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调控与金融安全观察平台 > 宏观调控动态

下半年宏观调控紧抓“调结构”主线

来源:《证券时报》
2010年07月02日07:54

   2010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形势,温总理“最为复杂”的表述可谓最为贴切。展望下半年,在经济增速或将放缓、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背景下,宏观调控的方向是继续坚持紧缩政策还是适度放松,备受社会关注。纵观上半年以来的信息,“调结构”有望走上前台,成为下半年宏观调控主线,而调控难点则在于如何在“调结构”中实现“保增长”,寻找经济短期困难和长期发展间的缓冲空间。

  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显著下滑

  回顾过去,2008年末至2009年初,我国依靠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随后,在传统增长引擎的驱动下,经济于一年之内迅猛拉升,今年一季度达到阶段性的繁荣峰值11.9%。

  然而这样的经济繁荣并不可持续,过度货币信贷刺激的需求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和社会风险。因此,去年7月份至今年上半年,政府逐步退出一些对经济中长期增长有较大负面作用的经济刺激计划,如严格限制银行信贷、整顿地方融资平台、抑制高耗能产业、房地产调控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经济增长过旺的虚火正逐渐散去。

  展望下半年,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共识。多数专家预计,受内外经济影响,今年二季度经济将步入2009年经济恢复以来的下行周期。

  首先,从出口来看,今年前5月,我国出口增速仍处在较快的恢复过程中,但欧洲债务危机将给我国出口构成较大的压力。因为欧盟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专家普遍认为,下半年欧盟经济减速将使得我国出口增速明显下滑,这将给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带来挑战。

  从投资来看,今年以来,伴随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投资调控措施的出台,投资增长逐渐呈下降趋势。而未来几个月,在信贷调控、政府严控新开工项目,以及力度超预期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背景下,投资增速仍有继续下滑的可能。投资作为我国GDP增长中最重要的动力,其下滑将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压力。

  在出口和投资增长存在困难的前提下,消费有望成为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今年以来,消费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下半年,得益于前期国内经济的回升和政府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措施,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望持续提高。

  综合来看,当前经济面临的形势仍然极为复杂,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不足以弥补投资、出口可能下滑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削弱作用。基于此,且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情况下,专家普遍预计,与今年一季度相比,二季度GDP将出现下滑,三、四季度下滑幅度将更大。

  “调结构”将成宏观调控主基调

  在经济可能出现下滑的预期下,对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忧逐渐升温。由此带来的难题是:当前是应该继续实施刺激政策退出,还是放松政策稳定经济?通胀问题的隐现使经济局势更为复杂。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也因此更显棘手。

  显然,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可否认,2008年的“保增长”措施刺激了经济增长,但也使得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问题暴露无遗。今年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更显严重。由于受困于内、外环境两个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减缓和抑制通胀预期之间难以下手,行政政策又捉襟见肘,宏观调控步履维艰。

  可以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来说已刻不容缓,只有调整结构才能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自去年以来,我国政府已有所行动。

  从今年上半年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来看,“调结构”甚至已经取代“保增长”,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不久前出台的“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即是上述观点的最好例证。在下半年出口可能下滑、经济增长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政府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也是为了“调结构”。政策的出台也表明了政府“调结构”的决心,也预示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宏观调控措施将把“调结构”摆在更为显著的位置。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如实施一系列区域经济振兴规划,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增强经济内生力量;继续推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刺激消费。产业政策方面,出台资源税改革、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对高耗能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差别信贷措施,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下半年,“调结构”政策将继续推进,并有望成为宏观调控主基调。首先,货币政策方面,差别化的信贷措施有望继续延续,并将助推产业结构调整;财税政策方面,资源品价格的改革有望继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或将破题,出口退税政策也可能进一步回归;产业政策方面,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产业升级的措施有望陆续出台,另一方面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优惠政策或将陆续出台。

  从宏观层次看,经济结构调整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但经济转型也必然带来阵痛。展望更长期的中国经济,经济转型带来政策、制度红利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责任编辑:程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