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房地产

“金九银十”成泡影 开发商降价在冬季?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10年08月22日14:34

  截至8月17日,北京本月新开盘数量仅为5个,而去年同期,每月开盘数量基本达到60个左右。据记者统计发现,自4月17日楼市调控新政4个月以来,新开楼盘数量总和为111个,月均不足28个,且逐月下降趋势明显。

   按照房地产开发进度,当前至年底正是新一轮楼盘入市的高

峰期,上半年销售普遍不理想的开发商们还能将房价扛到几时?

  金九银十成泡影

  在市场观望多于出手的情况下,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开发企业正在谋求金九银十的爆发,但出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尽管房地产紧缩之声此起彼伏,地产大嘴任志强甚至呼吁开发商“从了”调控,然而,市场层面,房价几乎没有多大的调整。

   在本论调控正试图通过增加供应来抑制高房价之际,开发企业则用减少供应来应对调控。

   据统计发现,自4月17日调控以来,北京新开盘数量分别为42个、24个、21个、19个和5个,月均不足28个。

  表现在价格上,老项目的后期价格则基本处于持平微涨的局面。如7月10日开盘的北京新天地30号楼,每平方米报价25000元,每平方米高于此前500元;8月11日开盘的和平里小镇三期七号楼,每平方米报价40000元,而前期二手房报价则在32000元/平方米。

   相比老项目,新盘定价则显得较为灵活。比如7月24日,中粮万科长阳半岛以13600元/平方米开盘,而其周边二手房均价为14000元/平方米,万科长阳项目引来大批购房者的追逐,迅速售罄;位于大兴的茉莉公馆7、8、9号楼7月31日则以17000元/平方米开盘,同样因低于周边房价而被抢购。

   “老项目价格向上,新盘价格向下”,雅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认为,其原因在于,由于担心老业主退房等矛盾的出现,4个月以来开盘的老项目价格基本处于持平微涨局面,而在111个楼盘中,老项目就占到74席。

  而据记者获悉,不少开发商仍希望高价开盘。“有开发企业故意报高价,建委不予放行预售或者销售许可证,这也是楼盘逐月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搜房全球副总裁肖勇透露。

  在国土资源部增加土地供应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之际,开发商则减少了拿地。

  国土资源部计划今年全国住房建设用地拟供应量达到18.5万公顷,但1~6月住房用地实际供给量5.6万公顷,虽然与去年同期实际供给量的2.4万公顷比增加约135%,但仅完成全年计划的不到三分之一。

  显然,开发商的减少拿地抵消了政策调控的效果。国家发改委最近公布的7月份36个大中城市的房价监测情况显示,7月份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环比上涨了1.61%,同比上涨10.3%。

  十一月或成房价松动节点

  然而,鉴于年底结算等多方面的考虑,今年的最后两个月会否成为房价松动的节点?地产大嘴华远总裁任志强此前就为开发企业提出了“降价”的建议。

  更大的可能也许是,开发商短时期维持了高房价,或将迎来调控政策“核武器”。

  此前国土资源部曝光了囤地企业名单,一举击破了开发企业编织的土地供应不足的谎言。“抑制房价的根本就是增加供应量,而增加供应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增加土地。”中体奥林匹克市场营销部经理周海山认为,曝光囤地企业名单是一个及时的措施,不拿地没有关系,强制性地推动存量土地入市也是增加供给的举措。

   8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考察住房保障工程进展时表示,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坚决抑制投机炒作等不合理购房需求。

  8月16日,业内爆出北京将出台《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办法》,对开发商预售资金收入实施专户管理。“如果此项政策出台,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开发企业的资金链。”阳光100副总裁范小冲认为。

   房地产行业在资金的需求上被范小冲总结为“大旱大涝”。即在拿地时,开发企业资金使用量很大,表现为短缺;而在销售阶段,由于预售制度和工程款等未结的原因,资金余量又很大。“如果统一管理预售资金,对于开发企业的在建项目将是沉重打击,同时也影响了继续拿地。”

  而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存量房已经达到10万套。范小冲认为,目前滞销原因一方面与开发企业未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宏观政策影响下,刚性需求推迟了购房。数据显示,上半年七成房企没有完成年初预定的全年销售目标。

  如何完成年度计划并做好年度结算,已经是摆在开发企业案头的一个重要课题。“押宝金九银十。”郭毅表示。据了解,开发企业为此在8月下旬将火速推出多达20个新楼盘。

   不过,上述接受记者采访的所有人士均认为,如果不采取降价促销的话,“金九银十”的局面不可能出现。“迫于销售业绩和政策调控等压力,十一月将是房价松动的节点。”

   降价成了唯一选择。以至于,8月12日,任志强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向台下数百开发商发出呼吁降价:“不要逼政府拿出‘核武器’。”

  记者观察

  硬挺不是办法

  新政4个月后推出的楼盘数量直线下降,直接反映了开发商不同的心态。

  这里面有三种情况:一是老项目后期均采取维持原价乃至稍微提价,以避免与老业主发生冲突;其二,新楼盘采取灵活促销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很大一部分开发企业仍然期待政策的松动,希望卖出高价。

  之所以抱有这些不同的复杂心态,是有前车之鉴的。两年前,万科率先采取降价促销,却带来退房的麻烦。但降价促销带来的好处同样很现实。同样还是万科,在这轮房地产调控中率先打出降价大旗,如中粮万科长阳半岛以略低于市场售价几百元的开盘策略,就赢得了买房者的追捧。

  降与不降成了两难。但以死扛的方式不降反升的做法,同样也有理由。两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后,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均采取了降价的方式卖房。然而,在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出手救市之后,随后而来的房价飞涨则让那些曾经大举降价卖房的企业,最终都认为吃了大亏,而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坚持不降价的,反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扛还是“从”?进退皆迷茫。

  和购房者一样,开发商最大的担心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当前买卖双方的僵持也源于此。

  住房市场一直是“买涨不买跌”:房价疯涨的时候,购房者还趋之若鹜;而房价基本维持稳定时,出手者寥寥无几。因为疯狂,所以不知道价格的顶在哪里,唯恐踏空;而面对下跌,同样不知道底在哪里,期待再跌。

  显然,过于依赖政策,政策的临时性造成了市场预期的不确定。而在记者看来,这更是住房机制缺失的必然结果。

  98房改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犹如一个面积不大的湖泊。在城镇化的推进中,全国人民的“吃水”问题都维系在这个湖泊上。问题是,负责向湖泊内注水的只有开发商,本来“水资源就异常缺乏”,开发商通过囤地、捂盘等方式不断造成“干旱”的局面,房价不涨才怪。

  然而,作为肩负民生的政府部门,却没有针对这一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2004年房地产调控以来,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通过银行利息、存款准备金等抽血的方式限制开发商开发,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喝水”方式减少需求。结果,愈调愈涨成了房地产调控的现实结果。

  显然,房地产行业需要的不是反复调控,而是需要一个机制,一个调节供应量和价格的机制。

  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这一次调控与以往有所不同。自4月17日起,供应层面有土地和大量保障性住房,中间环节有打击捂盘等措施,资金环节有限制信贷等政策。不仅如此,一年多达580万套的保障房供应相当于增加了“水源”。

  奇货可居的局面在逐渐改变,开发商的心态也应该调整,在既定的政策下硬挺已不是办法,万科等企业的做法或许为这次房地产企业渡过政策难关指明了途径。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