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增幅超过当地市民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年08月01日07:12
  一场雨过后,橘子树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浙江宁海力洋镇平岩村村头的简易厂房里,好几十台缝纫机呼呼响,一派忙碌。

  “你是从哪里来的?”

  “后面那栋漂亮的房子就是我的家!”青年妇女邹香琴俏皮地冲窗外一指。

  村党支部支书张贤安说,家门口务工,既能照 顾家,又不耽误农活,老老少少都开心。年轻妇女一年有两三万收入呢。以前,种橘子的活一个月就忙完了,小卖店的麻将桌前天天要排队哩。

  跳出促农增收的传统路径,浙江宁波市促进城乡对接、技能对接、服务对接,农民增收门路多了,能力强了。2009年,尽管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达到12641元,同比增长10.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488元,而且连续3年增幅超过当地市民。

  城乡对接,产业优化升级

  宁波服装和外贸企业众多,如何让农民也能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来?

  城乡对接。把有配套加工业务的外贸企业和劳动力相对较多的村镇“结对”,帮助农民增收。

  将配套加工延伸到农家的做法,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与力洋镇凤凰山村结对的宁波好孩子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企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土地紧张、劳动力紧缺,一直没能新建厂房扩大生产,县里提出的想法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宁海农村已有来料加工点100余个,并逐步形成了以力洋镇为主的服装、桃源街道为主的文具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加工基地6个。一年多来,全县有50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慈溪市2009年共有308个行政村与1735家签订结对协议的企业继续履行协议内容,结对资金没有受金融危机大的冲击,实际到位资金2940.504万元,资金到位率达108.20%。

  村企结对之外,宁波还开展部门结对帮扶活动。市级部门联系重点村,通过信息帮扶、项目扶持、资金补助等形式,帮助结对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09年底,全市累计结对企业达到5862家,落实共建项目4804个,企业协议出资8.5亿元,到位资金6.1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农村设加工点、城乡融合度越来越高,宁波农村产业功能正在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出售向生态休闲型转变。结合新农村建设,宁波大力推进一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农民从服务业中获取收入。

  技能对接,盘活创业就业

  宁海县委书记王剑侯说,目前看,转移农村劳动力,仍然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

  王龙仁原是宁海县茶院乡庙岭村一名农民,现在已是宁波海运—希铁隆工业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他感叹,没有县里的阳光工程培训,不可能转岗。宁海县阳光工程培训实施9个月,已使1600多名农民成功转岗,月人均增收300元。

  如何化解农村劳动力就业中自身技能与用工需求、就业意识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宁波市着手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有需要的农民每人都能掌握1—2门劳动技能,能够与就业岗位迅速对接。

  宁海县通过与县职业介绍中心和多家企业开展劳务合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设了高速缝纫工、机械CAD、安全生产管理、数控铣、机械修理、压力容器锅炉操作、农产品经纪人等市场紧缺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班。由于专业对口,培训人员受到市场欢迎。力洋成校承办的第一期高速缝纫工的40名学员还没结业就被当地服装企业提前招走。

  宁波市还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通过组建创业专家队伍,提供“一对一”的创业服务。对有创业要求的要协调落实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的创业服务机制。对农村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的,给予创业补助、提供小额贷款及贴息。

  “数控雕刻之乡”长街镇,推出了“培训基地+创业”的模式。该镇的数控培训基地结合本地传统产业优势,联合凯博数控机械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开展滚动式培训,去年培养数控雕刻人才368人,帮助90多人实现了自主创业,还带动了近3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6年来,宁波市累计投入培训经费4.51亿元,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151万人,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36.12万人。同时,建设完善了一批农民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引导农民在乡村旅游、来料加工等领域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就业格局。

  服务对接,夯实小康基础

  宁波农村“15分钟生活、文化、卫生服务圈”初步形成。近年来,宁波市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坚持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宁波市推进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建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进成片连线村庄整治。至2009年,全市各级累计投入村庄整治财政资金78.43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03.19亿元,建成全面小康村326个,环境整治村2142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84%以上。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电网、生态网进一步完善。宁波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电气化”目标。

  ——农村新社区建设成效明显。按照集聚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原则,采用“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等新型服务模式,因地制宜设立农村社区,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760个。其中镇海区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

  ——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初步构建。今年1月,宁波市全面启动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养老保险政策城乡融合,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目前,全市农村居民参保人数为55.8万人,已有39.3万人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67.3万名年满60周岁、符合条件的农民都已领取每月60元以上的基础养老金。新农合不断巩固提高,人均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均居全省首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6.8%。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