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大人物 >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去世 > 萨缪尔森最新

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逝世 称中国是世界经济关键

来源:东方早报
2009年12月15日01:33

  1996年7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试图帮助保罗·萨缪尔森(左)戴上后者获得的国家科学奖牌。克林顿说,萨缪尔森的头太大,很难把这个奖牌戴上。

  早报讯经济学泰斗、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2月13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辞世,享年94岁。

  现在,20世纪最伟大的三位经济学家都已辞世。除了萨缪尔森,另两位是已故世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

  一位网友写下悼文:萨缪尔森走了,弗里德曼正在天堂的门口等待这位迟到者。

  悲伤之余,我们告别了一个群星荟萃、百家争鸣的经济学时代,但不得不坚强面对这个乱象纷呈、金融危机肆虐未休的世界。

  不朽的著作《经济学》

  萨缪尔森一生著作等身,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他的教科书是大学流传最广的教材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堪称不朽的《经济学》。

  20世纪40年代末,一个天气阴霾的日子,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的一位销售代表到麻省理工学院作院校拜访。整整一个下午,他一无所获。正当他灰心丧气之时,一个年轻的助教对他说:我刚刚写完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不知贵公司是否有意出版。这位销售代表想,拿到一部书稿总比空手而归好,于是答应把书稿转交编辑部门审阅——一本影响了全球几代人的经济学教科书就这样诞生了!这位年轻的助教就是保罗·萨缪尔森。

  《经济学》1948年出版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畅销不衰,至今已发行至第19版,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销量超过400万本,是全世界最畅销、最为广泛使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好几代的经济学人都是手捧这本经典“长大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BenShalomBernanke)在其美联储办公室的书架上就放着一本萨缪尔森签名的《经济学》,这位萨缪尔森门生赞道,萨缪尔森是“一个道路开拓者、多产的经济学理论家、所知的最伟大的经济学教师之一”。

  善于结合实践的《经济学》,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它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的启蒙书。

  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处长左传长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萨缪尔森作为西方经济学方法的集大成者,给予中国经济学界很多启迪。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强大,还应伴随着其思想能力、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需要有胆识和思考功力的经济学家,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整合前人的思想,在学习之后有所创新,不只是简单的“拼盘”。

  萨缪尔森1998年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他知道他写的《经济学》是本好书,“但没想到它有如此持久的力量”,他的目标就是让经济学变得“可以理解,让人享受”。因此,他也不无自豪地宣称“已经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和经济学的锋刃之上”。

  出生于经济学家家庭

  1915年,萨缪尔森出生于一个盛产经济学家的犹太人家庭,家族中出过多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其弟弟罗伯特·萨默斯(RobertSummers)、弟媳阿妮塔·萨默斯(AnitaSummers)和侄子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enrySummers)。萨缪尔森有6个子女、15个孙子女。

  萨缪尔森注定是为经济学而来到这个世界的。1931年,他考入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时,年仅15岁,其经济学职业生涯由此长达惊人的80年。

  此时的经济学发展,就如萨缪尔森在1985年2月的一次演讲时所说,“我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时,经济学还只是文字的经济学。”数字还没有加入到经济学科当中来。

  他接着说,“在旧式的经济学中,处处充斥因袭过往的陈腐谬论,茁壮的科学新株难以由这片土壤孕育出来,而时髦的教科书与论文,也无法有效地反映真实世界的景况。”萨缪尔森此时所说的经济学正是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自亚当·斯密于1776年开创后,走到了生命力最为衰弱的时候。

  然而,一个最坏的时代往往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的开始。1930年代初正是全球大萧条未尽之时,经济困顿造就了新学术的诞生。1936年,出任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经济学由此重新焕发生机。

  对此,萨缪尔森感叹道:“经济学家在1932年真可谓生逢其时。”

  55岁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35年,萨缪尔森不顾芝加哥大学教授的反对,来到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1941年,他的学位论文《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获哈佛大学威尔斯奖。该论文论述了经济学下的数学结构,这种做法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时至今日,经济学家仍常常借助数学手段证明他们的理论。

  也正是以该论文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EconomicAnalysis,1947年问世)对经济学理论的卓越贡献,为萨缪尔森赢得了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年55岁的他也是世界第二位、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年12月10日,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荷兰经济学家丁柏根因创立计量经济学,运用动态模型分析经济活动而共同获得首次设立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时的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说:“在提升经济学家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上,他(萨缪尔森)的贡献要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以简单语言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相当部分。”

  《经济分析基础》用数理工具彻底改写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第二年(1948年),萨缪尔森推出教科书《经济学》,综合各派所长,全新通俗阐释,经济学才真正步入黄金时代,至今仍是一派欣欣向荣。

  终身任职麻省理工学院

  由于哈佛保守的学术传统,萨缪尔森的犹太人身份背景终为哈佛同事所不容,遂去了麻省理工学院。他的恩师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伤心至极。因为熊彼特从未见过如此天才的学生。熊彼特不以数学分析见长,但他一辈子都在鼓励学生将经济学数理化。萨缪尔森终于青出于蓝。萨缪尔森曾说,只要这个国家的教科书是我写的,法律就由其他人去拟定吧。

  1940年,萨缪尔森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授课,这是他与该大学终生联系在一起的开始,也让这所大学的经济学系成为了全球最受尊崇的学科。他的逝世令许多昔日学生和友人唏嘘不已。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Hockfield)13日回忆道,萨缪尔森“改变了她接触的一切”。

  萨缪尔森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MertonSolow)评价说,在普通经济学家仍沉浸在计算或分析简单经济学问题时,优秀的经济学家则提供人们分析事物的工具和思考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超越萨缪尔森。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主席波特伯(JamesPoterba)记得高中时就看过萨缪尔森的教科书。他说,每个大学生都从中学到了很多,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萨缪尔森在编纂和发掘方面绝对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就好比是想象人们在牛顿之前是如何处理力学问题的。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迪克西特(AvinashDixit)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的整体研究风格,以及支持我的几乎全部论文的技术都来自于他的基础性文章。

  制定“肯尼迪减税方案”

  作为一个自由派学者,萨缪尔森被认为是新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他主张政府积极有为,曾在1970年的《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在传统的放任经济环境下,“繁荣总是昙花一现”,但对现代“复合经济”来说,财政和货币政策将肯定可以防止周期性衰退,并确保更多就业岗位。

  萨缪尔森一直是民主党人,他曾担任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经济顾问,但他拒绝在政府中担任官职。他在1964年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减少个人所得税法案),该法案被广泛认为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萨缪尔森的侄子、前美国财政部长、奥巴马总统首席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HenrySummers)13日回忆道,他(萨缪尔森)过去曾经骄傲地说,他从来没有在华盛顿度过一周以上。但是,通过他的研究、教学和写作,他对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比任何政府官员和许多总统更大的影响。

  萨缪尔森今年3月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谈到了努力平息金融危机的那些人。他说,当年的典型权威可能是25年前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的学生。我对伯南克非常敬佩。但出生于1956年的他(伯南克)可能对金融危机没有多少感觉。如果你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的,你骨子里不会真正有大萧条的感觉。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聪明学生也不能替代这点。

  事实上,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主导着这个专业,在政府中占据很多高级职位,包括伯南克和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罗默(ChristinaRomer)。

  萨缪尔森还有一位众所周知的学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后者撰写的《经济学》一书,在中国也深受欢迎。

  今年10月谈及中国经济

  萨缪尔森的全盛时期正赶上中国国门封闭的岁月。所以虽然萨氏《经济学》成为改革开放伊始就传入国内的教科书(上世纪60年代高鸿业教授曾选译过该书第五版),但真正追随萨缪尔森,得其真传的中国人只有一个,他叫万又暄(HenryWanJr.),已经不声不响地在康乃尔大学做了30多年教授,成果极丰。

  万又暄本是湖北人,上世纪40年代末偶尔有机会去台湾读书,在台湾国立大学商科专业读完本科,随后负笈西游,赶奔美国继续攻读经济学,终于在上世纪50年代末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投入萨缪尔森门下。

  2009年10月12日,萨缪尔森在其《全球化能否得到救赎》一文中,在论及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经济时,谈到“中国是任何转变的关键”。

  他论述道,发展中国家似乎可以取代美国消费,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些国家早已占领了全球产出的一半以上,其中中国(占11.4%),印度(占4.8%),巴西(占2.9%),它们加起来均占接近50%。相比之下,美国也占50%。

  社会对住房、消费和医疗保障有着巨大需求。除了能提供工作职位,出口带动型的增长没有其他意义。这些国家应为本国市场生产更多,而减少出口。国内消费越强大,就越能增加其进口的需求。因此,美国出口更多而进口更少。经济学家所称的“全球不均衡”——美国严重的贸易赤字,以及与其相应的中国和其他地区庞大余额——将会萎缩。全球经济增长会复苏,问题将得到解决。

  可能这样的变革正在发生。相比起患有战斗疲劳症的美国消费者,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正积极发展自己的经济。政府开支增加,信贷增加。中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7.9%,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美国人支出少了,储蓄多了,那么一个均衡的全球经济要求别的地方的人们用得更多存得更少。这不是短暂的经济“激励”周而复始的过程,而是一个长久的矛盾。高储蓄率,特别是亚洲的高储蓄率导致巨大的贸易不平衡,这样的高储蓄率限制了国内开支,导致出口带动型经济。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高达GDP的54%。

  理论上讲,这些巨大的储蓄可以被同等数量的投资开支所吸收——或许投资于工厂或机器设备——但大多数亚洲国家(印度是例外),则存在投资短缺的现象。储蓄余额被送到国外进行投资,汇率被人为地压下,出口取代国内需求。

  这就促进扩张型出口,促使其他国家消费。中国货币(人民币),继续保持低值,商品增值税的出口退税正在增加。美国与欧洲市场疲软,中国出口商转而投向有着“新生市场”的国家,例如巴西和埃及。

  (早报记者罗晟对此文亦有贡献)

  萨缪尔森大事记

  1915年 出生于一个盛产经济学家的犹太人家庭

  1931年 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

  1935年 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

  1940年 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1947年 《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问世

  1948年 《经济学》(Economics)问世

  1958年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与索洛和多夫曼合著)问世

  1960年 被任命为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

  1964年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减少个人所得税法案),该法案被广泛认为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1970年 因《经济分析基础》获得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全球第二位、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经济学》简介

  声誉

  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鼻祖”。

  基本观点

  萨缪尔森在书中一开始就写道:“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选择,在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在将来生产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从这里出发他把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进行生产;应该为谁来生产。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上,萨缪尔森避开了社会制度,认为“在一个所谓"自由企业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问题,主要是由一种价格制度(市场制度、盈利和亏损制度)来决定的”。

  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贡献

  从1948年第一版问世至今,《经济学》一直是经济学教科书的常青树。其原因在于:

  第一,它是内容不断更新、深浅适度的一本入门教科书。萨缪尔森在该书第一版序言开头的一句话指出,该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写的。萨缪尔森虽然是一位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但为了使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易于理解吸收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该书不使用数学模型,至于当时流行的几何图式,是在数学例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这本书十分适合大学有关系科本科学生及其他初学者学习之用。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书突破传统框架,对内容与结构进行开创性的革新。在1948年之前,经济学教科书大都墨守成规,局限于说明价值与分配理论。萨缪尔森是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首先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财政政策为重点,配合以传统的价值与分配理论,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这种编写结构,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结构,曾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现在被称之为主流经济学,已成为各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模式。

  第三,是萨缪尔森将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率先有机地结合到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20世纪下半叶,几乎整个经济学领域都受到了萨缪尔森的影响,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一版再版,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出现以来,第三本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

  其他主要著作

  《经济分析基础》(1947)

  萨缪尔森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博士学位论文为《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这部论文获得了哈佛大学威尔斯奖。为萨缪尔森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分析基础》正是在此论文基础上写成的。

  《经济分析基础》包括两篇共12章及两个数学附录。全书的目的正如他在第一章导论中指出的:“各种不同理论的主要特征之间的相似性的存在,意味着一般理论——它是各种特殊理论的基础,并且将各种特殊理论的主要特征统一起来——的存在。这种通过抽象而一般化的基本原理,早在30多年前就由著名的美国数学家穆尔证明了。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详细论述这种一般化的基本原理对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意义。”

  《经济分析基础》以数学为工具,使各种理论和方法获得基本统一的表述,并以此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成就。这本书把最大化原理和均衡原理结合在一起。使新古典经济学的主体内容有了经典的数学表述形式。这正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与索洛和多夫曼合著)

  这部书成功地把价格理论、线性规划和增长理论结合起来 ,为经济学界新诞生的经济计量学做出了贡献。

  《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5卷)(1966,1972,1977,1985)

  1966-1986年连续出版的5卷本《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收入388篇论文)堪称现代经济学范式之非凡作品。
责任编辑:侯力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