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行取款费到网银手续费,银行多项手续费上涨再次激起了舆论对银行的批评,银行借垄断牟利的争论再次被提上日程。针对银行垄断的批评,中国
建设银行副行长陈佐夫进行了反驳,认为
中国银行业不存在垄断现象。他说:银行业除了四大银行以外,还有几十家股份制银行,上
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还有一大批外资银行。你可以选择任何一家银行,一点问题都没有(8月8日中新社消息)。
其实,垄断不是以“企业的数量”来定义的,并非“可以选择其他银行”就没有垄断。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评价一个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与参与竞争者的数量并无多大关系,而是看这个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异质参与者。所谓异质参与者,就是在产权结构、经营管理体制、监管体制等方面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最缺乏的就是真正的异质参与者。虽然数量众多,但都与四大国有银行有着或远或近的派生、吏属、复制、分割之类的关系。面对“众多”银行,公众其实并没有多少自由选择的空间。
何况,四大国有银行在涨价时,往往都是结成同进同退的价格联盟,步调一致、统一行动。比如,此次同城跨行手续费的上涨,就是
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率先联合上涨,然后
交行、广发行之类银行跟进的,被舆论指责为串通涨价——之所以能够串通,因为他们本质上是同质和一体的。四大银行的网银转账纷纷涨价,还有以往其他项目上的收费和涨价,也都是从四大银行开始的,而且都是国有银行结成联盟统一上涨。这样步伐一致的行动之下,请问,消费者怎样去选择?
有人会说,消费者还是可以选择的。比如跨行手续费虽然上涨了,但还有不少股份制银行和其他小银行没有上涨,你可以选择其他银行啊。其实不然。因为政策支持,四大国有银行都已长成了巨无霸,网点众多,交易方便。而那些小银行虽然跨行取款费用低,但他们的网点很少,取款和其他交易相当不便。这种情况下,为了方便,消费者根本无法自由选择,只能把钱存到那几家大银行。一旦那几家银行联合涨价,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这就是当下银行业的现实。几十家股份制银行、上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一大批外资银行,其实不过是点缀而已,根本无法与“中农工建”进行竞争。这能说“没有垄断”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