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年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经济“寒潮”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增速骤然下滑,为应对危机,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推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财政、货币政策并肩发起“冲锋”,阻击中国经济下滑。一年后,中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的明显趋势,前3个季度增长达到7.7%,全年“保八”已无悬念。回眸惊心动魄一年间,“一揽子计划”是如何牵引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进、企稳回升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哪些新挑战?下一步中国经济怎么走?值此“一揽子计划”一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专家的声音。
“一揽子计划”跨越一周年 推动中国经济V型反转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
针对特定过热行业 政策会采取逐步微调方式退出
□ 本报记者 侯捷宁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出口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这也为中国调整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优比例和最佳作用提供了一个契机。”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Jing Ulrich)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指出,金融危机后期,中国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重点集中于社保及消费方面,致力对偏重于投资及出口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因此, 她预计,中国的内需消费会在中国未来的经济架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重。
中国经济面临新机遇
李晶认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她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过去的金融市场秩序,也给各经济体金融市场的此消彼涨提供了机会。目前中国是最大也是最为亮眼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全球发达国家所聚焦和期待的开放发展中的重要金融资本市场。
“中国是金融危机一个潜在的受益者。”她认为,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 是金融市场最发达、信用扩张工具运用最多的市场。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要小得多。现时,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已经显示出良好的进展。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从一季度的6.1%上升至8.9%, 工业生产增長也从年头的3.8%回升到9月的13.9%。
尽管提升信心及稳定市场的目的已经初步解决,但李晶也指出,尽管中国经济率先于其他经济体触底反弹,但目前谈经济刺激措施“退出”,还言之过早,实体经济的反弹后劲需要时间观察。现时经济复苏的动力大部分来自投资(前三季度贡献95%的GDP增长),产能过剩问题未能得以解决,就业率及生产附加值较低的问题继续限制居民收入增长,拖累结构性调整的步伐。
“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最重要而漫长的一环。但短期内淘汰落后产能和附加值低的工业企业必然会对经济起负面影响。”李晶认为,在私营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成为主要的增长动力之前,国家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刺激措施。货币政策仍要坚持适度宽松的取向,保持银行体系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确保经济增长的势头。
她指出,从目前的情况看,央行加息还需要一段时间。未来12个月内,产能过剩和失业率的问题会使通胀率会保持在3%左右。政策退出会采取逐步微调的方式及首先针对特定增长过热的行业。
未来关注三大趋势
李晶还认为这一次金融危机给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她还提出了以下三方面将是未来几年值得关注的三个主要趋势。
首先,上海发展成为主要的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她指出,中国政府一直希望到2020 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制造基地。尽管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仍坚持推行金融改革,在过去几个月也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 同时,上海市政府也表示将在适当的时候批准外国公司在上交所上市。
其次,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化。李晶认为,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中国担心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将导致通胀率上升和美元贬值,因此正在调整债券到期日并将资金转出机构债券,同时增持期限为一年或以内的短期债券。“总体而言,尽管其储备增长有所放缓,但仍继续买入国债。在逐渐降低储备投资组合的信贷风险的同时,中国对商品的投资也逐渐增加。”此外,中国也正积极促进人民币在作为区域贸易结算货币方面的作用。
与此同时,她认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呼吁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提议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最具争议的部分是建议拓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范围,创造一种新的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储备货币。在有关SDR的提议中,其中一项是建议扩大SDR定值的篮子货币范围,采用以实际资产(例如储备资金)支持的发行方式。目前在外汇储备最具规模的IMF成员国中,只有日元被纳入SDR篮子货币。“可以推断,中国正热切期盼人民币成为SDR定价的篮子货币之一,进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李晶指出,但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先区域化,逐渐全球化。
第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加快。李晶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坚定了“走出去”的步伐。部分中国企业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一契机,已经开始走到国际收购兼并的前沿,开始转变为跨国公司。现在来看并购已经成为主流。
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发达国家流动性短缺,其不仅波及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还开始波及它们的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约束,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防止资金链断裂,这些企业急需通过股权转让解决资金问题。这正好与中国企业投资需求形成互补,中国企业手里有资金,但缺少技术、品牌和市场,通过股权投资,参股或购买世界一流企业,可以使中国企业有机会分享其技术品牌和市场带来的利益,也可以从中学到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的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西方国家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不是我国退出依据
□ 本报记者 夏 青
对于国家采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总结表示,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情况来看,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有效地解决了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有效地通过扩大内需解决了出口受到重挫的问题。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升,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应该没有问题。
他说,今后一揽子刺激计划还需要继续推进,不过要注意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使我国的经济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强的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要解决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要解决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也就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产业的升级换代的问题,要通过鼓励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的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近期以来,大家对“通胀预期渐强”存在很多担忧。对此,赵锡军表示,通胀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经常性问题,这并不是经济危机带来的。就是在2007年危机还没发生的时候,通胀也是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经济政策本身就是在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经济不要过热两者之间的保持平衡。所以通胀不可怕,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解决、化解这个问题。调整产业结构,防止局部过热,就是应对某些领域过热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已经到了退出的时机,当前有诸多争论,赵锡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目前,还不是退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适度宽松的政策是不会退出,也不能退出的,对于它的一些负面影响,应该从调整结构方面下功夫。因为,就我国的情况来说,促进经济增长还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所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的方向是不会变化的。不过从经济均衡发展的角度来讲,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某些领域发展过快、过猛、过热,在这些领域里面,确实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很多的领域里面,发展速度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的,这些领域还是需要经济政策来刺激、促进它的发展。
虽然,目前有一些西方国家在采取一些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措施,但这不是我们国家也需要退出的依据。因为西方国家的社保等等都发展非常完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他们提出退出是合理的。而我国,人均GDP才3000美元,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得加紧发展才行,如果不施行行之有效的刺激,那么要赶他们的程度就会遥遥无期。所以我们要实行积极的政策,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问题。
最后,他表示,从目前来讲,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调要继续保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保有压的结构调整,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均衡的基础上。
渣打银行等企业行业研究员
一揽子计划撬动铁路、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不断“攀高”
□ 本报记者 马玉荣
渣打银行近日发布最新的全球聚焦研究报告,在大规模持续,至今看似成功的政策刺激之下,全球经济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美国经济需要复苏来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和信心恢复作出贡献,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的复苏并不令人信服。
在中国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一周年之际,业内专家指出:“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主题投资在固定资产方面,包括铁路、工程机械等,受益影响比较大,抑制休克性下跌显效果。经济回升中靠投资增加大,弥补出口下降对GDP的影响,经济增长保八没有悬念。”
2008年11月5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于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四万亿的巨大投资计划出台后,紧接着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宏源证券交通运输、水泥行业研究员王哲说:“从GDP来看,投资拉动效果明显,一些铁路建设定单已经排到了后年,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铁二局等公司定单都较多,拉动当地需求和就业。”据摩通报告,指内地新铁路订单增长势头持续,第三季金额达1410亿人民币,按年升19%,按季增40%。
王哲还说:“今年启动内需,汽车行业也特别好,公司股价上涨,家电下乡后家电业也销售形势好转。”9月,汽车总计销售133.2万辆,同比增长77.2%。前三季度汽车总计销售964.4万辆,同比增长33.6%,已超过2008年全年销量,细分车型中,微客、微卡、轿车表现较好。”
2009年三季度业绩显著提升的大行业是汽车、钢铁、煤炭、电力、电子、航运。海通证券常规驱动因子的分析结果显示,汽车受盈利能力提升驱动,煤炭受规模驱动,钢铁电力航运电子受双因子驱动。对驱动因子后续研判是中下游高净利率或不可维系;利润率有从中游转向上游的趋势;国内需求仍有规模效应。
海通证券对主要行业的后续判断是,钢铁、煤炭、电力的规模驱动效应还将延续,而钢铁、煤炭存在涨价动力将改善行业盈利质量,但这将压制电力航行业的盈利质量;依靠盈利质量提升行业业绩的造纸、船舶、汽车在未来面临成本上涨压力,盈利质量优势恐难延续;航运因为计提冲回的财务处理因素改善航运业绩,不可延续。
但有关专家表示,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取得一些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忧,在国务院近期印发的一份通知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行业被确定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的行业也被点名,这在振兴规划的十大产业中也存在。
专家指出:“现在,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四万亿投资有一项要求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跟上,但目前40%-50%的资金不到位;希望把明年投资带起来,但整体上看比大家预期的弱。”
经济刺激计划仍需加强
□ 本报记者 包兴安
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下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正经历着怎样的蜕变?
应“战”: 踏出前进步伐
源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急速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大海啸,成为笼罩全球经济最大的乌云。此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低估了这场风暴的威力,飓风般的肆虐让世界各国如临大敌。
中国经济也未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外需和内需的同步向下调整,导致经济增速失重下滑。面对复杂变化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政策也在迅速调整,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密度之高,历史罕见。
2008年11月5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发出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到2010年底,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国一揽子投资计划大幕就此拉开。
回首一揽子计划出台一年间,从2008年11月5日到2009年11月中国经济触底反弹,梳理这期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可以清晰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面对经济生活面临的复杂局面,精确把握中国经济自身发展阶段和规律,科学远眺“国计民生”的大是、大势,运筹帷幄,沉着应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果断地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使中国继续踏出稳健的前进步伐。
鏖“战”: 保持政策连续性
“四万亿”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心剂”。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重点投向有7个方面,包括: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财政、货币政策“冲锋”阻击中国经济下滑。2008年年初时,财政政策从“稳健”到“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年中时,财政、货币政策取向不改变。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年底时,保持财政、货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今年后几个月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十大产业规划发动中国经济“引擎”。2009年1、2月份,国务院相继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关统计显示,除物流业外,其它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中国GDP总额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
目前,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出台60多项实施细则。这些措施扩大了国内消费、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了产业技术进步,规划的贯彻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果。
新“局”:经济增速逐季加快
去年四季度中央及时果断实施一揽子计划,希望的种子经历了春天的发芽、夏天的成长,终于迎来了秋天的收获。从2009年一季度GDP6.1%的近年来谷底,到二季度7.9%,再到三季度8.9%,中国经济增速划出一道有力的“上行线”——中国在向世界宣布,已经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保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中国经济增速呈现‘V’形反转之势,这是中央果断出台一揽子计划取得的明显成效。
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在这么严重的打击下,一年来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调,除了中国自身支持经济发展的条件非常好之外,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尽管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但也有专家警示,中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难,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仍然不能松懈,经济刺激计划仍需进一步完善。
4万亿投资“保增长”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我国将采取十大措施,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随后,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应对危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点评:4万亿巨额投资计划宣布时,美国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还不明朗。一年后再看,当时中国的应对之策及时而果断,彰显党和政府驾驭复杂局面的预见能力。“保增长”目标实现后,“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将显得更加迫切,能源资源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急需加快推进。同时,巨额政府投资之后,如何确保民间投资跟进,进一步释放中小企业活力,打牢经济企稳回升基础,依然是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课题。
货币政策“放水养鱼”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2009年10月14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达到29.31%,增幅比上年末高11.49个百分点;新增贷款总额共计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天量信贷”前所未有。
点评:与当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比,此次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力度更大,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更强烈。“天量信贷”已促使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但同时通胀预期有所抬头。过剩的流动性引发人们对明年物价上涨的担忧。另一方面,如何确保巨额信贷流入实体经济,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也考验政府宏观调控策略,影响今后货币政策走向。
十大产业触底回暖
2009年1月14日,汽车和钢铁两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公布。之后,我国装备制造、纺织、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公布。至2月25日,国务院圈定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部出台。
点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随后出台的细则,是我国应对危机一揽子计划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和消费,对实现“保增长”目标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投资拉动易,结构调整难,我国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沉疴”不仅没有在“调整”中缓解,反而在“振兴”中进一步加剧,如钢铁产业,目前粗钢产能过剩上亿吨。值得深思的是,在走出此次危机中被寄予厚望的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新能源产业,竟然也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在“去库存化”后真正实现“去产能化”,事关经济复苏大局。
区域规划争相出台
随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各地掀起了将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热潮。我国区域发展雏形基本形成,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1月,国务院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此后几个月里,国务院相继批准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十多个区域振兴规划……
点评:如果说提振实体经济有一个政策坐标,那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是“纵轴”,而区域振兴规划则是“横轴”。从实践看,获批的区域正成为引领经济复苏的重要“支点”。但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指出:“要防止地区间的盲目攀比,大多数情况都不能搞特殊的政策优惠。”不能忘记前些年各地搞“GDP竞赛”、重增长轻民生的教训。
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去年4万亿投资计划启动两天后,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决不能动摇,行动决不能松懈。”
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小火电关停任务超额完成,减排目标明确具体,扶持发展新能源产业……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承诺,中国到2020年将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点评:应对危机一年来,一系列节能减排举措助推“调结构”取得新进展,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和当前国际上倡导的“低碳经济”异曲同工,但因为起步晚,我国环保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滞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加快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和政策部署,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发展制高点。
“扩内需”成效明显
今年初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政策措施:1月1日起实行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此后几个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等刺激农村需求的措施相继出台。进入下半年,国家又推出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地方政府也推出“消费券”等扩大内需措施……
点评:与投资、出口相比,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短板”。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此次应对危机中的一系列“扩内需”举措,弥补了因出口骤降损失的部分经济增长份额。但在“保增长”的压力下,我国要实现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任务仍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