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液化气涨价——天然气价格普涨 > 液化气涨价评论

天然气荒只是老问题的新表现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11月27日00:01
  就像国家发改委11月23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题为《加强运行调节,全力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的公告,将当下引起热议的“天然气荒”的成因简单归结为“进入11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低温天气,居民采暖用气等需求量大幅攀升,一些地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武汉、重庆、西安、南京、杭州等地相继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我们同样可以简单归纳说,这场天然气荒从本质来说只是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老问题的新表现。

  之所以说“新”,是因为天然气作为一种燃料进入我国,尤其是进入民用市场,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比如在上述发改委公告提到的杭州,有一些区是今年才开始进行天然气置换。

  而它背后的“老”问题就是,如同英国邓迪大学能源专家菲利普·安德鲁·斯皮德(PhilipAndrews-Speed)教授对笔者说,中国的能源领域夹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既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政府可以向天然气公司发指令,也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比如价格仍然受到国家控制,没有完全放开,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供求关系变化的信号的作用,而这恰是市场运作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还很难找到一个实例,证明在能源领域,计划经济确实优于市场经济,又或是市场经济确实优于计划经济,以至于只要选了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以英国为例,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其天然气产业就经历了从私有到国有再到私有的过程,充分展现这两种选择各有优缺点:1948年,英国将天然气业务国有化,成立国有的垂直一体化的英国燃气公司,1970年代,该公司在英国北海的气田投产,真正确立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

  1986年,英国通过《1986年天然气法案》,将天然气产业私有化,第一步就是政府出售英国燃气公司,然后分阶段放开天然气的工业和民用市场,引入竞争。

  这确实给用户带来了实惠,气价下来了,但没几个人会在意,当竞争变得激烈,天然气公司就可能在投资开发新气田和铺设新管道等方面变得越来越保守,因为那都是大宗投资,却要等几年才能见效。

  结果,两三年前,一场寒潮突袭,天然气需求激增,加上英国唯一一处天然气储备基地出了问题,天然气供应马上告急。当时价格涨到天上去了,但那又怎样呢,即使天然气公司决定追加投资,建立新的储备基地或铺设新的管道,从欧洲大陆进口天然气,而不必等政府提议,但这些新项目不可能马上投产,“远水解不了近渴”。

  并且,英国跟中国还不一样,天然气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还不算高,但在英国却是逐渐取代煤炭而成为发电的主力燃料之一,如果天然气供应告急,英国人恐怕连电灯也点不上。

  1反过来,英国案例表明,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投资大而建设周期长的能源领域恐怕都缺不了政府的干预,鼓励天然气公司开发气田、建立储备,未雨绸缪。

  但天然气跟石油不同,建立储备的代价很高,虽然我们未必要像国际能源组织那样,要求天然气公司保有三个月的储备,但总要有一两个星期的量,否则无法应对意外,而谁又能完全排除意外呢?

  由于中国不是天然气资源大国,要靠进口来弥补需求缺口,跟石油的情况差不多,因此,中国除了要做到分散进口源,比如跟中亚和中东国家签约,还要有自己的储备,以便应付卖方可能遇到意外而不能如期输送天然气的情形。

  这就是中国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天然气储备的两个理由。

  由此回到我国能源领域的老问题:因为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所以政府单纯下指令或给补贴都不太合适。怎么办?最终恐怕还是发改委在其新闻通告用的字眼,“积极协调组织”三大石油公司应对,这“协调”二字是关键;正如安德鲁斯·斯皮德教授所说,“能源领域无易事”,只有通过政府协调才能确保有足够的投资,而且整个产业链上没有薄弱环节,不然,打个比方,你有足够的气,也有足够的产能,却没有足够的管道输送到市场,那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说到底,天然气荒能不能尽快解决,能源领域是不是多引进一个产品就多出一个问题,检验的还是政府作为决策者的智慧。

 
责任编辑:单秀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