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大人物

红筹沉浮——北京控股的转型与再造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06月28日10:32

搜狐企业家月度访谈(之十)

主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搜狐网财经中心

嘉宾:北京控股集团总经理白金荣

    编者按:6月23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舜德楼418室,搜狐企业家论坛清华经管大讲堂(第二场)开讲,北京控股集团总经理白金荣受邀做了题为《红筹沉浮——北京控股的转型与再造》的主题演讲,并就资本运营、企业重整、人才培养等话题与清华学子进行激情互动。北京控股(0392.HK)是北京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公司,背景显赫、出身显贵的著名红筹股。北控有着无上荣光的过去,也曾经历“走下神坛”的沉浮,最终,这家声名煊赫的红筹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完成了自身的救赎与重构,演绎了一出跌宕起伏的企业重整案例。

红筹沉浮——北京控股的转型与再造

    主持人(搜狐网财经中心副总监张翼):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搜狐企业家论坛清华经管大讲堂”活动的第二场,我们请到的演讲嘉宾北京控股集团总经理白金荣。今天到场的还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岩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占明教授,搜狐网副总编、搜狐网财经中心总监王子恢,搜狐网财经频道主编张东臣。本人有幸聆听过金占明教授的战略管理课,金教授的授课激情四溢、妙语连珠,白金荣先生演讲之后有请金占明教授从战略转型角度做精彩点评。说起北控,估计同学们并不了解,但是当我提及这样知名企业时,相信大家耳熟能详,三元食品、燕京啤酒、首都机场高速、王府井百货,这些明星企业曾经云集北控旗下。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北控在香港上市,一举斩获1276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超过2000亿,创下了堪称神话的资本奇迹。

    但是从2002年开始综合类红筹股开始走下神坛,经过了相对漫长的重组、重构。北京燃气的资产置入,成为北京控股新生的现实路径。有请白总来讲述北京控股起伏沉落、自我重构的资本故事,谢谢大家。



搜狐网财经中心总监助理张翼
搜狐网财经中心副总监张翼  摄影/王玉玺

    白金荣: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在世界杯这么热火朝天的时候,大家还有兴趣听我的演讲,我非常感动。今天所讲的事情都是我经历过的,理论色彩不浓,大家可以以不同角度来理解,相信会对大家有一些启发。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是在香港上市的一家红筹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392,1997年5月29日在香港上市。1997年4月之前我的身份是北京市体改委副主任,之后担任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一职。2002年9月回到北京先后担任市体改办党组副书记、市国资委副主任。2005年当北控集团转型与重组时,我又从政府机关回到了北控,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上市公司北控的重组,北控就是在这段时间“浮”起来的,我是亲历者之一。

    2007年9月,在成功重组、并将北京燃气注入上市公司之后,我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回溯、记述了整个重组过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阅。

                               1997,北京概念,撼动香港

    先谈一下红筹沉浮、重组的背景,我记得那是1996年4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则上同意“关于同意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发行股票并申请上市”,上海实业在香港发行红筹股,这在当年是非常神秘的事情。

    那时候,北京市政府在香港也有一家窗口公司,当年北京市政府的领导开始考虑通过窗口公司在香港上市,利用香港资本市场这个平台筹集资金,为北京市建设服务。从1996年5月酝酿到9月16日正式启动开始选择资产,1997年5月29日正式上市成功,在非常短的时间完成了上市的整个过程。因为是在香港上市,需要经过多个相关部门的审批、准许,当年,金人庆同志是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他的人脉关系、统筹运作对北控的上市起到了主要作用。

    上市之时,北京控股旗下企业都是北京市的优良资产,当年北控持有首都机场高速路96%的股权,王府井百货大楼51%的股权,建国饭店55%的股权,燕京啤酒80%的股权,还有三元食品,北京麦当劳的中国股权也在北控,凭借这些优质资源在香港上市是非常诱人的。

                         超额认购1276倍 北控神话如此诞生

    北控上市选择的时机也很好,1997年5月29日,香港回归之前,资本市场爆发了一股红筹热,这是成就北控神话的客观因素。北控神话用什么来体现?认购倍数1276倍,冻结资金2100多亿,在几大航母级中资公司去香港上市之前,北控的记录没有人能超越。当年北控冻结资金的数量在香港资本市场是最高的,股价就更是如此,发行价12.48元,路演阶段便不断上升,我们路演从香港到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纽约,股价到了30元。

    认购表发出了110万张,当年香港的人口也就600多万。当年,香港的经济日报做了一次调查,发现香港人在疯狂购买北控的股票,但是对北控并不了解,香港市民普遍认为买了北控的股票就能赚钱。北控公司一上市便相当红火。 1997年5月29日,北京控股董事会主席胡昭广同志带着北控的管理团队进入香港联交所,整个交易大厅一下子沸腾起来,身穿红马甲的交易员全体起立欢呼。梁伯韬问我,“白主任你听见他们在喊什么吗?”我说他们说的是粤语,我听不懂。梁伯韬告诉我,“他们在喊,迎财神、到50。看样子,北控的股价能到50。”

    20倍的市盈率在当时的香港资本市场已经很不容易了,内地资本市场市盈率如此之高,也是不多见的。北控的开盘价突破了40元,不到一个星期就突破50元,最高点达到了65元。

北京控股集团总经理白金荣  摄影/王玉玺
北京控股集团总经理白金荣 摄影/王玉玺

                          悲情的北控:资本市场拒绝“神化”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从泰国开始,10月份波及到香港,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楼市,其次是股市,香港资本市场开始暴跌,北控的股票也开始下跌。股价跌到30元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受不了了,曾经在内部开会时讨论过如果北控股价跌破20元就退市。

    后来,我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股价高低不以感情为标准,北控股价下跌是因为没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改变自我。资本市场摸爬滚打这些年,有经验更有教训,也有很深的体会。有一次到伦敦去做非交易性路演,为的是和投资人广泛接触、密切沟通、加深了解,平时多跟他们沟通,这样他对你公司有了深刻了解以后,你募集资金是一定的。

    当年,北控曾经一度想做高科技产业,路演到伦敦的时候,股东从投资安全的角度质疑我们没有资格做科技,北控搞高科技是有风险的,这种毫不留情的批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震动。但是我们也渐渐理解了,北控必须适应资本市场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

    红筹沉浮还有一个原因,经过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投资者更清醒了,香港资本市场随着金融风暴的冲击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对综合类红筹股已经不看好了,甚至开始排斥。当年那些狂热购买北控股票的并不能说是冷静的价值投资者,后来我跟一些基金经理座谈时,他们也承认当年确实有点冲动,但是话又说回来,在那样一个红筹火热的大背景之下,不跟风的绝对是少数。这也是一种“羊群效应”,对基金经理们来说,大家买你也买,买不错了不是你的错;大家都买你没买,买错了那是你的错。

    2003年前后,北控的股价跌到了5、6元,历史最低位,很凄惨。直到2004年8月,北控开始筹备重组事宜,北京市国资委对此标示接受,委托中介方制定具体的重组方案,之后,重组合的消息传播到资本市场,北控的股票才开始重新进入到上涨通道。

                             重组与重构 艰辛的重生之路

    北京控股集团于2005年1月8日正式成立,当时是在北京饭店举行的挂牌仪式,1月18日完成了注册登记。北京控股集团是对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联合重组而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北京市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北控集团的主要业务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运营和管理。

    之前,北京控股有限公司隶属于北京市政府,由常务副市长分管,应该说这不是一个正常的企业状况。企业不能由政府直管,北控集团的成立是理顺产权关系的第一步。当时,北控集团通过京泰集团持有上市公司“北京控股”91%的股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燃气集团中质量最好、效益最好的部分资产装入上市公司,打造以燃气为核心,以公用事业为主业,气、热、水、路多个强势业务板块彼此协同、相互支撑的业务格局,燃气集团向北京市供应天然气、液化气、煤气、压缩天然气。液化气目前还是财政补贴的,没有效益就无法上市,压缩天然气因为规模小也无法上市,所以这次重组的重点是燃气集团中最值钱的天然气。

    整合北京燃气之后,我们当时拥有8000多公里的管线,一年输送的天然气将近50亿立方米,2007年注入到上市公司时就带来了7.8亿元的利润。3年时间,天然气业务向上市公司贡献的利润达到了17亿元,北控除了获取卖气的利润还向上游拓展。如果陕京三线通气,那么就会由原来的几十亿立方米变成200亿立方米,利润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北控从2005年开始进行重组北京燃气的工作,由于北京燃气的体量、规模大,所以虽然是一次注资行动,但是整个过程如同新股上市一般。首先是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之后是律师介入进行法律公证,整个过程要报香港联交所,同时因为是公共事业还要经过审批,涉及的部门包括住建部、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商务部、国家外事局,到香港的话还要通过港澳办。

搜狐企业家论坛清华经管大讲堂,演讲现场。摄影/王玉玺
搜狐企业家论坛清华经管大讲堂,演讲现场。摄影/王玉玺

                            直面资本 你必须改变自己

    加紧推进重组北京燃气之时,北控着力在资本市场重新塑造自身形象,将北控公司综合概念的形象逐步扭转,就是说你要主动迎合亚洲金融风暴之资本需求的变化。北京概念在香港资本市场上曾经大受追捧,为什么后来就不受投资人待见了?为什么?因为基金经理对综合类企业看不清、看不懂。

    当年,北控的业务分为四部分:一部分是旅游概念,像建国饭店、八达岭长城;一部分是城市基础设施,像首都机场高速路;一部分是高科技;还有一部分是消费概念,比如燕京啤酒、三元、王府井百货。所以那时,我们的股价实际是被低估的,尽管当时经济上很困难,但是北控上市公司利润情况应该说相当好的。有一次在伦敦路演,一个基金经理指着我的鼻子说,北控的承诺是每年增长10%,为什么这几年没有增长?其实北控是在增长的,每年增长3—5%,但是利润是在下滑。

    整个重组过程中,我们努力把北控塑造成一个以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为主的公司,与此不相关的产业逐渐剥离出来。建国饭店还给了首旅集团,三元食品还给三元集团,八达岭长城还给延庆,国际交换卖给西门子,现在留在北控的包括后来我们注资的一些企业,比如首都机场高速、燕京啤酒。燕京啤酒一直没有从北控脱离,是有原因的。在北控集团,燕京啤酒的利润贡献仅次于燃气居第二位,我们找不到能够跟它相匹配的利润贡献企业。燕京啤酒的产量接近500万吨,世界啤酒第8位。同时,还要做各方面的公关工作,公司重组,不单是一个程序问题,还是个公共关系问题。

    2005年正式启动重组,得到批准是2007年2月,2007年3月开始在香港资本市场履行相关程序,6月29日完成财务交割。进行燃气注资时,天然气业务部分单独成立一家公司,我们把燃气集团的名称留给这个公司,剩下的部分组成北燃实业有限公司。原来的燃气集团变成两个公司,天然气部分的账资产价值83亿,评估后是93亿。卖给上市公司之后,投行估价130亿—140亿之间。我们给出的定价是116亿,40亿是现金,76亿是股票,这40亿除了偿还母公司的历史欠账,还用于剥离与公用基础事业不相关的企业。

    按照规则,在购买的时候,参照的是前30天的股价平均价,当时是18.48元,76亿除以18.48元,4亿7千万股,5月7号召开特别股东大会,股价接近30。近两年,凭借业务的增长与香港资本市场不断的升温,北控的股价最高时达到了60元,平均价在50元左右,利润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今年的利润是10亿。现在的总股本是10亿3700万股,按10亿算,北控的市值已经突破600亿了。

    重组之后,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在国内注册的一家国有投资公司,隶属于国资委一级企业。这样的话,在香港,全资拥有京泰集团,京泰集团作为北京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公司,除了经营以外还承担着联系功能。在内地,全资拥有天然气以外的燃气集团的部分即北燃实业有限公司。通过静态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直接归为北控集团,京泰集团与北控公司在架构上没有了直接关系,北京燃气集团是上市公司北京控股下面的子公司。这就是注资之后,大体的架构情况。

搜狐财经邀请白金荣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演讲。摄影/王玉玺
搜狐财经邀请白金荣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演讲。摄影/王玉玺

                               联合重组 北控救赎

    这次注资,我们把它叫“联合重组”,重组以后通过2年多的努力,我们当时希望达到的三个目的,现在基本实现了。

    第一、重新调整了上市公司的业务结构,改变它在资本市场的印象、形象,重新打造在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北控的上市,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予了高度关注,而且对它给予很大期望,我记得很清楚,1998年5月29日的《北京日报》头版,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长的贾庆林同志以个人名义发表了一篇文章《充分发挥国际资本市场的作用,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服务》,副标题是《写在北京控股上市一周年之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足可以看出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北京控股的期待与希望。

    但是很遗憾,金融风暴以后,北控没能适应资本市场急速变化的需要,已经丧失了融资能力,除了1998年注资以外,在资本市场上再没有任何动作。通过重组北京燃气,实现了北控的转型与再造,重新得到了资本市场认可,改变了北控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股价持续上涨,融资能力大增。2007年注资后发新股,瞬间拿下37亿。2009年又发了换股债,两年时间,通过燃气注资拿回了40亿现金,重组的效果现在看很明显。股票融资,债权融资追捧的人也很多,现在,大的投资银行都在密切关注北控。

    第二、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实际上这是北控重组第一个诉求,京泰集团原来只是一个贸易公司,北控上市以后,它还拥有北控50%的股权。短期信贷长期融资,再加上其他因素,当时京泰的债务压力相当大。当年,京泰的债务总额突破30亿,对于一个盈利能力不是很强,打着首都窗口公司形象的公司,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2003、2004年,我在市政府的会上向有关领导呼吁解决重组问题,通过重组从根本上解决京泰、北控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北控是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净资产超过30亿的上市公司。

    第三,加快了公共事业市场化的步伐。1992年,改革目标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觉得受到市场冲击和影响的首先是生产消费。迫使我们具备市场意识,如果不按照市场要求,就得不到市场认可,得不到市场认可,就没有盈利。自来水、燃气这些公共事业部门,真正受冲击是在21世纪。2003年的时候,政府要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北控当时选择的行业,一个是燃气,一个是公交。北京燃气装入上市公司以后,自身的经营意识有了很大的改观,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意识、服务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

    现在北京市还有一些公共事业部门,如自来水、热力、环卫,都是市政管委的管辖范围。我们与这些领导开完会之后深刻感受到观念的差距,我认为这也是体制造成的。重组以后,2005年11月我兼任燃气集团董事长,有一次要我签一份关于2005年6500万费用下发的通知,我认为企业不应该下达这种费用消耗的通知,应该是节约费用的通知,去年消耗6500万,今年压缩到5000万。但是目前的体制就是这个样子的。花钱是成本,花钱后要把成本挣回来,还要把利润挣出来,这就是效益观念、竞争意识。公用事业市场化是必由之路,虽然燃气是自然垄断行业,但是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同样能够解决垄断问题,解决其在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岩教授向白金荣赠送演讲海报。摄影/王玉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岩教授向白金荣赠送演讲海报。摄影/王玉玺

                              反思与警醒:新生之后的痛悟

    通过北控的重组,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红筹沉浮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资本市场打拼,必须适应市场规律的要求,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如果你不遵照市场规则办事,过分主观、自以为是,那你不但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且可能会被市场抛弃。

    第二点,重组之后,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整合效应,北控集团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资本结构、资产布局的调整,被市场认可了,融资能力也就增强了。如果依照过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种整合、再造是不会成功的。因为那时候国有企业是按部门所有的,这些企业小而散,各自隶属不同部门,要进行重组,首先得把利益部门调整好。十六大之后,国有资产体制进行重新调整,国资委的角色与地位得以确立。国资委作为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集中解决过去部门分割所造成的效益问题、重复设置的问题,创造了体制、机制上的便利条件,所以加大国有资产整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第三点,重组与再造,要适应资本市场的要求,企业经营者既要懂得资本市场更要具备相当的财务知识。一定要有财务意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所有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更多价值,没有这个基本意识,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就丧失方向了。有一次我和燕京啤酒董事长李福成一起参加一档电视节目,主持人问李福成燕京啤酒为什么要上市,他说因为资金需求。作为企业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对于经营者来讲,一定要懂得一点财务知识以及资本市场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驾驭企业,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绝对多元化到相对专业化

    主持人:谢谢白总的精彩演讲。北控重组并非一帆风顺,据我所知,当年经过北京市高层领导的首肯重组北京燃气的时候,遭遇了对方的激烈反弹与反对。应该承认,重组北京燃气,起初确实带有行政捏合的痕迹,但是在重组的进程之中遵循的则是市场化原则。白金荣先生的身份比较多元,过去是官员,现在是总经理,从官员到企业家,企业意识与企业家精神逐步形成,谈到国企的时候,媒体、公众总会有一种偏见,觉得国企业占有了大量资源,但是并没有太多地回馈社会。北控给自己的定位是“新国企”,下面我们有请清华大学战略管理学教授金占明点评“新国企”的所作与所为。

    金占明:我不太懂资本市场,尤其对上市公司不熟悉,没什么发言权,我勉为其难说几句,白总讲的非常好,我说说个人体会。第一点,两次重组,北京控股的战略选择和具体执行都是正确的,1997年为了走向香港资本市场,把北京的优质企业打包装进一个“筐”,这种选择也是对的,不能因为后期遇到巨大的生存压力就否定当年的做法。

    第二点,关于上市这件事,利用香港回归的历史机遇,利用香港民众对“北京概念”的期待情绪,香港回归的1997年北控炒“首都”概念,借力资本市场为首都建设融资,这个想法很精彩。首都公司的概念,香港人民的情感,整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巨大的资本效应。燕京啤酒、建国饭店、王府井百货、首都机场高速公路,这些都是非常优良的公司。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的现金流、利润都是非常惊人的。建国饭店、王府井百货当年的效益很好,因为当时市场竞争没那么严重,但上市之后不久,遇上金融危机了,实体企业的经营绩效肯定受影响,加上资本市场的放大效应加剧了业绩下幅。重组北京燃气的过程中,北控将自身角色重新定位,确定以“公用基础设施”为核心主业。因为公用基础设施是政府可资控制而且能够有效运营的资源,这足以让公众放心,有的实体经济体虽然也有优良的资产,但是政府缺乏经营经验,所以容易出问题。

    北控重组的是燃气,政府更能发挥自身功能。资本市场的放大效应不可低估,如果你能找到有价值、可掌控的核心行业、核心产品,又能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通过资本市场的放大效应加速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改造和扩张,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经过此次重组,从高度多元化向相对专业化转型,将北控主业设定为“公用基础设施”,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公司市场化演进的必然。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占明教授。摄影/王玉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占明教授。摄影/王玉玺

                       责任心、忠诚度 国企领导如此炼成

    主持人:谢谢金老师的点评,接下来请白总上台,回答听众的问题。

    提问:白总你好!煤化工现在是方兴未艾,煤化工也包括煤气天然气,北控有燃气的业务,是不是对煤气天然气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涉足这个行业?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可燃冰的,有人预测这将是未来很重要的新能源,关于可燃冰的利用,你怎么看待?  

    白金荣:你的问题技术性很强。第一个问题我还比较熟悉,煤气天然气国家也在研究,我们现在跟大唐正在内蒙古研究这个项目,用褐煤来做这个项目。褐煤是一种劣质煤,劣质煤在整个燃料品种中很低,现在看从投资价值上说是很高的。另外,一个城市燃气的供应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遇到不可抗的因素,供应发生偏差的时候,对人民群众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随着燃气事业的发展,西气东输跟陕京线开始流通了,对保证北京燃气是极大利好。煤化工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这个项目已经经过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可燃冰我们还没有接触,作为燃气企业我们还是以保证城市供应为主的。关于上游的开拓我们也参与,但不是我们的主业,否则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往这些领域发展的时候会经过认真慎重的考虑。

    提问:关于国有企业重组上市,刚才你说讲得很自如,其实这个过程中涉及很多问题,你觉得国有企业重组上市面临的最大难点是什么?另外,北京控股下一步法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如何认识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白金荣:如果讲多国企上市的问题,我十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如何认识现代企业制度”,那个时候在1995年刚提出现代企业制度的时候,大家都以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制,我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体系。大家知道企业制度形式就是企业财产形式,企业财产形式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不同生产关系的企业适合于不同的财产组织形式,从这个观点出发,上市公司未必是所有国有企业唯一的出路。上市公司也是一种财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式而已。就国有企业来讲不一定非得走上市这条路,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比较晚,也就20年的时间。上市要等待审批,要排队,要走关系,不必盲目追逐上市,一定要清楚上市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上市而上市。

    关于北京控股的下一步发展战略,我们在做“十二五”规划,基本上已经把将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确定为北控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但是从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来看,也有一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策略和方法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企业来讲,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所以,经过认真考虑之后,我们确定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的方向。

    如何认识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我觉得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是统一体,比如你生产的产品很畅销很受欢迎,销售产品的同时,创造了利益,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是社会责任。

    提问: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做官经商过程中,你对于官和商的差别有什么心得体会。第二个问题,想请教你如何定义国企领导人领导力,你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作为国企领导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白金荣:当官经商不是个人选择的,人的命运有没有轨迹?对我来说一切都有很大的偶然性。要顺其自然,无论做什么,都要摸索出规律,做事的时候就得研究问题,国有企业如何经营,这是老话题、新问题,不琢磨做不好事情。国企领导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责任心、忠诚度,不管在什么制度下,这两点最重要。如何当好国企领导?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一世,做事是一时。我经常说八个字“与人为善、以诚相待”。选人的时候,先看人品,再看能力,如果人品不好,本事越大后果越糟。

    提问:我代表搜狐财经来提问题,作为在香港上市的新国企,这么多年有没有一个计划和目标培养自己的人才?

    白金荣:人才是个大问题,现在感觉最缺的就是人,而不是资金。企业的发展、实业的拓展,如果没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做后盾,收购、重组都难以圆满完成,人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企业竞争、科技竞争、商业模式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1985年我写过一篇幅理论文章探讨班子配备的问题,班子配备其实就是人才搭配,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的搭配与互补,急性子、慢性子的搭配,做事粗与细也讲究搭配。从企业出发,培养多层次人才,除了自己培养,还要外部延聘、择优空降的方式。

    主持人:作为北京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公司,北控的转型与再造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因为就在前两年,北京控股和首创集团曾经传出重组的意愿,如果达成重组的话,北京市属国资将诞生规模超千亿巨无霸公司。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北控与首创的重组未能如愿,但是通过这起未遂的重组事件,我们分明真切地感知到以白金荣先生为首的“红顶商人”们在将体制内存量资产进行市场化运营过程中的努力和奋斗。北控的转型与再造,通过“新国企”的沉浮和崛起,让我们更加相信大象也可以跳舞。最后,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岩教授向白金荣先生赠送纪念品,搜狐网副总编王子恢向白金荣先生颁发“搜狐企业家论坛理事”聘书。谢谢大家。

搜狐网副总编王子恢向白金荣颁发“搜狐企业家论坛理事”聘书。摄影/王玉玺
搜狐网副总编王子恢向白金荣颁发“搜狐企业家论坛理事”聘书。摄影/王玉玺
(责任编辑:张翼)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