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温州人提早落子“碳市场”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07日08:13
  据北京晨报报道,对于普通人而言,“碳市场”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在国内外众多金融和实业“大鳄”的眼中,这是一座有待开采的金矿。尽管国内“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规则还不完善,个人和企业参与获益的渠道有限,但有一批先行者已经憧憬未来并开始“试水”。

   升温:被喻为早期中国股市

  似乎人们已经习惯将“温州”二字与“炒房”和“抄底”这样沾着钱的字眼放在一起,由于参与了被比喻为早期的中国股市的“碳市场”,浙江温州永嘉县原野园林工程公司现在被频繁地跟“掘金”联系在了一起。

  这家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徐建益对北京晨报记者说:“说实话,关于我们公司参与"碳市场"的媒体报道不太好懂。”他称,公司参与中国绿色碳基金的项目主要考虑社会效益,为国家的绿色环保做出贡献,至于如何盈利则是长远的事。

  近期,国内对于碳排放和碳交易的关注度急剧升温,原野园林工程公司参与的“温州项目”成为媒体报道追逐的热点。据徐建益介绍,去年11月,由温州林业局牵头,原野园林工程公司等5家企业捐资发起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暨碳汇造林项目。该专项是国内继大连和北京之后的第三个地方专项。原野园林工程公司捐资50万元,目前已经为当地建造了大约70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

  憧憬:“像石油一样流进来了”

  原野园林工程董事长李星涛看得更远。他解释说,随着国内外碳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碳汇项目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地尽早参与其中。而媒体在报道李星涛参与“温州项目”时,免不了提到他如梦境般的憧憬:“可能有一天,"碳汇"就会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来,我们躺在那里就有钱赚了。”

  目前,碳市场交易主要的机会是:根据相关国际条约的约束,发达国家的企业必须承诺减少碳排放量,如果无法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达到减排目标,这些企业就需要到国内外的碳市场上出钱购买别人的额度。反之,如果某个企业减少了碳排放量,这些减排额度是它们做出的贡献,能够构成其资产,可以把其转卖给需要额度的其他企业。

  此前,我国碳交易的卖方主要是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企业,而植树造林也具有减少碳排放的功能,国际上正逐步接受其成为可交易的减排额度。“林业碳汇”这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即: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期望:盈利尚需规则完善

  原野园林工程公司参与的中国绿色碳基金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国绿化基金会等机构发起。根据中国绿色碳基金的运作规则,企业和个人在捐资之后会获得“碳汇购买凭证”和碳信用额度,这种额度未来有望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不过,目前原野园林工程公司获得的碳信用额度数字仍然是0。这是因为,包括林业碳汇等碳交易项目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检查、计量和检测程序,中国企业获得碳信用首先需要国家建立统一的计量标准,但目前该标准尚在制定过程中。受温州林业局委托,浙江林学院正在帮助设计“碳汇”计量、监测体系,预计最早于今年年底完成。

  另一个问题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定位是公益基金,企业和个人的出资都是“捐资”,而并非“投资”。该基金已经确定了未来市场化运作的构想:当国家配套政策成熟后,捐资形成的部分碳信用额度可能成为商业性项目,通过中国绿色碳基金进入市场交易。届时,绿色碳基金将依照国际碳基金的操作模式,例如组建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去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这为下一步的市场化交易提供了平台。

  新闻延伸

  个人可间接参与

  参与渠道: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业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目前碳市场交易的主要参与者是世界顶级的投资银行和大企业。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去年全球碳交易总额达到1260亿美元,是2005年的10倍多。英国新能源金融公司的预测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总额将达到3.5万亿美元。

  据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全球副总裁黄杰夫介绍,美国有1万多户农民通过农信社在该交易所打包出售碳指标。如果赶上好的年景,有的农户一年能获利四五万美元。不过,目前国内个人购买“碳汇”更主要是为环保和绿化做贡献,暂时还谈不上成为投资理财的工具。个人只能通过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分享金融和实业“大鳄”们的碳交易。(李若愚)

  新闻链接

  知名外资银行多涉猎碳市场

  参与金额:动辄数千万或上亿美元


  “碳市场”交易的金额动辄数千万或上亿美元。例如,今年9月,世界银行碳基金和日本碳基金等5家外企与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签订“碳减排购买协议”,购进晋城煤业集团的二氧化碳减排额度1075万吨,涉及资金上亿美元。

  据曾刚介绍,知名的外资银行大都设立了与碳市场相关的投资基金,对碳减排项目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荷兰银行曾推出“低碳加速器”基金,直接投资于未上市但从事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效的公司。德意志银行则设有“德银气候变化基金”。除了直接投资碳减排产业外,外资银行还设立了许多与碳交易市场挂钩的基金。最近两年,外资银行已经将此类产品引入中国。

  两家中资银行涉足碳市场理财

  产品表现:收益相对稳健


  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两家中资银行涉足碳市场的理财产品,产品和国际市场上碳交易价格挂钩。中国银行在去年有两款产品到期,实现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2.29%和10%,深圳发展银行去年和今年各有1款产品到期,实现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4%和0。在去年和今年结构性理财产品频现“负收益”和“零收益”的背景下,这些碳市场主题产品表现相对稳健。

  风险提示

  碳额度价格波动堪比股市

  专家提示,作为一个新兴的投资领域,碳市场的风险不可忽视。作为可供交易的金融产品,碳额度的价格同样会像股市或黄金一样波动。深发展今年一款挂钩碳市场的理财产品最终“零收益”正是因为踩错了国际市场的鼓点。2008年9月23日,该理财产品开始运作时,其挂钩的碳交易价格为26.05欧元/吨,其后一路下跌,11月24日跌至16.55欧元/吨,今年2月23日更是跌至9.64欧元/吨的低谷,其后虽然有所回升,但在到期日前始终未能回到26.05欧元/吨的水平。

  此外,投资者还要提防不法分子推销非法金融产品。去年4月,台湾地区警方曾破获一起非法销售“碳基金”的案件。有不法分子通过网站发布未获台湾地区监管机构批准的境外“曼德琳全球碳基金”,声称“现在投资立享20%收益,年报酬率超过100%”,并通过纸质媒体发布全球气候变暖的报道以烘托“碳基金”的前景。在1年时间内,台湾地区共有500多人购买该产品,金额超过1亿元新台币。

  【名词解释】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操作模式:强制性与自愿性碳交易。

  【名词解释】

  林业碳汇:是利用森林的碳汇的功能,然后把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森林和土壤里面,同时它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交易的这些过程和机制。 (来源:新华网综合)
责任编辑:侯力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