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陈光标称死后全捐50余亿财产 “裸捐”信致盖茨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作者:谷岳飞
2010年09月06日07:02
[提要] 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其公司网上刊出一封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信。陈在信中指出,“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所以“在我离开这个世界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全部财产”…[网友有话说]
 1月22日,陈光标组织捐款4300余万献爱心。 CFP供图
 1月22日,陈光标组织捐款4300余万献爱心。 CFP供图

  背景阅读:盖茨巴菲特中国将办慈善晚宴 怕“劝捐”富豪拒参加

  昨日,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了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陈光标在信中指出,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所以,“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昨晚,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陈光标。

  ■“裸捐”信全文

  尊敬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先生:

  作为美国首富和“股神”,你们最近在全球掀起一股慈善风暴,希望世界各国亿万富豪行动起来,将自己半数财富捐赠出来,支持慈善事业,让我非常敬佩和感动。

  去年11月3日晚,我接受比尔·盖茨先生邀请在北京进行私人会晤,就慈善事业进行了亲切交流。这次又应你们共同邀请再商慈善事业,感到非常愉快和高兴。今天,当你们来到以“勤劳、智慧、善良”闻名于世的中国时,我在此郑重宣布:将做第一个响应并支持你们行动的中国企业家。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这也是我给你们两位先生中国之行的见面礼。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各国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是一家人。只是由于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机遇不同,分工不同,所以在拥有财富数量上有了差别。事实上,在中国,每一个企业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广大普通员工的辛勤劳动。所以,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我作为一个富人,绝不做财富的守财奴。目前我每年都在把公司一半以上的利润拿出来做慈善。2009年我们公司净利润4.1亿,我捐出去了3.13亿,捐出净利润的77.6%。财富是什么?我认为,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从1998年做企业以来,我每天都在奔跑中,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为了公司的发展,我总是精打细算,将每一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因为我要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用于慈善事业。我认为,慈善不是一时一地的,它永远没有终点,我做企业十年来,到目前,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13.4亿,直接受益者超过70万人,今后我还将一直这么坚持下去的。

  我一直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人类的慈善是不分国籍的,世界会因为我们的慈善行动而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平等,多一些爱,并且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正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祝你们永远健康快乐!

  你们的中国朋友 陈光标

  2010年9月

  四问陈光标为何“裸捐”

  “将对财产进行公证,接受全社会监督”

  1、为什么要全捐?

  去年,陈光标和比尔·盖茨在北京一家酒店会晤,两人交流了两个多小时。陈此次是应比尔·盖茨的邀请而来。昨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陈光标表示,那次见面给他的促动很大,在西方富人回馈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在中国只有百分之一的富人选择回报社会,两者的差距让人心寒。据陈介绍,当时比尔·盖茨邀请其赴京会面的主要目的就是商量怎样把中国的慈善事业做好。如此种种,陈光标决定在中国富人圈中率先站出来,以促进更多的富人投身中国慈善事业。

  2、陈光标全捐是多少?

  陈光标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他在全国十多个城市有600多台大型设备,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购置有办公楼,再加上其他固定资产和现金一起,大约有50多个亿。这就是他目前的全部家当,陈光标表示,近期内,他将在江苏乃至全国找一家最权威的公证处,对他的财产进行公证,以让全社会来对他进行监督。陈光标表示,目前自己年富力强,未来争取要创造更多的财富,从中国首善变成全国首富,而所有挣回来的钱,他死后都将一分不留,全部捐献给社会。

  3.是否经过家人的同意?

  陈光标介绍,起初他原本想捐出百分之九十五,给孩子和家人留下百分之五,但最终让他下定决心全捐的还是孩子,“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现在学习成绩不错,德智体各方面素质都很高,我觉得他只要继承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未来的人生路上靠自己肯定没问题。”陈光标表示,他也不是没给孩子留下点什么,“我给他的是精神财富,是榜样的力量,而这种东西是无价的”,陈光标说。至于妻子,陈介绍,他妻子在家排行老小,自小家境就不错,因此对钱没什么概念,其家人也不缺钱,“目前为止,我一共捐出了十多个亿,但两人间没有因此吵过一次。”陈光标告诉记者,其父母对此也很是支持,老人都觉得这样有意义。

  4.全捐目的是什么?

  陈光标表示,相信中国的有钱人看见这条新闻后会有所思,“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可耻”。陈光标介绍,他家人中不全是有钱人,亲妹妹陈春华洗碗已经十一年,现在一个月能挣一千五,最开始一个月甚至才七八百块钱;他的弟弟至今还在做保安,每个月最多也就两千块钱。一开始,弟弟妹妹也未必理解他的做法,“一开始很怨恨,后来慢慢的好了点”,“一是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两人均小学文凭),他们只有这个料;另一方面,作为富人还应该有大胸怀,不应仅仅关注自家的家常里短。”陈光标说。(新京报)

  编者注:陈光标其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在2008胡润百富榜中排名第406名,身家20亿元。1990年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曾经做过针灸、推拿大夫。

  1997年3月,陈光标创办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自任董事长。为陈光标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是他自己设计、改造的跨世纪家庭CT仪。2000年,陈光标组建了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刚开始主要业务是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整合、盘活再出让,后来开始进入拆迁行业,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再利用等业务。如今黄埔投资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年收入超过百亿元。

  有人来响应:潘石屹张欣夫妇率先响应

  日前,SOHO中国CEO张欣透露,已经收到了比尔盖茨邀请。“我在媒体上看到他们来中国要说服中国人慈善捐款,美国的慈善事业做得很成熟,而盖茨做的是更上一层楼,我们才刚起步,要学习的很多。”张欣说,她将和巴菲特、盖茨在9月29日见面探讨慈善问题。

  几分钟之后,张欣的老公潘石屹也对此评论称:“他们为全世界的企业家树立了榜样。”[详细]

  延伸阅读:中国式慈善困局,缺乏一颗慈善之心吗?

  制度环境不适合做民间慈善:

  中国更习惯于由政府去领导、组织各个领域各项事业的推进,慈善也不例外,因为政府不希望民众搞自发性的慈善活动,更希望富裕阶层把钱交给政府,由政府来做好事。而在中国私人财产一直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在往国外转移资产。

  国人传统的财富观

  视血缘、家族为生命观念基石的中国文化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将财富传之子女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虽然传统文化中也有“儿孙自有儿孙福”的劝导和晚清曾国藩似的不为儿孙积攒钱财的智者。但是,这样的行为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和历史长河中成为富人普遍的自觉选择。[详细]

  现实生活的安全感无法保障

  富豪们之所以愿意将巨额财富留给子女(当然不仅仅是富豪阶层),往往是他们对社会公平的信心不足,对未来无法把握。这样,留给子女的财富就成为对子女的一种有效保障和安慰。他们未必不知道过多的财富容易使子女丧失奋斗的动力,但两害相权,财富的保障往往更有现实意义。[详细]

  遗产税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遗产税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刺激着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而我国为慈善事业发展所创造的法律环境很不理想,就一部《慈善法》而言,舆论呼吁很久很久了,遗憾的是,至今依然还处于起草阶段。[详细]

    它山之石:西方社会的慈善土壤

   西方社会的财富观:再富不能富孩子

    财富为私人所有,但在道德和价值层面上,超过生活需要的财富就是社会的。马克斯·韦伯的不朽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新教的兴起是分不开的。按照新教理念,获取财富最大的意义在于完成上帝赋予人在这世上的使命,既然如此,将巨额财富传给儿女就是一种亵渎上帝荣耀、也损伤自身声誉和儿女长远竞争能力的行为。应该说,这是一种因为有了信仰的观照,而产生的更为健康、也更为崇高的财富观。[详细]

    税收制度鼓励慈善捐助行为

    目前美国开征50%的遗产税,遗产越多税率越高,但是捐献出去的资产免征遗产税。许多富豪的后代索性把家产捐献出去,今后还可以享受捐赠部分10%的个人税收减免优惠。一些富豪也想到,与其大半遗产要交税,还不如先捐掉一部分,既得到了好名声。[详细]

    个人私有财产权受到严格保护

    只有公民能够后顾无忧地拥有并支配自己的合法财产,公民的社会自治才能成为可能,人类追求善的精神寄托才具备物质基础。西方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发育较早,个人私有财产权利较多地得到关注并以法律的形式较好地得到了保护,从而在客观上为其慈善与公益文化的形成创造了外在条件。

  结语:“纯粹慈善是伟大企业家的必然归宿”

  从人类的历史看,几乎所有伟大的企业家,最终都成为了慈善家,所以我们提出纯粹慈善是伟大企业家的必然归宿。同志们,我强调两个概念,一个是纯粹慈善,第二个是伟大企业家,伟大企业家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他是有灵魂、有思想、有精神的企业家,这样伟大的企业家必然的归属就是一个慈善家。看看洛克菲勒、卡耐基,还能看到他们在企业家中的身影吗,但是他们的公益基金会现在依然发展的非常好。[详细]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