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善用中小板 “小舢板”也能变成大龙头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0年05月27日08:21
  今天,中小板迎来了六周岁生日。作为活跃在中小板、被股民所熟知的上市公司,他们是如何善用中小板的资源配置功能,成功实现“三级跳”的?本报特别选取了中航三鑫盾安环境以及宁波华翔的发展历程进行剖析。

  这三家公司在登陆中小板前还是“小舢板”,但在上市后 无不利用资产注入、重组并购、再融资等方式,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向集团化、国际化不断迈进。希望更多的中小企业,从他们身上能学会善用资本市场这一平台,使自己不断变大变强。

  盾安环境 在资本市场沃土中茁壮成长

  “2009年度是公司迈出实质性升级转型步伐的一年。这一年中,制冷配件产品整体升级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行业特种化空调转型积蓄爆发力……公司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升级转型,立志为社会提供节能、环保、智能、健康的人工环境系统。”

  翻开盾安环境(002011)2009年年报,扉页上的这两段文字,既是公司对2009年度工作的概括,也是对未来发展之路的展望。今天盾安环境有这样的目标与信心,与公司正确研判经济形势、把握资本市场脉搏、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密不可分。

  借资产重组推动升级转型

  2004年7月5日,盾安环境成功上市。作为中小企业板上市“排头兵”,公司首发募集资金3亿元,对于当时总资产规模仅2.2亿元的小公司来说,无疑是“鸟枪换炮”。上市完成当年,公司总资产规模达到5.02亿元、净资产规模3.94亿元,作为国内中央空调行业的“黑马”,在硝烟弥漫的市场上,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品牌与地位。

  上市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公司发展战略手段之一。盾安环境上市3年,决策层已不满足其温和的成长速度,急需创造条件实现非常规发展。当时,盾安旗下的制冷配件产业已成长为国内制冷配件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年销售收入达12亿以上,其主导产品截止阀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但由于缺乏强大的资本平台支撑,其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这样的双重需求背景下,盾安的决策者敏锐地把握到资本市场对整体上市的积极反应,在2007年7月适时作出了把制冷配件资产业务并入上市公司的决策。

  2007年7月3日,公司正式启动了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向控股股东下属子公司盾安精工定向增发9000万股A股股票,购买其拥有的制冷配件产业相关资产业务。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购买的制冷配件资产价值13.36亿元;同时,为避免内部同业竞争,盾安精工又将其拥有的空调零部件(储液器、平衡块等)资产业务零价格转让给盾安环境,又给公司增加了一笔优质资产。所有事项均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办结,重组进程创出了被市场认同的“盾安速度”。 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不仅为上市公司注入了优良资产业务,同时实现了制冷配件产业的借壳上市,为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和提升竞争实力提供了资本保障。重组完成后,盾安环境资产质量、业务规模、盈利能力等指标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总资产规模从2006年底的6.05亿元增加至2007年底的21.83亿元,净资产规模从2006年底的3.97亿元增加至2007年底的11.16亿元;净利润从2006年度的926万元增加至2007年度的2.12亿元,每股收益从2006年度的0.13元增加至2007年度的1.0028元,充分发挥了公司在制冷行业的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

  重组完成后,公司主营业务由原制冷设备产业扩展至制冷配件产业和制冷设备产业并存发展的格局。经过半年左右反复调研、论证与修改,公司制订了08版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在这一版战略规划中,公司原有的制冷设备产业确立了向特种空调制冷领域延伸并成为特种制冷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升级转型目标,并在当年就得到了一份圣诞大礼,成功中标浙江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和福建福清核电站两个项目的核级冷水机组,交出了第一份漂亮的答卷。目前,公司除了在核电空调上已取得明显的领先优势外,在机房基站、再生能源利用、轨道交通及冷链等特种制冷领域,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与进展。

  以再融资巩固龙头地位

  为解决重组装入的制冷配件产业主导产品产能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制冷配件行业的龙头地位,公司于2008年7月启动了向10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5000万股A股股票的再融资事项。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共7个,其中6个项目投向制冷配件主导产品扩能(截止阀、四通阀、管路集成组件、储液器)、国内外生产基地的布局完善(合肥、泰国设立制造工厂)、节能新产品的研发及市场推广(热力膨胀阀产品)以及产业链延伸(四通阀配套用主阀体、线圈项目建设)等项目;另外1个项目投向制冷设备下属低温冷藏换热器项目。 本次非公开发行于2009年9月完成,共募得资金净额4.96亿元。发行完成后,公司股本规模、资产规模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财务结构也更趋稳健,抗风险能力、间接融资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均得到进一步增强。完成发行到今天,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大部分募投项目已建成并开始实现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泰国工厂和合肥工厂两个新建项目,都已经完成一期厂房的建设,预计今年将会有利润贡献。此外,泰国工厂项目的建设,为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今年前四个月的制冷配件产业数据可以看出,公司的截止阀、四通阀、储液器、管路集成组件等主导产品产销量均创出历史新高,平均增长幅度超过30%。更重要的是,本次再融资,为巩固并提升公司制冷配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障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夯实了基础,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公司08版战略规划确定以“培育能力,实现增长模式转型”为总体发展战略,实现增长方式从依靠大规模低成本制造向依靠技术、资本、管理创新的增长模式转型。重点突破现有制冷配件、制冷设备产业的升级转型,并立志进入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新产业、新资源,使之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增长点。为此,公司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更加符合产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和升级转型要求。今年1月,公司提出了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极大的鼓舞了管理和技术团队的工作热情,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盟,也提升了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关注与支持力度。

  历经六年,公司的市值从8亿元成长到如今的80亿元左右,整整增长了10倍;公司的市场形象与地位,也因为资产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等事项,而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公司相信,在依靠自主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并购、合作等手段,依托资本市场强大的融资功能,并坚持“诚信、尊重、专业”的基本理念,一定能实现“为社会提供节能、环保、智能、健康的人工环境系统”的愿景。

  中航三鑫 借资本市场打造特玻龙头

  “在中小板成功上市,加速推进了公司成为高端特玻材料龙头企业的步伐。”中航三鑫董秘石志并介绍,公司一直对特种玻璃行业情有独钟,上市后便把打通幕墙上下游、进军高端特种玻璃制造行业作为公司的发展目标。2010年4月,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募资9亿元,投资建设中国最大的高端玻璃制造项目。

  IPO打造特玻、幕墙双主业

  虽然已是国内知名幕墙企业,但中航三鑫却和玻璃行业有着斩不断的“前世今生”。中航三鑫前身是成立于1995年的深圳市三鑫特种玻璃技术有限公司,主营就是特种玻璃和幕墙工程。

  “公司创始人韩平元一直从事玻璃深加工行业,三鑫的成立就是因为当时看好建筑安全玻璃业务。”石志并介绍,上市前的中航三鑫已成为集幕墙工程研发、设计、施工和幕墙玻璃制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幕墙专业公司。随着幕墙业务的不断成熟,中航三鑫意识到,需要在产业链上寻找新的增长点。2007年,三鑫股份通过IPO募集资金2.77亿元。募投项目分别是年产140万㎡低辐射膜(Low-E)节能玻璃生产线和大亚湾三鑫节能幕墙产品生产基地。

  “我们主要是看准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以及国家对该领域的支持,通过高端玻璃介入到上游生产环节。”石志并表示,中航三鑫原来的主要产品是各种幕墙玻璃制品,需要从上游采购浮法玻璃原片和可钢化的Low-E玻璃。

  IPO后,Low-E节能玻璃生产线改变了公司没有Low-E 镀膜设备的缺陷,为深加工节能幕墙产品和节能门窗提供了充足的Low-E玻璃,提升了其幕墙产业的整体实力。更重要的是,该项目有利于延伸产业价值链。

  按计划,募投项目生产的Low-E玻璃全部供应给“大亚湾三鑫节能幕墙产品生产基地”深加工后,制成钢化、中空、夹层等建筑节能玻璃制品用于中航三鑫承建的工程项目,或者经深加工制成节能幕墙产品、节能门窗产品对外销售。“公司上市之后,募投项目的建设对幕墙业务影响重大。”石志并表示,上市以来,公司幕墙方面的营业收入每年都保持了30-40%的增长。

  定向增发全面进入特玻行业

  之所以对特玻行业格外青睐,该领域较高的毛利率是主要原因之一。“幕墙毛利在13-15%,而Low-E玻璃、太阳能超白玻璃等高端特玻产品的毛利率在30%以上。”2010年,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收购福耀玻璃在海南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改造升级和新建共四条高端玻璃生产线。“公司的定位是特玻材料、全球航空材料、光伏建筑节能一体化幕墙工程应用领域的主要供应商。”石志并表示,及时在资本市场上寻找资金对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

  成功登陆中小板之后,中航三鑫加快了在特玻领域的发展。2008年,中航三鑫加快了电子玻璃项目的投入,三鑫精美特玻璃公司收购了AR镀膜玻璃生产线,又投资了两条电子触摸屏玻璃生产线;同年,公司酝酿引进美国PPG节能玻璃制造技术,2008年4月与美国PPG公司达成“全氧燃烧在线Low-E镀膜节能玻璃”技术转让协议,获得了“在线镀膜”和“全氧燃烧”两项世界前沿技术;而且,中航三鑫还完成了太阳能玻璃项目论证工作,并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合资成立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

  2008年底,中航三鑫在海南布局,投资建设中国最大的高端玻璃制造项目。按照公司原来的计划,是先通过和大股东合作立项开发,建成后再通过定向增发来实现全资控股。但是,2008年底的经济危机给公司带来了更好的机会——福耀玻璃在海南的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陷入困境。经过深入研究,中航三鑫决定以定向增发方式,直接收购上述两条生产线,并加以改造升级和新建。

  “此次定向增发,不仅大大加快了公司全面进入特玻行业的速度,更提高了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石志并介绍,2010年增发总募集资金9.3亿元,而公司增发前的净资产也只有6亿多。“资本市场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如果单靠公司利润滚存,不知道何时才能筹到这么多的资金。”

  据介绍,海南中航特玻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2亿元,共建设四条生产线,主要生产电子薄片玻璃、超白太阳能TCO玻璃、在线镀膜Low-E玻璃、航空玻璃和太阳能玻璃航空玻璃深加工以及硅砂矿开采、余热发电等。 “我们进入玻璃领域,关键就是通过引进一流设备和掌握先进技术,瞄准高端特玻市场。”石志并表示,中航三鑫施行的是差异化竞争。“由于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高端玻璃在我国一直未能全面发展。”他举例说,目前液晶面板上游的超薄玻璃原片大多从日本进口,而航空玻璃在全球只有两家厂商生产。“15年玻璃深加工的经验,让我们时刻把握业界最新动向,并和国际大厂建立了深厚联系。同时,国内特玻行业广阔的空间,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契机。”

  探索“国有民营”之路

  从一个年产值1300万的弱小玻璃深加工工厂,发展到2009年经营达到年产值近17亿的上市公司,中航三鑫的发展路径中,与资本市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其“国有民营”的经营模式。

  1995年,韩平元和深圳贵航共同投资1300万元,设立深圳市三鑫实业有限公司,双方股份比例是54%和46%。韩平元在合资之前就主动提出将公司财政权交给国有股东,实现财务透明。上市后,大股东贵航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增加股份比例,成为控股股东,公司更名为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航工业集团22个上市公司之一。

  石志并表示,中航三鑫的“国有民营”结合了国有体制的稳定、正规和民营管理的讲求效率。尽管是国有背景,但贵航集团控股之后一直实行的是,公司的经营班子和经验体制不变,保持经营活力。国有背景还为公司带来了未来资产注入的预期。中信证券研究员潘建平在研究报告中表示,中航三鑫是中航系唯一新材料行业上市公司,按照公司的发展战略,2015年中航三鑫将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他认为,中航系的未上市优质资产很多,预计中航集团下属碳素纤维和航空涂料等相关航空材料存在注入中航三鑫的可能性。

  “对于公司的发展,控股股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石志并表示,在特种玻璃相关产业链上不断拓展,将是公司长期的发展方式。

  宁波华翔 创新升级引领跨越式发展

  中小企业板创立6年,一大批中小企业借助这个资本平台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宁波华翔即为其中一个耀眼的典范。自公司2005年5月发行上市至2009年,宁波华翔营业收入增长9.63倍,利润总额增长9.06倍,净利润增长10.19倍,业绩年复合增长率为101%。

  公司董事长周晓峰回顾公司上市以来的发展历程时说,借力资本市场,加快研发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是宁波华翔高速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上市加快升级转型

  2005年5月,公司在中小板挂牌上市。一年多后,公司又非公开发行股票5,200万股,募集资金43,508万元;2010年4月,再次非公开发行股票7,340万股, 募集资金87,199.20万元,公司三次发行突破了企业发展资金瓶颈,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创新和转型,上市后每年30%的利润增长都来自新产品。

  公司建立之初成品以“油标卡尺”、“刹车油壶”等单个零件为主,技术含量不高。公司从一开始就认识到,研发、创新能力将是衡量公司竞争力的最终标志,正是这份前瞻和投入,使得公司产品完成了从小型零件“刹车油壶”等向较大零件“中央通道”、“仪表板”、“饰柱”;从单个零件“油标卡尺”向“门板”总成、模块零件转变。

  特别是2005年公司借助IPO募集资金,成功研发了PASST领驭“门板总成”、“中央通道”、“IMD”等产品,使产品档次、单台车配套产品价值量都跨上了新的台阶。之后成功开发了搪塑仪表板,真桃木内饰,高档真空覆皮门板等产品,为奥迪、帕萨特、天籁等高档轿车配套,已成为国内内资中竞争力最强、产品开发能力最强的轿车内饰生产企业。

  在加快产品升级的同时,宁波华翔通过多年的投入和技术积累,在一系列产品上实现了自主开发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运用;遵循低碳、节能、轻量化的产业发展方向,领先行业进行新材料的试验和应用;同时加强实用性创新,比如大众PASSAT领驭项目上,门板产品创新设计的雨伞套设置成为这台车实用性亮点之一。这些创新应用均有效提高了公司在整车厂商的获单能力。

  概括宁波华翔上市后的跨越式发展:公司已从单个汽车零部件、附加值较低的低端产品供应商转变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总成产品供应商;从单一的橡塑类产品发展到橡塑类和金属类关键零部件同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竞争力迅速增强,综合毛利率持续提升。

  持续创新奠定长远优势

  2010年4月,宁波华翔顺利完成新一轮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8.7亿元。除了内饰件总成东北基地项目外,公司在宁波投资建设轿车座椅头枕、座垫项目;同时投资发展回报率较高的轿车仪表盘支架、前后保险杠支架以及内饰产品中附加值最高的轿车座椅业务。公司产业升级、结构转型迈出新的一步,得到资本市场高度认同。

  公司的创新升级之路非常清晰:产品研发更要从终端用户角度考虑,同时研发创新向产品的两端延伸,即公司内饰件产品将从目前的单体零件为主总成产品为辅,转向以总成产品为主模块产品为辅,最终实现模块、集成产品为主;另一方面向内饰件产品所有基础材料研发延伸,借助外部科研院所的专业力量,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对活性塑料的运用经验,开发出升级新材料。这一发展战略和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为宁波华翔的创新升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内新车型推出的不断加快,节能、减排、轻量化等绿色制造又是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中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的应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以橡塑类汽车零配件为主的企业来说,与整车厂同步设计、研发能力是衡量公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公司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成立了专业的零部件设计公司,购置了“三维扫描仪”、“三维测量仪”、“五轴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利用募集资金,建立了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设计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除了满足宁波华翔的需要外,还将努力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技术中心,担负起区域、行业研发中心的职责。

  研发上的重点投入,使公司有条件进一步加强与整车厂的同步研发能力,作为专业内饰件供应商全程参与整车厂新车型的设计、改型工作,有效地向整车厂展现了自己的研发能力,增强了企业的获单能力。有研究机构认为,汽车业的高景气度仍将维持较长时间,公司主要客户一汽系、上汽系等国内主力厂商,将为公司提供稳定的增长来源,公司致力于与主机厂同步开发产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与大众、通用的新产品开发也进展顺利,预计公司在主机厂的占比将随着新开发产品的量产不断增加,综合毛利率也将随之提升。

  剑指国际竞争力

  在创新、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宁波华翔有着更高的抱负,更远的眼光。国际化战略酝酿已久,蓝图初现。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突破在即。内饰件产品多因为体积大、易变形、运输成本占比过高等原因不适合出口,公司现有产品中只有桃木饰件产品具有体积小,运输成本不敏感等特点,在国际市场上又因为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公司已将桃木饰件产品作为重点扶持的产品,首先在国内市场逐步打破高端车真桃木饰件全部从国外引进的格局,以成本、服务的优势替代进口,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从目前已取得的国内外订单来看,该项工作将在2010年取得突破。

  有研究机构预测,该产品2010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亿元,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宁波华翔的国际化图谋显然不在某个产品的出口突破上,而是有着更大的雄心:通过海外并购,建立全球战略布局。

  公司自上市后,施展了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由于所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特点,公司为了扩大不同体系整车厂的产品配套份额,为了引进国际某一类细分零部件产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采取了与原配套厂商、国际细分行业领先厂商、战略合作伙伴合资的模式先后成立多家子公司,又利用行业整合、购并的机会,通过收购兼并增加多家子公司,总数多达15家,推动了公司快速壮大。

  在国内系列并购的成功基础上,公司管理层雄心勃勃,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推动公司全球战略布局工作。为此,公司一方面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努力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希望利用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并购机会,在欧洲、美洲收购国际上该类产品的龙头企业,使公司成为国际上该类产品最大的供应商,完成全球的布局,并进入主流整车的全球采购平台。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责任编辑:何华)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