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能源·电力 > 石油

唐人虎:能源企业在碳交易中要积极参与规则制定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06月22日17:34

  搜狐财经讯 6月18-19日,第二届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本次论坛以“低碳•竞争力”为主题,研究中国石油石化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分享经验,打造行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搜狐财经的报道:

    国家发改委CDM项目审核

理事会专家、大唐集团CDM团队负责人唐人虎:

    感谢主持人,也感谢各位来宾能在周六下午参加此次会议。当时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也和主办方有过探讨,我现在就把我们这几年的感想和大家进行分享。

  我们和碳市场到底是什么关系?能源企业在未来的促进低碳发展的框架中,现在大家都知道一吨标准煤排放2.7吨,1吨的油排放2.3吨的二氧化碳,化石能源的利用是主要的排放大户。

  我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交易系统,比如像欧盟的排放贸易系统EU-ETS;另外可以简单过一下美国的安全法案与澳大利亚的安全法案。

  EU-ETS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目前最行之有效、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国家制定很多的政策都是从现有的市场中界定的,包括像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建的市场,可能都是大量的借用EU-ETS的经验。所以我们有必要的了解一下。

  第一,欧盟颁布一个排放贸易的指令,这个欧盟的法律要与这个指令取得协调一致,如果与这个指令不相符的就应该撤销,相当于把整个欧盟在整个贸易排放的情况下,做成大一体。我们现在主要是CDM碳市场,大部分都是为了在EU-ETS中交易。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08年欧盟通过了一个叫“能源气候一揽子法案的修正案”,这个法令是一套法则。

  这个是怎么实施的呢?最早实施的一块就是先拟一个大概的规则,规定从05年1月1号到07年12月31号,欧盟的这些成员国所得到的排放许可有95%分配给各个厂商,就是排放大户,然后完成排放。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概念可以纠正媒体上的误区,中国的碳权大概价格是多少?跟国外的30欧元价格差了很多,是不是贱卖?其实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货物,在欧洲卖的货物是提前规定好的配额,而且先是免费的发放。06年的时候,发放也不具有科学性,有点随意,没有考虑到后面的发展。到06年3月份的时候,由于发放的免费配额过多,大家抛售,从30元最后变成1毛钱,非常不值。

  第二,规定2008年1月1号到2012年12月31号,第一期不能到第二期,第二期又重新进行分配,相对就比较科学,可以看到这几年EU-ETS的价格还是比较稳定的,而且随着能源上下的波动,那个是比较科学的,因为能源的价格直接关系到能源份额的价格。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承诺期的目标。

  EU-ETS的覆盖范围,测定12000-13000个大的排放源,这些排放源大概占欧盟排放的45%,有电力、炼焦、钢铁、建材和造纸这些行业。

  作为电力行业,首先被排放首选,因为它毕竟具有公共产品和区域的特性。在这里为什么举电力行业的特征呢?是因为像石油这样的行业,并不像电力行业那样,它影响太大。包括最近参议院美国的一个法案出来,它所管的其中几个行业,其中也有电力,也有石油,石油每加仑大概收0.1-0.2美元,是这么一个数。

  石油与欧洲的电力本身市场化相对来说比较高,比较容易消化碳排放管制带来的成本,而不像石油和钢铁,出口的行业担心影响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应该说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行之后,碳排放交易管制、配额带来的成本对电力来说,因为第一期免费分配为主,像法国电力、德国的电力公司,他通过碳排放配额指标的操作,反而是挣钱的,这个和大家想象中是相反的,大家觉得在这种大的能源行业中,加收了限制之后,是不是对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其实从第一期的角度而言,EU-ETS不但没有排放贸易增加成本,反而获得超额的利润。有两点原因,其中第一点就是免费份额发放的过多,这个也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如果配额更松,反而对市场的管制带来的目标不一定是好的。

  作为能源行业来说,它既是EUA的供给方,它才有这个潜力,同时也有需求方,基本具有这两者身份。因此,在受管制相应的企业中,增加成本负担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做过一些调研,像这些电力公司,做了碳资产管理的,是加了碳税负条件的,和没做的,整个利润差好几个百分点。EU-ETS第三阶段要以20、20的目标,同时在欧盟的层次上分配的份额就是把权力上收。另外是扩大相应的范围。大家前段时间看到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所有的航空业,可能在2012年后在每个人的国际航班机票上,除了燃油税之外,可能还会看到碳税是多少多少钱。它简单规定了,从2012年开始,以2010年为基础,整个欧盟航空公司的飞机,排放的总额都会纳入到排放的交易中,因此,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的不利。虽然是最好的技术、最好的飞机,相对排放还是比较低的,因为由于你的规模很大。

  而且最近波音谈判也提出来,对于气候变化资金有一部分归于航空公司来筹措。而且在这方面,我们内部聊天,说能不能够反制?基本不可能,因为交这种钱的除了发达国家以外,到了一个顶峰之后会再往下滑。所以中国、印度、巴西比较重视,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都认为中国该交钱,因为你一直在发展,而且发展得比较多,他们的航空业还处于比较负的,应该多交钱来筹措这个资金。大概一个规模,航空业这几年大概要筹措200亿美金。刚才简单介绍了像欧盟的EU-ETS的形成,这里面很多是我们现在制定的规则可以借鉴的地方。

  第二,可以看一看碳市场交易的规模,从05年以后,可以说是迅猛的发展。从05年开始,交易金额108亿美元,去年的数据是1445亿美元,这里还有金融危机的影响,如果没有的话,09年的量比08年会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碳市场是以市场手段来解决碳排放控制问题为基础构建市场,与政府、个人等参与主体相比,企业的天然属性与碳市场更加契合。中国和国际上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我们接受到国际上做碳市场的,他有大宗商品交易的基础,而国内在控制排放、控制环保领域大多数是采取行政的手段,而很少用市场的手段。但是作为碳这个交易,光用行政手段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为什么用市场手段?就是我们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能够达到同样的目标。

  因此,现在全球碳市场的现状已经证明,大多数参与的都是各种各样的相应企业,政府只是在背后制定相应的制度。比如像金融企业,最近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像做CDM比较好的前几位都被收购了,都是被像GP摩根收购,排名第一、第二的被银行第一、第二的收购,这个很有意思,金融企业为他很多相应的客户去服务。我们跟一个欧洲大银行沟通,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他说主要是客户的需求,像欧洲、国外很多的企业,真正的大企业、跨国企业并不是能独立做交易的,很多是中小型企业,他提出要求今天我要几千吨,明天要做几万吨,那怎么做?他就做相应的服务,碳市场本身作为金融服务的一种类型。

  还有就是能源企业。刚才讲EU-ETS的时候可以清楚的看到,第一是它自己有需求,第二对于它本身来说也有供给,因为他在采取自己行动的同时会产生这样的EUA指标。

  举个简单,英国有一个很大的电厂,每年政府给他分配你今年排放200万吨二氧化碳,如果少排放的话,这个配额是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前段时间金融危机的时候,电力公司可以把这个EU-ETS做成融资了。

  相应高耗能的工业企业,毋庸置疑,由于加了碳的条件,多了很多跟原来不一样的边际条件。

  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是2450个项目,注册3个亿,已经签发的减排量大概1.7亿吨。其中与石油石化相关的就非常大,大概占50-60%。中国最大的项目是中国辽源石化,一年的减排量大概1400万吨。

  可以跟电力做一个比较,我们要做1400万吨是什么概念呢?我们要做500个装机才能达到这个数字。

  CDM项目买卖方式为场外交易,价格易扭曲,违约风险大。项目的方法学审批减排进行重新测算,就算能做,可能也就原来的1/10甚至1/20。像基本线的风险、价格汇率的风险就更不用说了。随着市场供求的关系,市场波动非常剧烈,最后是法律的风险。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目前中国进行的碳交易的现状。

  它的基础是什么呢?碳市场发展的基础其实就是减排成本的差异,我们假设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排放二氧化碳都是一样的,在发达国家他做的成本比中国做要高得多。在国内,同样一个事情,前段时间去重庆考察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借鉴了这个市场他发了一个土地权证,同样的耕地,挪到远郊去,把耕地来做其他相应的开发,其实最简单的就是一个成本的诠释。

  发达国家为了他自己国家的成本,并不是说好心拿钱给你,他除了鼓励自己要做相应的事情之外,必然会允许国际间的碳买卖,他以较低的成本达到他自己的目的。做的特典型的就是日本,除了实实在在的减排项目,还有就是AAU。AAU是当时分配给东欧国家的份额,但由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最大的减排,AAU比如分给乌克兰是1000,他还有400拿出来卖,就是一个数字游戏。现在日本做CDM或者其他项目太复杂,市场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第二,有很多相应的变量额。比如美国的清洁法案到底能不能通过?众议院去年通过了,参议院的草案也拿出来了,如果美国通过的话,对中国的协议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包括对全世界的碳市场都有非常大的压力。包括金砖四国,印度、巴西和南非,他们会是一个什么样考量?这几个加起来是未来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和地区。

  欧盟最近比较激进,他已经确定了,不管其他怎么样,他的第三阶段是要减排30%,为大家创造一个稳定碳市场的需求源。美国参议院近来通过了,目前来说可能性比较小。最近墨西哥湾石油出现一个大的变化,有可能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政治变故,美国的气候法案最早也是因为气候事件导致的。对中国来说,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单位GDP的排放下降40-45%,这个作为一个约束性指标,但是约束性指标到底怎么下发?现在还不清楚。有两个变量,非常复杂,跟欧洲不一样,欧洲是总量控制和排放定了一个上线,我们国家目前来说是两个变量,主要的几个金砖四国,印度跟中国是一样,但是巴西是总量的控制,巴西他为什么能答应这个呢?就从我们圈内的人觉得他有点无赖,他就觉得说我保护森林不被砍伐,热带雨林如果砍伐以后会释放出钾,他说保护森林不被砍伐,也要算是支持的减排行为。

  全球的市场对接中,包括去年哥本哈根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公约的普及,当然没有达成具有法律效应的框架公约,对于未来由于这是处于非常复杂,各个国家的长期目标、资金、技术支持,包括现在定义想把中国这样的国家拿出来做为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单独定义拿来减排。由于这些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今年墨西哥的坎昆大会上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进步。如果真正有大的协议的话,对整个中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执行机构叫CCC,第一个C就是哥本哈根,第二个C就是坎昆,第三个C就是明年的开普敦。

  作为能源企业来说,是目前碳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因为只有排放,才有这个余地做减排,你有减排才能做贡献的目标。而且涉及到的商品是我们原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不像一般的商品,一般的商品就像一杯水,我生产出来多少就去买,这个交易是需要第三方认可的,是0和1的关系,如果没有第三方认可,你所做的工作就是零,前面投入的成本就会付诸于流水。

  在我们国家批复2500个CDM项目中,能源项目占了总项目的70%,是一个非常大的数。而且能源企业,包括其他能效的项目,燃料的替代以及化工类已经占了将近25%。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与中国相关的碳市场项目在对我们来说就是能源的一个利用。因为对于中国就是煤,用的最多的就是煤炭,这就是一个高碳,不用煤用什么?我们来做,就是鼓励能不能不用煤,或者用更高效的化学能源。

  即使在目前较单一的参与模式下,中国能源企业碳交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只是资金那么简单。前几年的时候,中国把它看成一个资源,你卖掉以后,是不是以后要高价买回来?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中国非常明确,现在谈的是2012年以后的事儿,08-2012年所有产生的碳项目叫资产,刚才说过要第三方认证,如果你不去认证,不去开发的话,就什么都不是,就是零,只有做成第三方认可的数字以后,才是你的资产,你的项目才是合格的CDM项目。从国家来说,目前也只允许卖到2012年12月31号,这以后到底允不允许确实很难说。这种减排量是算法是国内自己来用还是放到国际上用?那个是更大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企业来说,应该提前布局的一个事情。

  我们在做碳交易中,所获得这几年的感受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拿到一些钱,像我们大唐到今天拿的并不多,大概2亿多人民币这个数字,做成40多个项目。但从中感受到,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系列规则的事宜,一系列规则严格的对接。因为你要拿到这笔钱,第一要严格按照他的相对方法去学,这里面一个非常大的,叫文化也好,或者叫做事方式也好,是一种冲突,整个碳交易的过程中,他希望你前面说的话和后面工程实际,再俗一点就是可研报告跟工程必须一致,才能拿到这个钱。在我们现在的工程中,前面做的预算、规划、可研和后面的工程差距非常大,你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就拿不到。这就是一个整体适应规则的过程,同时对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最后是丁是丁、卯是卯,要核定你能不能拿钱的时候,有一个第三方核定你这个公司项目运营得如何,而且要和前面所做的文件要配的,不能说今天是这样子,明天是那样子,那也不行。

  会有一些大宗商品交易的初级经验,虽然说我们仅是一次性卖出,但是在卖出的过程中,和二氧化碳所牵涉的价格、石油的价格、天然气的价格已经息息相关,这方面的经验获得了好多,最后就是更多更深入获得国际合作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中国经营报》的记者问,说现在中国的碳交易都是拿钱去了,没有拿技术,这个相对来说做的是比较差的。为什么做了这么多的交易就是拿钱?确实有90%多的项目就是拿到钱,所谓低碳的技术、技术的改进没有拿出来。我当时探讨是这样的观点,你想要技术,别人给你吗?当然,做一个事情既有技术又有资金是最好的,但是西方也不傻,不会给你的,你拿到钱再去买技术。

  2012年以后,全球的碳排放合作框架调整已成必然,全球碳市场的格局和参与也将随之发生重大调整。而我国国内碳市场也存在按照我国步调发起的可能性。对于我国能源企业来说,这都将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因为它将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像沃尔玛,有可能对能源有种选择,为什么?他如果用风电这种绿色能源的话,对他来说就更有竞争力,如果还用高碳能源的话,就要交一笔额外的钱,而且它的供应链措施就会丧失这种渠道。特别是能源的行业中,有一个新增长动力的契机,原来是没有相应的约束条件的,而现在的发展情况完全的不同。我看上午嘉宾里面还有壳牌的,跟壳牌公司沟通的时候,他们现在在做一个大的投资,能源项目一定会有跟碳相关的行业,如果加上碳约束,这个项目收益率达不到的话,可能就是一个经济上提前的考虑了。有些项目原来是亏本的,如果加上碳的激励,就是一个激励机制,就上了,因此跟项目前期的运行是不同的考虑方式。我们经常自己在自嘲,不可能电力行业都关,但至少是一个整合的机会,如果是零排放,我在这个路上跑的就比别人更快。

  国际战略中,很可能在国外进行投资相应的大型能源项目,这个都是考虑的条件。最有意思的就是中国移动,前段时间包括他的基站、设备招标的时候,明确在招标文件里写了低碳条件,说白了就是能源利用。同时配合国家的发展,现在我们跟外交部一块儿讨论的时候,他们说只要有国外来中国访问,前段时间说金融危机,说完金融危机必说气候变化,而且他们算中国的排放量比中国自己算得还清楚。

  对我们能源企业来说,如果被动的等待市场框架和约束条件的明确,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办法。第一,我们怎么在规则确定之前积累相应的能力,就是比较好的方式,就是说要去碳市场学习,很可能跟原来一样,下发指标到各个区域,再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或者硬指标,你没达到多少就一概不行,这肯定是不合理的,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制定相应合理的规则。比如在上海、北京,你想让他再减多少不可能,本来就没多少。在宁夏、新疆,输出一些资金,结合西部大开发输出一些资金,同样在北京降低了,是不是以西部的碳指标或者相应的减排指标来完成?当然这个都是慢慢来考究的。

  第二,关注变化和适当实践。

  第三,从意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准备转换角色。从意识上,约束条件肯定是不可避免会存在,但是到底怎么做还不知道。

  低碳发展必然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气候变化是不是由于能源的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是不是太阳引起更多?但是我们觉得从自身而言,化学能源这样利用的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它毕竟是有限的,而且照着国内这样的发展模式,除了打仗你就没有办法再要更多的能源了。

  低碳发展就是我们怎么样转换能源的发展模式、能源的利用模式。碳市场在市场经济,特别是能源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基础上,才能大规模的发展起来。低碳发展因为刚刚起步,作为碳市场化是作为碳资源或者能源配置的基础市场,未来肯定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而且从西方走过的道路来看,我们也能感受得到。

  只要气候变化和化石能源枯竭的趋势不可逆转,碳市场肯定是一个基础。无论企业怎么参与,直接参与、间接参与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另外,只要市场化,企业是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活跃的市场组成部分,与碳市场这种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排放问题的模式是具有天然的契合度,积极的参加规则的制定比被动的等待好得多。

  企业一系列的规则对于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促进全球合作都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现在很多银行也都有相应的绿色贷款和相应的钱到底怎么投向?前段时间美国有一个很大的收购,最后就是因为排放这一关被否掉了。参与碳市场的能力不是一天就能构筑的,它需要企业的整套管理运营体系配合。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