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中国宏观调控重心已转向通胀治理(图)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作者:乐嘉春
2010年11月25日01:23
从当前国家陆续出台旨在治理通胀压力的一系列调控措施来看,宏观调控已从防止通胀悄然向治理通胀压力的重心转移。需要理性看待通胀压力,不要滋生过度恐惧,国家肯定可以实现治理通胀的宏观调控目标。

  在针对当前国内价格形势研究部署四大稳定价 格措施后,国务院近日又出台了16条措施来稳定物价,强调必要时可以实行价格干预。同时,上周五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年内央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月央行还上调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一系列治理通胀压力的调控措施表明,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重心已从防止通胀转向治理通胀压力,其重要目标是短期内消除当前市场对通胀压力的过度恐惧。

  确实,在10月份CPI数据公布之前,市场普遍预期CPI从10月份后会见顶回落,通胀压力将出现在明年。因而,市场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早已显露的通胀压力。所以,在10月份CPI同比增长4.4%的数据公布后,再加上PPI同比增长出现了止跌回升迹象,通胀压力一下子浮出了水面。同样,老百姓从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价格持续上涨中也切身感受到了已经来临的通胀压力。于是,在“新闻”的发酵效应下,一下子引发了市场对当前中国面临通胀压力的不安情绪和过度担忧。

  正是在这种市场背景下,运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和公共市场操作等市场化政策手段治理通胀压力,成了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当仁不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此,央行在10月19日决定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基础上,又分别在11月10日和11月19日先后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各0.50个百分点。但鉴于目前CPI的上升惯性与波动趋势,预计未来央行仍将继续适时采取加息等政策手段来治理通胀。

  目前我国之所以敢下决心治理通胀,根本原因之一是我们已经预见到今年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已无大碍。其实,尽管今年上半年CPI数据因存在“时滞”而难以充分反映出通胀压力,但从部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已经透露通胀压力苗头,只是因今年三季度国内普遍担忧经济增长下滑,使我们错失了防范通胀压力的最优时间。当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公布后,在消除了对今年经济增长的过度担忧之后,央行才启动了对通胀压力的治理进程。

  但是,此时超预期的CPI数据引发了人们对当前通胀的过度担忧,更重要的是还加大了当前保障民生的现实压力。这是在实施市场化手段治理通胀的同时,为何我们还要采取行政性调控手段的根本原因。

  因为,首先是运用市场化政策手段来治理通胀,可能会因货币政策传导出现偏差或不畅而产生时滞效应,此时适当采取行政性调控手段可以有效遏制CPI中食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势头,短期内也能阻止通胀压力的上升,改变人们对通胀压力还将继续上升的焦虑与预期。其次是由于目前物价的持续上涨已经提高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本,对老百姓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扩大,因而,在全面分析当前价格形势和物价上涨原因的基础上,出台针对物价稳定和保障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甚至采取行政性调控手段,对短期内缓解物价上涨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本上升压力、减少通胀对当前保障民生的实际压力将影响深远,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国家及时出台治理通胀的政策组合拳来看,在预期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无虞的情况下,当前国家治理通胀的决心很大,采取行政性调控措施主要是实行针对目前市场流通领域的价格干预,将有助于遏制当前通胀压力上升势头、缓解目前人们对通胀压力的过度担忧。可以预期,这样的宏观调控组合政策效果将非常显著。

  眼下最需要防止的一种倾向是,从不介意通胀压力到一下子过度担忧通胀压力,这将扰乱市场情绪与市场预期,人为放大通胀压力的市场风险。如果我们能理性看待当前的通胀压力,相信国家治理通胀压力的决心与信心,预期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大约六个月)内完全可以实现治理或控制住通胀的宏观调控目标。因此,旨在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将有助于消除当前市场对通胀压力的过度恐惧与非理性预期。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