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锋言锋语

林永生:低人权红利下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林永生
2010年07月30日09:41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汇改与要素价格调整并不直接相关,二者并行不悖,但从轻重缓急研判,要素价格改革更为急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似乎时机远未成熟,至少要等到中国在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体系完善成熟之后方可推进

  7月28日,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女士发表文章认为,汇率机制和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并行不悖。她认为,包括职工工资、能源与资源价格等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推动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观动机之一。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间既有替代、又有互补的关系,二者在频率、灵活性、作用机制、影响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实现上述两项改革之间的良性互动。

  我同意其结论,即汇改与要素价格改革可以并行不悖,但对其论证过程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两者可以并行不悖是因为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要把不相关的双方放在一起讨论,背景是什么,目的何在?

  汇率是本外币之间的交易比率,是指用外币表示的本币价格或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比如1美元兑换6.38元人民币。汇率从形成到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是与贸易、生产和投资的国际化或全球化程度相伴生的,封闭的经济体中根本不需要考虑汇率问题。汇率形成机制又称汇率管理体制,一般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后来又细分为钉住单一货币(如美元)的汇率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完全浮动的汇率制。我国官方称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仍为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理论上讲,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对该种货币的供求均衡决定的,但全球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投机力量猖獗,因此,完全由市场决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可能对一国经济形成严重冲击。基于此,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有其合理性,缺点就是在于政府很难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上对人民币的真实供求关系,进而调整相应汇率,其间信息处理成本巨大,效率低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就是增强人民币对外币(尤其是美元)的汇率弹性,最终实现完全浮动。

  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则是微观经济中、要素市场上理顺价格体系的过程,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资本和土地等。之所以当下中国要持续推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是一种低人权红利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凸显为低工资、刻意压低的能源资源和土地价格(如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优惠),几乎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都可由政府控制,工资水平是由谈判力量极不对等的劳资双方决定,能源资源价格基本没有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土地价格是基于政府对城乡迥异的二元土地政策形成,农村集体土地只能由政府征收、然后出让才能进入流通市场,城镇土地均归国有,通过形同虚设的招、拍、挂等方式进入流通市场。

  值得强调的是,低工资、低保障很容易理解为低人权红利,而低能源资源和土地价格之所以也是低人权红利,原因有二:一是能源消费的主体是少数富人,正如中国在气候谈判中为获取发展权强调美国消费了大量能源,历史上排放大量污染一样。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低能源价格显然于未来多数穷人无益;二是环境成本远远没有充分考虑在能源资源价格内。对比大连油管泄露和BP油管泄露事件,不难看出中国的企业家比海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家幸福多了,不会为了安抚民众和严格补偿环境成本而焦头烂额,当然也不可能想象大连居民会有过激反应。总之,中国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远远滞后于产品市场,因此,深化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就、成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

  显然,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并不直接相关。前者是国际外汇市场上外币表示的人民币价格决定问题,后者则是国内要素市场上的均衡价格问题,一个是货币的价格,一个是产品的价格,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一定要寻找其共同点,那就是改革的根本原因都是政府干预过多,或者说政府越位,把不该管的也管了: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因为政府高估或低估了人民币汇率,扭曲了内外经济平衡;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因为政府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刻意压低了要素价格,以低人权红利促经济增长。

  讨论二者关系的背景在于,人民币升值和国内要素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骤增。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国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希望通过对中国施压,让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增加消费去重新平衡全球经济体系;要素价格上涨的压力主要来自国内,一系列旨在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的罢工事件频发,日益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绩考核体系使传统廉价的能源、土地难以持续供应等等。

  讨论二者关系的目的则相对复杂,比如商务部希望保护“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则更关注外汇调整和税收的问题。我把参与讨论方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二者主要是替代关系,只取其一即可。实质上是主张要素价格改革就会通过PPI向CPI的传导机制,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对我国外贸和经济增长不利,如果再让人民币升值,则会形成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另一类是主张二者主要是互补关系,可以同时推进,并行不悖,胡晓炼行长就是持这类观点。我的观点是,中国汇改与要素价格调整并不直接相关,二者并行不悖,但从轻重缓急研判,要素价格改革更为急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似乎时机远未成熟,至少要等到中国在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体系完善成熟之后方可推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助理、经济学博士)

  林永生的其他专栏文章

  林永生:能源价改中的政府与市场边界

  林永生:住房过度商品化暗含三大风险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