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民生经济

五常假大米事件:“老乔家”的溃败之路(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03日09:09
五常市长深圳通报:问题大米系外地大米仿冒

  最近有媒体曝光,市场上的黑龙江“五常大米”绝大部分是用杂牌米+香精熏出来的。“五常大米”造假泛滥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层原因?最新一期《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五常假大米事件》,通过实地调查指出:假大米事件是五常大 米产业在快速升级换代过程中,旧寡头丧失商道底线的结果。

  在农业政策主导和大企业雄厚资金的助力下,2009——2010年,五常优质水稻的收购价翻了一番,增幅超过了前十几年累积的增量——这是任何一个单一的市场主体都难以完成的速度。过快的速度甚至没来得及给原有企业留下生存的空间和应对的时间。
  “老乔家”的倒下

  今年7月23日,五常市针对10天前被媒体曝光的假五常大米事件,召开“保护五常大米品牌”的誓师承诺大会。会场上群情沸腾,往东几百米外的大米市场却一片寂静,店铺大多已经关门,门楣上的招牌显示着这是一群刚刚在市场竞争中声名扫地的企业——它们都是在媒体暗访中被曝光以勾兑和加香精方式制造假五常大米的企业。但在几年前,它们都算是成功者——从加工稻谷的小碾坊起家,靠单个人力量开拓销售渠道,在成就企业自身的同时,也打开了五常大米通向全国的社会市场。可以说,它们是五常大米第一批对外的推介者,金福米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金福米业是一个家族企业,因为老板姓乔,又被当地人称为“老乔家”。10年前,五常大米还没在外面打出高端品牌时,其品质虽好,但只是作为百姓普通必需消费品中的优质产品,价格比周边稻米高一两毛钱。农民生活也很困难,每年开春三四月份去信用社贷款,还款期是秋天11月20日之前。如果当年还不上,来年就会失去再贷款资格。9月份粮食刚收割时,收稻子的粮贩子就故意不来收,等快到还款期限时,他们再来压价。"老乔家"也会在这时候来收稻子,但它的出价总比市场最高价高出5分钱,农户把米送到它的加工点,不但给报销来回车费,碰上饭点,还总被留下吃顿饭。精明+仁义,“老乔家”的金福米业逐渐成长为五常最大的本地制米企业,据说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个亿。“按照市场规律,如果完全靠制假造假,不可能做到这么大。”五常市一位官员说。
  政府推手下的高端化产业

  2002年前,五常的大米市场虽然已经有了大小几百家制米企业,但还是本地企业的天下,规模小,和农户之间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销售环节也仅靠这些小企业在社会市场上各自为阵零星出售。这段时间,五常大米的口碑还是靠社会市场的口口流传。

  2002年看起来是五常大米品牌飞跃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五常市市委书记肖建春进京参加“十六大”,带了一车五常大米作为特供米。这是五常大米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消费对象由低端的社会批发市场转向高端,为此后五常大米附加值的飞速增长埋下了伏笔。二是五常市农民育种专家田永太30年精心培育成功的“五优稻1号”、“长粒香”大米通过美国绿色协会认证,标志着五常大米获得了进军欧美市场的极好机遇。

  但高端的市场含义并不仅指最终售价的增加,还涉及到整个大米产业链的一系列转变。首先是大米的源头生产上,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纯正的五常大米,最早扎根五常、原是哈尔滨电力器材厂下属企业的丹贝米业在五常采用了订单农户的方式——企业和固定的农户签订订单,企业负责育种、培训、检测,稻米成熟后,企业以高于市场价一到两毛的价格,收购订单农户所有通过检测的稻谷。企业在生产源头上的介入,意味着成本大幅增加,这不是五常市走低端市场路线的个体小碾坊们可以负担的。而且开拓高端市场的另一个危机是随着名气和售价提高,外地仿冒五常大米的事件增加。

  源头成本增加和市场造假泛滥的双重危机似乎对“老乔家”的影响还不明显。它甚至还是五常大米在行政力量提携下,往高端化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开发了用红色硬纸板包装成手提盒的“乔府大院”品牌,出售价是普通五常大米的2~3倍,可以算五常大米市场上第一批发轫于乡土,走社会市场道路的民营企业产出的精品。“老乔家”本来是最有可能完成从小作坊到大企业转型的本地公司,只是此后市场变化的速度,没再给它从容转型的时间。
  生产模式第一次升级

  孟宪成如今的身份是葵花阳光米业的总经理。这家米业公司隶属于五常市制药企业葵花集团——这是五常当地最大的一家企业,占五常市税收的50%。葵花集团对五常米业的介入代表着非民间大资本的进入。“2005年,哈尔滨市委书记来这里视察,给葵花集团提出要把做企业的资源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形成制药加做稻的产业。”孟宪成对本刊记者回忆。行政指令是葵花进军米业的由头,继五常市委书记进京推销大米后,更高一级的行政力量开始对五常大米产业的走向产生影响。在此后成立的葵花阳光米业里,也不乏五常的退休官员。孟宪成出任米业总经理,“还有原来的经委主任,二轻局团委书记”。

  葵花集团把进军米业当成一个课题研究,设立了一个“葵花阳光米业水稻研究所”。研究所有60多亩地,培育着60多个品种,所有杂交出的种子,都要在试验田中经过7年的培育、查看,最后确定稳定后,才能把种子发给签约的农户。此外,葵花阳光和农户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免费提供化肥,教农民新式的种植方式。为了保证所有农户都能按照规程种植纯正大米,阳光集团还在签约农户中培养了一批模范户,对邻近的签约农户指导和监督,获得回报是阳光集团购买了100台拖拉机,给这些模范户免费使用。而且每年秋收,签约农户的稻米收购价比五常市场价稍高5%。

  这是企业和农户间第一次有高技术含量的紧密合作,也是五常大米产业升级的必然模式,此后每家新的大企业加入,都是在此基础上强化这一模式。

  竞争进行到这一步,“老乔家”已经有些跟不上了,它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这种精细化的投入,这决定了它无法从源头上完成对自身大米企业的高端化升级。但此时,葵花阳光米业完成的仅仅是在生产模式上的高端化尝试。如何让市场也接受高端的价格,这是更关键的问题。

  五常农户们的幸福生活

  第一家完整大米高端产业链的公司叫中良美裕。“中良美裕的老总叫韩建华,他在外地的生意很成功,决定回家乡投资,把最优质的五常大米做成产业。”前大米协会会长任占东对本刊记者说,现在他的身份是中良美裕的副总经理。

  中良美裕实现这一目标的源头生产可以说是葵花阳光的升级版,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相互融合。在距离中良美裕企业所在地约7公里处,有一个建于2009年的美裕新村,这是当年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项目,也是中良美裕的稻米生产基地。两个屯156户农户的旧房子全部拆迁,集中到一起建设了80栋160户的别墅式住房。新村别墅式楼房主体建设和初装修资金1900万元全部由企业垫付,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两个屯的土地为中良美裕专供水稻,中良美裕负担种地的所有成本,农户按企业的要求耕种,产出的所有稻谷归企业所有,农户连口粮都不留。在签约的几年内,农户其实是中良美裕的打工族。

  但中良美裕也要为这几年的垄断权付出不菲的成本:除了给农户盖别墅外,还签约农户家里的事情全包,医药费,孩子高中、大学学费、红白喜事,“用感情换质量”。虽然在大米的生产成本上不惜血本,但它的售价提高近了10倍,完全可以弥补成本的支出。美裕的销售渠道是“用特殊模式打品牌,超市不过是它的展台,一些高档场所才是它的目标客户所在地。比如北京的顺峰连锁饭店,大厅里就摆着美裕的大米展台,饭店用的也是美裕的大米。觉得好吃的顾客一询问,马上有驻点的导购发卡”。在它的大幅广告牌上,写着一行大字:走进中南海的米。

  对本地的农户来说,中良美裕看起来是一个福音。但对本地的制米企业来说,中良美裕却吹响了两个危险的信号:一是竞争范围已经扩大,外地资本已经看中了这块不可再生的黄金资源。二是新进入的企业拥有一个完整的高端产业链——既有提高源头价格的资本能力,也有将大米包装成天价的出售渠道。

  四大集团涌入五常

  如果说这时候的市场还给“老乔家”留下了一线生机,那就是中良美裕的规模也不算太大,每年一两万吨的产量,还不会让整个稻米收购市场出现价格畸变。收购价虽然稳步上涨,但还保持在2毛钱以内的幅度。“老乔家”还依然坚持着它的老规矩,在每年的市场最高价基础上,加5分钱收购。依靠体量小的灵活身手和常年积累的本地人脉,虽然跟不上需要大投入的现代产业链,但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2008年是大米产业不平常的一个年份。四家超级大企业同时入驻五常:中粮、黑龙江省第一大稻米加工制作商北大荒、上市公司东方集团、新加坡的国际粮油巨头益海。其中三家国内大集团都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进入五常。而整个五常市能开荒拓展的土地资源有限,旱田也改水田,共有180万亩水稻,生产资源已经接近饱和。

  四大集团同时进入五常,第一个环节就是占领有限的农地和农户资源。东方集团不仅比照了此前葵花阳光等企业实行的保姆式合作方式,还要发给种地的农户一天100元的人工。2009年初东方集团签订的水稻收购价是1.4元/斤,但后来的市场状况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料,一直上涨到2.2元/斤。这是市场的一个畸变。所有销售渠道有限的企业,都无法消化这么高的涨幅,东方集团去年几乎是在保本亏损的边缘经营。

  今年东方集团要完成签约农地100万亩,把收购价格定到了2.4/斤,还只是保底线;掏了100多万元给签约农户入了保险;为自己的发展计划储备了13亿元资金。此外东方集团在五常的米业公司架构里,分中、南、东三个片区,设置了三个片长,人选都是五常市农业这行的退休官员,他们的人脉能保证东方集团迅速接上地气。当同行的实力达到这一步时,这已经不是“老乔家”们的市场了。“老乔家”虽然拥有庞大的网络,但这种网络均属于社会市场,“老乔家”的产品结构,90%属于低端米,这类销售网络对提高售价的接受幅度非常小。在成本价格一年内翻倍的情况下,几乎可以算无效网络,庞大的业务规模反倒成为它的负担。在这个时候,企业要么愿赌服输,停止供应,退出市场,要么选择非常规的运营方式坚守阵地。苦心经营十几年的“老乔家”显然没有选择前者。(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1期 作者:陈晓 林楠)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