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我们跟摩根学什么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10年05月30日15:52

   张邦松

  虽然挂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这样名头很大的头衔,但金立群看上去更像一个风度翩翩的学者。作为主管金融的前财政部副部长和亚洲开发银行首任中国籍副行长,金立群一向行事低调,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可能与他所处的敏感职位有关。

  在北京新保利大厦19层,中投公司的办公室里,金立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采访缘于金立群翻译、之后又一版再版的一本书——《摩根全传》,一本反映摩根财团150年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因为揭开了摩根背后几乎所有的生意秘密,而获得美国图书最高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并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商业著作。

  金立群认为这部《摩根全传》其实是整个美国金融发展史的一个画卷。它叙述的是摩根家族创办银行及其发展的过程,但又不仅仅只是这个家族,而是把摩根家族的发展史放在美国金融发展史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这也正是这本书非常独到的地方。正如书中提到的:“摩根财团并非是区区一人,而是一个有连续性的机构。”

  当今全球金融市场风云变幻,金融业的游戏规则与摩根时代已经有了巨大差别。然而,摩根家族的每一代传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摩根财团的传奇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摩根家族三代人中,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作为第二代,起着关键作用。其父朱尼厄斯·斯潘塞·摩根创建了摩根的家业。但真正奠定摩根公司基础的,则是皮尔庞特·摩根。

  摩根公司在100多年的经营中,历经各种风险灾难依然屹立不倒,关键在于其秉承的经营理念与传统:“以第一流的方式从事第一流的业务。”这一座右铭亦是摩根财团继皮尔庞特之后历代掌舵者的指导思想。摩根是一个品牌。虽然当年还没有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风控规则等制度,但摩根财团的经营谋略和职业操守却是首屈一指。正是由于皮尔庞特当年的这些卓识谋略,摩根公司在20世纪后期的兼并浪潮中依然能保持在新公司运用摩根的品牌。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是金融家,又是工业生产的组织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叱咤风云,举足轻重。皮尔庞特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国金融业的崛起。他办的几件大事——1895年解救金本位、创立美国钢铁公司、控制北方太平洋公司股权、1907年金融危机救市,都可圈可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稳定了美国的金融和经济秩序,也巩固了自己在美国金融界的霸主地位。与今天很多金融家不同的是,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控制实业的金融家,他不是虚拟经济的代表,而是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结合在了一起。

  金立群认为,在美国刚刚建国的时候,或者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开始的时候,金融是极其重要的,没有金融的铺垫,没有金融作为一种血液循环,企业是发展不起来的。而中国此前工业的落后,也正是因为缺少了现代金融业的有力支撑。

  经济观察报:整个摩根财团史就是美国金融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某些时期,摩根财团甚至扮演着美国中央银行的角色,你如何理解银行家在一个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金立群:摩根财团的发展轨迹和美国金融史的发展轨迹几乎是平行的。换言之,摩根财团150多年的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金融行业的历史。美国从英国的巨大阴影中走出来,成为金融大国、制造业大国,并最终成为科技大国,每一步都有金融行业的支持。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美国是从无序的竞争开始的,无序弥漫于很多关键的领域,除了金融,还有铁路、石油、钢铁等等。经济发展需要竞争,也要秩序,首先是金融秩序。摩根财团始终想维护金融秩序,这当然主要是为了摩根财团自身的利益,因为一个混乱的市场对它并无好处,没有必要对其加以美化。皮尔庞特在缔造其金融王国的同时,极力想表现出一种历史使命感,如他1907年金融恐慌中的救市表现。这次危机使皮尔庞特·摩根变成了中央银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恰恰是他在金融界的巨大作用,使美国政府和民众感到有必要建立政府的机构来管理市场和处理危机。这就是美联储诞生的原因。在1907年金融危机的灰烬中,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应运而生。因为美国政府和广大民众深深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怎么可能维系于一个身躯肥胖的金融老巨头呢?不能总由他来对付金融危机。既然皮尔庞特个人起到了央行的作用,那就说明了成立央行的必要性,这就是美联储诞生的契机,也是历史的必然。

  个人的作用总是有限的,甚至一个全球化的、庞大的私人公司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克服突发性信贷紧缩,市场信心必将遭到重创,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美国需要一个可靠的、有力量的最后贷款者。皮尔庞特左右金融市场的个人作用,促使美国政府决定建立和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以取代个人的影响力,保证金融和经济的安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摩根财团的作用、皮尔庞特的作用彰显了政府作用的微弱。或者说,不是因为他太强大,而是因为政府太虚弱。

  经济观察报:摩根家族的人似乎都没有受过正规的金融教育,但他们却成为最出色的银行家,以你的理解,他们身上银行家的基因来自何处?

  金立群:大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没有受过很好的正规教育,没有很高的文化。美国早期的很多企业家都是这样。在中国也一样。改革开放初期产生的一批民营企业家也有不少是未受过正规教育。可能是这些人出身贫寒,没有什么包袱,干起来放得开,框框少。我想强调的是,不要曲解这种现象。过去可以,现在不一定。因为市场成熟了,现代企业的科技含量高了,管理的要求也高了,没有文化的企业创始人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说,现在要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要有企业家和专家组成的团队来开创和经营。尽管如此,早期的很多企业家仍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他们贴近市场,从市场的博弈中学会驾驭市场。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刻苦、勤奋、执著、务实。

  经济观察报: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中国缺少一个银行家阶层。因为在所有的企业家职业身份里面,只有银行家能够宏观整体地考虑国家产业、经济问题。他们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没有银行家,在中国企业家阶层中就找不到代言人。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金立群:我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我们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我们开创和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和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更何况,经过这次金融危机,发达国家也在反思:过度放松监管,一味强调市场的自我平衡和市场自纠能力等信条是否客观上导致了危机的产生。

  就银行家而言,这次美国的危机不是在很大程度上由银行家,或更广泛地称为“金融家”制造出来的吗?银行业首先是一个企业,银行家首先要考虑盈利。在盈利的驱动下,很难保证不会做出非理性的举动。我国在上世纪末处理过大量的不良资产,通过债转股等方式来化解金融风险,这些都是眼前的事,人们记忆犹新。当然可以为此辩护说,那是因为这些银行在特定的条件下执行了政策性的放贷活动。但是,银行本身也是有责任的。宏观经济的平衡,离不开政府制定的健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企业要在微观层面上作出理性的判断,要有很好的精英谋略。我想,中国的银行家,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的管理者,应当比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家更有社会责任感。

  经济观察报:华尔街的银行家在金融危机之后遭受了很多批评,银行业正变得让人既爱又恨,这个时代有点像《摩根全传》中提到的赌场时代。银行业暴露出的弊端其实在摩根时代就已经显现,只是由于金融产品增多,金融杠杆加大,这些弊端也被放大了。请问这些银行业的弊端是不可避免的吗,如何才能让银行业重回良性发展的轨道?

  金立群:我刚才说过,银行也是企业,银行的盈利冲动决不亚于其他行业的企业。但是,像其他所有的企业一样,他们只能在一定的政策环境里从业。所以,首先要从政策的层面上来找到问题的根源,其中包括货币政策失当、监管缺失等等。美国众议院最近通过了监管改革的法案,但还要经过参议院的批准,还会有一番较量。我们应当密切注意这些动态。

  经济观察报:摩根家族是民间银行家的代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银行家的雏形,如山西的票号。现在开放民间金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你如何看待民间金融的开放以及它对中国经济的作用?

  金立群:我一再强调,摩根的成功,恰恰在于他们不是作为一个家族来发展的。否则,到杰克这一代,摩根的名字就寿终正寝了。不会有今天的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这就是为什么我反复强调,要读成“摩根财团”,千万不要读成“摩根家族”。家族企业是没有永久的生命力的。就像爆竹,响了一下就悄然无声了。民间企业不等于家族企业——尤其在今天的市场上。企业可以从家族开始创业,但必须以现代公司治理的方式来经营,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结果。

  经济观察报:中国在金融制度上倾向于向美国学习,但现在这个老师自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相反,我们这个在金融制度上相对落后的“学生”反而幸免于难,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金立群:我们可以从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中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难得的经验教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要浪费这次危机。我们还在起步阶段,在浅水池里游泳,不太会淹死。但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和金融已经与海通波,我们总不能老呆在浅水池里吧?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