况海外投资。因此,中国企业不要一听说有一家不成功了,就一哄而散;一听说成功了,就又欢呼雀跃。中国企业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适应。

  鼓励民营矿企出海

  分析人士指出,鼓励、放开中国民营企业赴海外买矿,也是未来应该考虑的方向。

  相比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的顾虑,中国民营企业在实施海外矿产投资时则面临着较为宽松的审查环境。为此,近期已有民营矿业企业呼吁政府为民企开通海外收购审批程序的“直通车”,因为当前中国民营矿企在进行海外收购时所面临的审批时间过长,从而错失了不少机会。

  日前,民营矿企四川汉龙集团与澳大利亚钼矿有限公司签订了开发框架协议,汉龙拟出资2亿美元收购该澳大利亚公司55.3%的股权。汉龙表示,事前已经跟澳大利亚政府做了沟通,整个项目有把握能够最终落实。

  张琳表示,国内民营矿企“走出去”将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因为民营矿企有着自身的优势,审批起来不会太过繁琐。但同时民营矿企资金往往不够,因此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多加扶持。

  此外,中国企业当前的海外矿产投资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甚至展开无序竞争,这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急需改善的地方。

  徐向春表示,中国企业需要花较长时间了解矿产所在地的情况,熟悉主要矿产的归属关系,在慢慢地介入以后,才能更有针对性。他认为,目前的密集出海圈矿,其实反映出中国企业的前期工作做得不够,对海外投资缺乏长期性的战略计划。因此一看缺矿了,才纷纷行动,客观上造成了一窝蜂的海外投资现象。

  曾节胜指出,未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最好是能够由政府出面统一协调,或者是几家大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投资。但曾节胜也坦承,这种操作的难度很大,还是需要一个经历的过程。

责任编辑:董丽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