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大人物 >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去世 > 萨缪尔森最新

萨缪尔森94岁辞世 三大遗产惠及世人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年12月15日11:25

  把数学分析引入经济学研究

  人们翻开经济学方面的论著,多会看到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模型。数学家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也已司空见惯。可以说,今天的经济学早已和数学密不可分。而萨缪尔森正是把数学引入经济学的第一人。

  1932年,保罗·萨缪尔森考入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此时的经济学发展,就如萨缪尔森在1985年2月的一次演讲时所说:“1932年我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时,经济学还只是文字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学业,在26岁那年取得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获哈佛大学威尔斯奖,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分析基础》为萨缪尔森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当时评奖委员会说:“在提升经济学家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上,他(萨缪尔森)的贡献要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以简单语言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相当部分。”

  1958年,他与R·索洛和R·多夫曼合著了《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一书,为经济学界新诞生的经济计量学做出了贡献。

  有的经济学家在评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影响时指出,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缪尔森,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谬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帮助制定“肯尼迪减税方案”

  1953年,萨缪尔森来到美国预算局,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1960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命为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肯尼迪是在经历7个月的衰退、3年半的萧条、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9年的农业收入下降之后就任总统的。他所发表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就悲观地宣布:“目前的经济状况是令人不安的。”

  不过肯尼迪采纳了萨缪尔森的建议,有效地扭转了局面。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政策增加了消费支出,扩大了总需求,并增加了经济的生产和就业。实际上当肯尼迪提出的减税最终在1964年实施时,它促成了一个经济高增长的时期。萨缪尔森也成为白宫中不可缺少的高参。

  《经济学》每三年更新一次

  1948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此后大约每三年更新一次,迄今已经有了18个版本。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半个世纪以来,这部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早已被译成了法文、德文、中文、俄文等40余种文字。

  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经济学》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远远超出了一本经济学专业教科书的意义,成为所有大学生的必看书目。一位网友在博客中回忆那段时光时写道:“萨缪尔森对我们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来说,意味着青春,意味着和心爱的女孩情话时的佐料。”“后来我心仪一位女孩,为了在和她见面的时候有谈资,而且是显得深刻的谈资,我用了两个晚上恶补了一下。因为在当时,你要是不知道萨缪尔森,就好像今天不知道春哥一样,是没脸见人的。”

  这本《经济学》之所以风靡世界数十年,很大的原因在于内容深浅适度。萨缪尔森在该书第一版序言开头的一句话指出,该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写的。虽然萨缪尔森本人善于数学分析,但这本书却极少用公式和图表,而是用简洁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更重要的是,该书突破传统框架,对内容与结构进行开创性的革新。在1948年之前,经济学教科书大都墨守成规,局限于说明价值与分配理论。萨缪尔森是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首先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财政政策为重点,配合以传统的价值与分配理论,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这种编写结构,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结构,曾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现在被称之为主流经济学,已成为各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模式。

  ■本版文/本报记者 程婕

  (除署名外)

  永恒记忆

  与萨缪尔森先生的三次通信

  听到先生仙逝的消息,心情非常难过。为了出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学术精品自选集》,我有幸代表出版社与先生有过书信往来,从中我深深感受到先生不仅学问大,其人格魅力亦让人叹服。

  1997年底,当出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学术精品自选集》的工程刚刚启动时,我与我的同事每天到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是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传真件。那些日子,读信成了一种享受,因为每一封信不仅意味着你离追求的目标又接近了一步,而且你能够在其中品味出获奖者严肃的治学精神,谦和的为人品质。

  1998年1月,我收到了萨缪尔森的第一封信,他在信中首先对我社拟出版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学术精品自选集》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建议将他的《萨缪尔森样本》和《心灵深处经济学》合编在一起收入丛书中,并为中文版取名为《中间道路经济学》。英文版的两本书是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15年里为Newsweek所写的专栏文章。他认为,这本书如能在中国出版,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反响,因为它代表着“发自心中的经济学”,并说明了混合经济学的优势——试图在自由竞争与政府干预之间建起一座金桥;他并允诺将为中文版亲自做序。

  几天后,我收到两本样书。一位世界级的经济学巨匠,除去数十万言的恢宏巨制,而且热衷于社会问题的短文杂篇,每篇短文又无不体现着先生深厚的经济学功底,敏锐的思辨能力。尽管你对每篇文章的背景不甚了解,但读起来并不感到乏味。这种治学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中国学者学习吗?

  1999年,我社邀请萨缪尔森先生为我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写一篇贺词,我硬着头皮给他写了信。但没过几天,先生便回信答应了。不久,一篇热情洋溢的贺词寄到了我社。在贺词中,他对中国学者寄予了厚望,先生写道:“我可以肯定地预见,在下个世纪不久的将来,西方国家将翻译出版类似于本套丛书的中国的作品,这也算是我们为中国新一代学者的成长所作出的一种补偿和贡献。”

  2000年,为感谢先生对我们的热情帮助,我社拟请他到中国讲学做客,并参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学术精品自选集》的首发活动,但这次先生拒绝了,理由非常简单:“由于我年事已高,我要用全部的时间跟踪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一位古稀老人,尚有如此的追求,实在让人敬佩。

  薛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业内观点

  全世界经济学家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在回忆起他当年迈入经济学殿堂的情形时感慨道:“1977年、1978年那批中国经济学人最早接触经济学读到的都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他的书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我的起点就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经济学家都是萨缪尔森的徒子徒孙。”

  生前言论

  伯南克难有金融危机感觉

  萨缪尔森今年3月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谈到了努力平息金融危机的那些人。他说,当年的典型权威可能是25年前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的学生。我对伯南克非常敬佩。但出生于1956年的他可能对金融危机没有多少感觉。他说,如果你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的,你骨子里不会真正有大萧条的感觉。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聪明学生也不能替代这点。

责任编辑:董丽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