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投资者VS创始人 谁主阿里

来源:《投资家》 作者:黄冰
2010年12月14日16:50

  “截止到目前,阿里巴巴方面并没有接到雅虎要增派董事会成员的通知,阿里巴巴目前的战略和运营也没有任何变化。”11月28日,《投资家》再次向阿里巴巴求证雅巴事件的时候,集团资深公关总监陶然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而就在11月11日,一个本来落寞萧然的光棍节,因

为一则浩大的促销活动,淘宝商城的年底大促销演变成一场网络狂欢。将近10亿元的单日销售额,这个数字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毫无疑问的纪录。这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竞争对手Paypal相比,当天支付宝1261万笔的交易记录,对抗Paypal第三季度不足400万的日均数更是显得威风凛凛。

  一切似乎都在证明,上个月外界对阿里巴巴所谓“十月大限”的担忧都只是一厢情愿的猜测,控股权之争并未影响阿里巴巴的发展。但是恰如一位投资人所说,“目前的平静只能表示雅巴之争远没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

  5年前,杨致远与马云一拍即合,雅巴并购成就天作之合,雅虎以10亿美元换来分享阿里巴巴未来发展红利的机会,而阿里巴巴也“名”、“利”双收,不仅得到真金白银的资本助力,也因为雅虎的知名度一跃成为世界级互联网企业。

  5年后,阿里巴巴的快速成长,为当年雅虎10亿美元的投入带来了丰厚回报,可是作为战略投资者的雅虎,当年在并购中特别设定的控股权条件,却让发展迅猛的阿里巴巴无法泰然处之,“回收控股权”成为必须的选择。

  在这场看起来不寻常的争端中,资本的意志最终会为谁改变?

  消失殆尽的合作基础

  远离市中心的滨江区是杭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片的新楼群和异常宽阔的马路,似乎还没有带来太多的人气。然而,走进一片围成椭圆形的楼群,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下午6点钟,已经完全暗下来的天色并没有阻挡住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通明的楼宇包围起一种类似大学生活的忙碌和鲜活,透过通亮的落地窗能看到热气腾腾的食堂和兵乓球室里跳跃的影子。这一片楼群是阿里巴巴B2B业务的办公地,9栋大楼里容纳了1万多名员工。

  这当然还只是一部分,淘宝网和支付宝的三处办公地仍然留在市中心。5年间,企业的快速发展逼迫办公空间一再拓展,最早作为办公地的西湖国际大楼里,没有地方办公的淘宝网员工需要把座位安排到过道去。

  而新的招聘并没有停止,淘宝网公众与客户沟通部的资深经理索超3年前来到阿里巴巴的时候,入职工号还是以1开头,由于离职员工也被保留工号,现在,新进员工的号码早已经是4开头,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的员工超过两万。

  “光是这里,年底就要新增加700人。”在忙碌的淘宝网技术部,索超指着根本没有空余工位的空间介绍。

  所有的阿里巴巴人都不否认他们其实并非传统意义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的营销文化浓于技术文化,他们身上的传统商业气息更加浓厚,不过显然,在某些技术投入上,阿里巴巴准备下大力气,比如搜索。

  11月中旬,独立域名的搜索网站“一淘”宣布对外测试,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公关总监陶然告诉《投资家》纪者,这是基于淘宝自身技术团队独立研发推出的搜索平台。这个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5月份B2B首席执行官卫哲对雅虎的激烈言辞,“阿里巴巴已经不再需要雅虎”。

  时间是最难以估计的变量。5年前的雅巴合作,雅虎中国作为谈判的一部分被划归阿里巴巴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桩好生意,基于搜索技术而闻名的雅虎,能够成为帮助阿里巴巴发展的臂膀。

  可是时隔5年,雅虎在国内搜索领域的市场份额相比5年前已经缩水到可以被忽略不计。阿里巴巴内部消息称,主要的原因是美国雅虎方面的不配合,他们没有诚心诚意把技术给阿里巴巴使用。

  TechCrunch的编辑莎拉拉齐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没人想到阿里巴巴竟然有那么多的价值。如果雅虎对阿里巴巴的价值没做任何贡献或帮助增值,阿里巴巴会希望购回雅虎持有的股份,是一件很明显的事。”

  难以调和的回购价格

  毫无疑问,一个不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伙伴,对如今不缺钱的阿里巴巴来说意义不大,回购的行动自然也就出现了。2010年5月,集团首席财务官蔡崇信首次表示,阿里巴巴愿意回购雅虎手中的股权。

  但是分析人士都认为雅虎没有必要匆忙套现,以雅虎目前的业绩表现,亚洲股份已经成为其最具价值的部分,而阿里巴巴的发展蒸蒸日上,集团旗下的淘宝网和支付宝还没有上市,现在出售股份意味着错失未来收益,

  美国红木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吴晓新表示,作为PE投资人,除非不看好手中的企业,否则只要不是自身运营出现资金危机,一般不可能在上市前抛售股份,从雅虎股东的角度看,长期持有肯定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来自阿里巴巴的想法却恰恰相反,“将雅虎的价值押注在阿里巴巴身上,而不是寻求自身发展的机会,这不是一个好企业该做的。”一位匿名业内人士表示,当年杨致远主导下已经错失了雅虎卖给微软的好机会,雅虎股东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选择中备受伤害,如今重新面临选择,应该更倾向落袋为安;而由于运营状况不佳,雅虎决策层也在经受股东们的任免讨论。

  事实是自5月份阿里巴巴抛出回购橄榄枝后,雅虎方面并不积极。雅虎CEO巴茨一直以“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回应。而从内部消息确认,阿里巴巴想要回购雅虎手中的股份也是毫无疑问的,只是9月份双方在交换了谈判方案后并没有达成一致,其中回购价格成为关键。

  “这可能是一种信号,能够坐下来谈判,可以理解为巴茨在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的权衡中已经有了选择,现在的焦点只不过是价格而已,巴茨做出不卖的姿态更像一种谈判技巧。”上述匿名人士这样解释。

  关于回购价格,之前有人将B2B作价100亿美元,将未上市的淘宝和支付宝也以相同价格估值,打包后将整个阿里巴巴集团价格预估为300亿,又用雅虎持有的39%的股份相乘得出回购价格约为120亿美元。

  这种算法遭到了一位与阿里巴巴关系亲密人士的反对,“如果只是简单的数学计算,就毫无谈判的必要了,事实上,阿里巴巴期待的回购价格要低于账面价值。”

  《投资家》记者咨询的多个投资人都表示,在回购价格谈判中,价格与估值之间的比例并没有惯例可循,可以高出账面估值,也可以低于账面估值。吴晓新认为,虽然单论300亿的估值还难以去判定其公允性,但是就目前阿里巴巴和雅虎的谈判,急于回购的阿里巴巴很可能要出高于账面价格的钱。

  失落的大股东权利

  时局的发展似乎并不利于阿里巴巴,尤其是“十月大限”的来临。

  根据5年前的并购合同,雅虎将在10月份开始享有39%的投票权和增加董事会成员的权利,甚至解除不辞退马云的承诺,阿里巴巴控制权倒回雅虎手中。辞退马云虽然并不可能,可是前两项却可以在价格谈判中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筹码。

  “截止到目前,阿里巴巴方面并没有接到雅虎要增派董事会成员的通知。”陶然告诉《投资家》,阿里巴巴的战略和运营没有任何变化。

  “条款只是说有这种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并不一定要使用。”一位熟悉雅巴事件的互联网人解释说,就目前阿里巴巴的状况,雅虎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维持原状,美国雅虎的业绩不佳,决策层受到质疑,由他们接手阿里巴巴的管理,雅虎的股东不见得同意。

  5年前的雅虎也许有底气将阿里巴巴收入囊中,5年后,面对自身经营惨淡、没有一家海外互联网企业在中国成功的局面,雅虎所谓的大股东权利也只能作为价格谈判桌上的筹码拿出来用用。

  只是这个筹码的作用有多大还难以估计。虽然有分析人士认为,雅虎是否是大股东对于最终的价格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施压马云、抵死不卖对目前的雅虎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

  在美国当地时间11月16日的Web2.0峰会上,巴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声称:“对离开阿里巴巴没有一点兴趣。”并解释说当年的10亿美元变成了几百亿,雅虎因此在股市获得好评,如果阿里巴巴保持稳定,雅虎将收获更多。不久后,北京时间11月23日,雅虎亚太区执行主管邹开莲(Rose Tsou)也表示:“雅虎与阿里巴巴之间仍有大量技术合作”,“对于雅虎与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的合作现状,我们感到非常满意。我们还认为,中国市场对雅虎而言将是巨大机遇。”

  雅虎的坚决让阿里巴巴在谈判中变得被动。更糟的是,这种表态将阿里巴巴推向了无视契约精神,急于变更合同内容的角色。

  一位VC在聊天时,忍不住抱怨说,本来大部分人对于资本的认识都不够,很难分清楚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并购基金等之间的区别,再加上一系列控股权之争的案例,让一些创业团队对资本的排斥误杀了根本不做大股东的VC,认为资本都是邪恶的。

  “所有的资本也都是产品,不同的产品适合不同的消费群,接受之初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旦接受就需要按照合同来履行,轻易不要因为情绪化的东西去改变它。”

  博弈的谈判手段

  “事实上,现在说阿里巴巴违反了当年的合同是不公平的。至少到目前,双方仍然遵守5年前的契约,而不是以粗暴的方式去破坏。”阿里巴巴内部的一名员工解释说,雅巴事件和国美的不同之处在于,雅巴争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雅虎对于阿里巴巴的增值意义在消失,双方的合作基础发生变化,阿里巴巴希望回收全部或者部分股份,通过谈判重新拟定一份新契约。

  只不过目前看谈判的难度太大。一位投资人猜测雅虎给出的价格一定是包含了淘宝和支付宝上市后的溢价,而这部分的价值很难评估,作为雅虎,既然无意在现阶段抛售或者减持股份,那么在谈判的时候当然是强势的一方。阿里巴巴方面拒绝向《投资家》透露目前双方谈判的具体情况,但是显然,这个要价超出了阿里巴巴的承受范围。

  如果回购不成,对马云来说当然是一件难受的事情。每年阿里巴巴创造的利润,有四成要分给不仅不能帮到自己,还经常反其道而行——比如今年9月,雅虎香港总经理蔡宝德曾表示,雅虎正在考虑吸引内地客户到雅虎香港网站投放广告,这一做法与阿里巴巴产生竞争关系,阿里巴巴不纠结也难。

  只是雅巴的争端充满变数,并不仅仅是谈判桌上的较量。此前握有阿里巴巴将近30%股份的软银孙正义一直被认为是解决雅巴问题的关键先生。

  但是孙正义的“关键”也许并不会产生实际作用,就在巴茨强调“不会离开阿里巴巴”的前一周,孙正义对媒体表示软银在阿里巴巴的股权上并不会进行大幅的调整。

  孙正义同时是雅虎和阿里巴巴的股东,手心手背都是肉,任何一方的利益都要平衡。但是从阿里巴巴的角度看,孙正义手中的雅虎股份只有5%,而阿里巴巴的股份却有29.3%。最重要的而是,雅虎是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夕阳企业”,阿里巴巴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朝阳企业”,手心手背的肉大有不同。

  “作为一个投资人,本着逐利的本能,孙正义也不能转头帮助雅虎对付阿里巴巴。”一位投资人表示。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是阿里巴巴反收购雅虎。

  10月份突然出现很多PE要找阿里巴巴反购雅虎的消息。匿名人士称,对PE来说,阿里巴巴是收购雅虎最好的合作伙伴;最重要的是,不解决雅虎亚洲的股份,PE的收购价要高出许多。

  雅虎现在不贵,华尔街分析38亿美元就能买下来,可是这一收购实现起来也许并不如想象中容易。不过即便是难以真正实现反收购,这种可能性的出现仍然具有非凡意义:对于一直在阿里巴巴事件上态度强硬的雅虎来说,这个消息多少都会让巴茨觉得心神不宁。

  “也许雅巴最后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雅虎先卖出一部分,这样雅虎的股东能够长短期利益兼顾,而阿里巴巴也可以解决后顾之忧全力发展。”熟悉雅巴争端的互联网人士猜测。

  无法消除的图腾

  说服雅虎放弃10%也并不是易事。返回5年前,马云自己也很难猜到,阿里巴巴无限潜力的未来,反而成了今天雅巴谈判中最大的障碍。

  5年间,阿里巴巴蜕变成长,盈利稳定增长。支付宝独立、淘宝商城域名独立、搜索合作发力,唯一走弯路的中国雅虎在他们自己看来也在最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阿里巴巴的一切看起来都只能是越来越好,产品线上下扩展,马云承诺在2012年打通旗下支付宝、淘宝、BTB之间的业务也一点点实现。

  在去年阿里巴巴成立十周年的庆典上,马云以朋克风的白发魔女打扮亮相。据说每年阿里巴巴的年会都异常火爆,不仅旗下各个公司挖空心思吸引眼球,集团的高官们也在这一天出位表现,这个传统一直延续,热烈激昂的氛围,显示出这个庞大的企业仍然活力十足,走得轻松迅速。

  阿里巴巴内部,马云的化名叫风清扬,淘宝网首席执行官叫铁木真,集团的邵其峰叫郭靖,不仅所有的高管都有自己的化名,每一个新入职的员工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为自己取一个武侠化名,后来武侠人物的名字不够用了,为了区分支付宝和淘宝的员工,就内部约定,支付宝取四大名著人物的名字。这种略带江湖武侠气的企业文化,大约也是阿里巴巴难以承受控制权沦落他手的原因。

  面对雅虎的强硬,阿里巴巴或者并不是只能被动。在雅巴问题最热的9月,现任雅虎中国首席执行官的王帅曾回应说“淘宝暂无上市计划”。目前,阿里巴巴旗下三大公司虽然业务联系密切,运营上却完全独立。不仅如此,三个公司都分别在不同的大楼里办公,已经上市的B2B在一年多以前被迁到了距离市中心很远的滨江区,目前距离最近的淘宝和支付宝,走路需要5分钟,但是最新的消息是,淘宝的办公地将整体搬迁到西溪一处阿里巴巴自建的办公楼。

  这一切,对于一直希翼获得淘宝和支付宝上市的雅虎来说,都是不安定的因素。而面对马云对阿里巴巴的图腾作用,雅虎的大股东地位更是显得无比尴尬。时至今日,缺少马云的阿里巴巴仍然是难以被人接受的。

  作为创始投资人,马云还远没有到可以放手企业管理的地步。支付宝公关总监陈亮感慨地说,前几年,马云还有时间约同事喝茶聊天;现在,马云的工作安排是以15分钟一个层级来分隔的。

  在“步步向上”的阿里巴巴面前,雅虎的姿态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改变资本意志的,不可能是雅虎身为大股东的纸上协议,也不会是来自“关键”先生的作用,更不是来自反收购的影响。那个叫马云的人虽然是阿里巴巴的灵魂,可阿里巴巴未来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幕后力量。

  

  

  “阿里”在行动

  文 本刊记者 黄冰

  始于5年前的雅巴并购案,在今天成为一笔艰难的拉锯谈判。

  5年前,雅虎以10亿美元和雅虎中国入股阿里巴巴,以占将近40%的股份成为阿里巴巴的大股东,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特殊的,合同中约定,虽然雅虎这次入股后已经是阿里巴巴的大股东,但是却并不行使相应的投票权,雅虎把其中4%的投票权给予马云及其管理层,并且未根据大股东的权利在董事会里设立2名董事成员。

  不过,这个约定并不是无限期的。5年后,也就是到2010年10月,雅虎将收回自己大股东的权利,诸如投票权,诸如董事会成员席位,甚至包括当时签订的不解聘马云的承诺。当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雅虎不可能解聘马云,但是这些变动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穷小子”。除了不再需要雅虎的资本,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雅虎在技术上已经难以给阿里巴巴带去价值。现在眼睁睁地看着雅虎以大股东的身份,每年坐享4成分红,急切地希望雅虎能够减持,至少不再是大股东身份。虽然根据《投资家》了解,到目前为止,雅虎并没有对阿里巴巴的管理决策做出任何干预,不过阿里巴巴方面显然十分不安。

  然而,目前对雅虎来说,减持阿里巴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到目前为止,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和支付宝并没有上市,这部分资产的未来红利,雅虎不可能提前拱手送出。

  所以,阿里巴巴和雅虎目前的矛盾就是:阿里巴巴想买,但是雅虎不想卖。当然,一场交易谈判只要价格合理,没有谈不成的买卖,不过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并没有“多掏银子”的迹象。

  公关优势

  看起来只能等待雅虎出价的阿里巴巴并没有闲着。首先,阿里巴巴的媒体公关能力帮了他的大忙。

  媒体捕捉到雅巴矛盾,最初并不是翻读几年前的并购合同和阿里巴巴B2B当年的上市招股说明书而来的。虽然早在2008年初,爆出微软收购雅虎的消息后,也有报道称阿里巴巴欲回购股份,不过随着微软收购雅虎案的湮灭,这个消息并没有引起更大的关注。

  2010年5月,在阿里巴巴股东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蔡崇信表示:“只要雅虎愿意,阿里巴巴愿意回收其所持有的阿里巴巴全部股份。”也没有引起媒体对雅巴股权之争的重视,直到9月,阿里巴巴方面先后作出“根据该举动及其隐含的意图重新评估与雅虎的合作关系”,以及B2B首席执行官卫哲在网商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已经不再需要雅虎公司。”媒体的关注点才转移到“雅巴关系已经恶化”上。

  但是在雅巴争端出现后,国内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更多的是关注雅虎对阿里巴巴增值效用的消退。虽然也有质疑阿里巴巴契约精神的报道,但是很快又淹没在对雅虎CEO巴茨下台问题的讨论中。

  阿里巴巴和马云一向关注与媒体的良性关系,阿里巴巴集团及其旗下公司的公关人员大部分来自媒体行业,强大的媒体公关能力也是阿里巴巴在这场控股权之争中的重要利器。在10月和11月,雅巴问题被关注最多的时候,国内媒体转载外媒“雅虎股东层面临任免权”以及“巴茨可能下台”的消息也偶然增多。

  而11月10日左右出现的“阿里巴巴欲反收购雅虎”的消息最为莫名其妙,这则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仅以来自“投资圈消息”为主线索的报道不仅被热烈转载,而且还附带了各种“反收购”的可能性和好处。

  而11月下旬,关于孙正义与千橡网的股权之争,也被媒体以“孙正义或为控制欲膨胀买单”这样带有倾向性的标题来报道,而且文中列数了孙正义曾有过为实现控股权与管理层内斗的先例,并提示说:“在平衡雅巴矛盾时,或许孙正义应该吸取当年久游网的教训:与管理层合作,而不是与机构合作,或是与管理层冲突。”

  不论这些报道最初的立意是否是为了帮助阿里巴巴,但是其形成的舆论优势对于雅虎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报道,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阿里巴巴赢得了公众情感分。曾有未被证实的消息称,几个和马云关系密切的企业家力挺马云回购股份,并且希望政府能够出面帮助阿里巴巴实现控股权。

  分拆布局?

  但是马云要做的并不仅仅是赢得舆论支持。在面对雅巴不愿减持的回应上,马云对阿里巴巴旗下业务的布局也许更能显示这位创始人的智慧。

  先是阿里巴巴基于自身技术的搜索工具“一淘”低调上线,后又布局阿里物流。最新的消息是淘宝商城域名独立。这一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关于“马云为淘宝网分拆上市作准备”的猜测。

  暂且不管这是否是阿里巴巴集团抛给外界的公关烟幕弹,但实际情况是,阿里巴巴此举,的确可以为淘宝网的分拆上市提供便利。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域名是其重要资产。《投资家》向德勤华北区审计合伙人周锦昌求证得知,如果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拥有淘宝网www.taobao.com的域名和品牌,那么淘宝网想要独立上市,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分拆上市的一个前提就是淘宝网首先需要向集团回收域名拥有权。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上市主体必须拥有独立的域名,但是如果域名不独立,上市后公司仍需要向母公司支付利润,涉及到关联交易,这对于股民和投资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一般没有独立的域名,上市是很难实现的。

  而如果淘宝网与集团谈判,将域名、品牌等一系列独立产权收回,就需要通过董事会,而且收购价格也必须经由董事会通过。而这时候,作为大股东的雅虎显然是能够发挥优势的。

  马云不会这么做。现在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创办的“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淘宝网打造的“亚洲最大网上购物网站”——在线B2C购物平台淘宝商城另立域名www.tmall.com(编者注:域名拥有主体是Zhejiang Taobao Network Limited,即淘宝网),可能帮他绕过了这个死循环。周锦昌提示说,将网站内某个部分用独立域名的形式来运作,只是属于日常经营活动的一个决策,一般董事会都会直接授权管理层操作。

  但是,“如果淘宝网下面全资拥有淘宝商城这样一个优质资产,那么淘宝网以此为卖点独立上市是完全可以操作的。”周锦昌解释说,上市公司独立拥有自己的资产,并且以这个资产作为上市卖点,是一种非常可行的运作上市操作手法。这种运作方式可以规避掉大股东的直接影响,只不过,实际操作中,大股东是否能够施加影响力还需要看公司的章程。比如股东章程规定“旗下公司上市只要董事会50%以上投票通过”,那么大股东的所谓的权利也就不能发挥作用了。

  但是分拆上市并不能把雅虎赶出董事会,即便是淘宝网以淘宝商城作为上市卖点实现了独立上市,作为集团大股东,雅虎仍然间接持有淘宝网的股份。不过根据公开发行股票的规定,上市公司至少要拿出20%以上的股份用于公众认购,而同时公司持股股东要等比例减持。在2007年运作阿里巴巴B2B业务上市后,阿里巴巴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就变成了75%。所以照此计算,如果淘宝网独立上市,阿里巴巴集团由100%持有淘宝网,变为持有80%以下,那么雅虎对上市后的淘宝网的持股比例将从目前的40%,降到32%以下。

  在会计概念上,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被称为有重大影响力,而低于20%,则被认为是一般影响力,所以如果淘宝网实现了独立上市,不论阿里巴巴集团对上市公司持股比例是多少,股份稀释后,雅虎大股东的权利也将相应削弱。

  

  雅虎 控制还是被控制?

  文 本刊记者 植美娜

  五年前的七夕节,北京的泛利大厦举办了一场互联网行业的盛大婚礼,中国的阿里巴巴和美国的雅虎结为连理。当时对于谁娶了谁这个问题谁也没说清,但是马云似乎一下子成了中国互联网的民族英雄,“雅虎中国”很快变成了“中国雅虎”,即便在美国网站登录.cn结尾的雅虎邮箱也不会再出现英文界面。

  直到今年10月,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有了微妙的变化,雅虎主宰了集团的投票权。当人们刚刚发现当年是阿里巴巴入赘雅虎的时候,国际私募巨头集结阿里巴巴反收购雅虎的消息也不胫而走。马云没承认,也没否认,倒是有两条路分别摆在雅虎和阿里巴巴面前:控制或被控制。

  反客为主

  五年前,杨致远说:“我跟马云商量好了。在国外我是酋长,在国内他是大酋长。”

  那时马云更强势:“雅虎中国就像是一个重病的病人,需要推上手术台做大手术,而我才是主治医生,具有最高的决策权,其他人只能给建议,而不能提要求。雅虎中国与雅虎美国之间没有任何报告关系。所以即使是杨致远,合理的建议我会听,我认为不合理的他说一万句也没用。”

  国内的媒体高喊着:“阿里巴巴鲸吞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并得到雅虎10亿美元陪嫁。”

  这一“鲸吞”的大新闻和1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从气势上为淘宝打败eBay提供了有利的武器。差不多从那时候起,马云成了中国互联网的民族英雄,气场越发强大。

  地球的另一边却是另一种声音。交易发生后,《福布斯》的措辞是,雅虎并购一家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40%股份,价值10亿美元。

  记者从2005年雅虎官方发布的文本上找到了对这次交易的详细描述:雅虎以雅虎中国和10亿美元现金换取稀释后约40%阿里巴巴集团的经济权益,以及35%的投票权,成为阿里巴巴集团最大的战略投资者。新闻稿下面还详细介绍了收入囊中的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支付宝。同一年,雅虎的年报对这一交易的用词是雅虎的“兼并”。

  直到今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的最大投票权落在雅虎手上的时候,人们愕然发现一夜之间在阿里巴巴集团中雅虎“说了算”。

  并购当年的雅虎财报中暗藏玄机。在对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权投资这一条款下,对于投票权描述如下:依照股东协议,(雅虎)公司拥有阿里巴巴集团大约35%的投票权,剩余的投票权受制于一项与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层达成的投票权协议。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B2B业务在香港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2005年雅虎入股阿里巴巴集团时双方签订的部分股东协议内容。从股东协议中,可以窥见2010年10月是雅虎反客为主的转折点。此协议中4处转变涉及此日期。

  第一,也是现在争论最多的一点,2010年10月以后,若阿里巴巴管理股东的董事席位高于雅虎,雅虎可以获得与阿里巴巴管理股东相等数量的董事会席位。因此现在雅虎可以选择再增加一名董事。

  第二,此前雅虎、软银、阿里巴巴管理股东同意马云不会被辞退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职位。2010年10月后,此条款自动取消。

  第三,此前在马云未事先批准的情况下,如果某一股东将拥有阿里巴巴集团50%以上的投票权或经济利益,则股东协议停顿。2010年10月后,此条款自动取消。

  第四,雅虎持有39%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权,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股东只持有31.7%,但是协议对雅虎的投票权进行了限定。投票协议要求雅虎35%以上的股权相对应的投票权归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股东。这样一来,管理股东的投票权还略高于雅虎,同时雅虎不会因为股权的增加而增加投票权,相反股权越多阿里巴巴集团的投票权就越多。这一关键协议避免雅虎控制阿里巴巴集团。不过,此协议于2010年10月失效。

  如今对管理股东权益的硬性保护蜕掉了。据报道,今年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股东曾抛出110亿美元的价格回购雅虎手中的股权,市场对这部分的估价在40亿至100亿之间,该提议被雅虎拒绝。而后雅虎表示没兴趣卖掉在阿里巴巴集团中的股份。

  阿里巴巴这边因此大放“爷爷(指雅虎)总会死去”、“雅虎CEO还是先管好自己”的言论。种种强硬的态度恰恰表明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股东感受到了威胁,害怕了。

  雅虎这边却端着绅士的微笑。11月,雅虎现任CEO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还不忘表扬马云:“我对马云、阿里巴巴团队及其取得的成就怀有崇高的敬意。我们知道他们正在推动增长的企业拥有巨大的价值。这是一笔重要的投资,而我们则致力于建立良好、有效的商业关系。”同时还加上一句拦住围追堵截的记者:“除此之外,我今天和以后都不会就我们对他们的投资发表评论。”截至记者发稿时,雅虎未对记者发送的采访提纲做出回应。

  “剩女”雅虎

  从双方现在的表现看,很容易判断在这场婚姻中谁占到了便宜。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五年前雅虎中国是“剩女”。马云接手的时候,雅虎在中国处于尴尬地位:在门户中,不及搜狐、新浪、网易;在搜索中不及百度和谷歌,在即时通讯上比不上QQ和MSN;在拍卖市场难与eBay易趣媲美。这位进入中国市场7年的大龄女青年还刚刚经历完不愉快的婚姻。

  1999年正式进入中国的雅虎,错过了中国互联网大举兴起的1998年,三大门户——搜狐、网易、新浪已经分割了市场。在欧美战场捷报频传的雅虎未能在中国大陆复制成功。而杨致远迟迟不肯放下架子认真做本土化,雅虎中国一度被边缘化,甚至连二流网站都数不上。

  而后杨致远考虑在大陆复制台湾模式,雅虎在台湾依靠收购深谙台湾经营之道的本土网站奇摩,共同强化市场地位。很快,2003年雅虎中国收购了周鸿执掌的3721。这次收购有一项特别条款:雅虎先支付总收购金额的一半,余下的部分根据接下来两年内周鸿带领雅虎中国取得的利润情况给付。这是对交易的合理保护,但谁也没想到就是此条款为马云接收烂摊子埋下伏笔,这是后话。

  第一年周鸿信誓旦旦:“雅虎中国要做世界最好的搜索!我们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Google。”这一年1000万美元的利润计划如数完成。在人们猜测雅虎中国起步“复苏”的时候,其实潜伏着危机。

  第二年周鸿的话锋变了:“我接手的是一盘散沙,啃的都是硬骨头。”第二年的利润计划无望,周鸿去意已决,他的解释是:“我带了一支能干的团队,被困住了,要弹药没弹药,要人力没人力。”雅虎与3721的收购协议提前结束,雅虎只支付了四分之三的交易额,3721归属雅虎中国。无论谁是谁非,闹剧似的婚姻过后,雅虎中国一片狼藉。

  这一次杨致远决定放手一搏,让雅虎中国敞开心扉,走彻底本土化的经营——全盘交给阿里巴巴,让马云掌管。这也就有了两家公司在七夕月下的联姻。

  掀开盖头的雅虎中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据《雅虎酋长》一书提及,马云接手雅虎中国后发现它身上有太多 “病变器官”,为了完成雅虎总部提出的利润计划,早先的雅虎中国有些不择手段,例如每月收入中有超过1000万来自以色情擦边球为主的网络小广告和无线业务。

  砍掉“病变”业务以后,马云给雅虎中国做了三次整容手术,从凌乱的门户,到首页像谷歌那样只有一条搜索栏,再到恢复门户形象,马云终究没改变雅虎的尴尬境地。

  基金经理

  雅虎一方看起来在这次联姻中捡到了大便宜,但是它的投资人并没有那么乐观。

  雅虎在雅虎日本和阿里巴巴集团中的资产超过总资产的一半,在雅虎的财务报表中,这两部分资产赫然列在“股权投资”的条目下。“雅虎最值钱的部分是对阿里巴巴和雅虎日本的投资。这些实际上只是对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投资。”杰克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很多雅虎的投资者说,‘对,这些确实是杰出的投资,但是我们花钱雇卡罗尔·巴茨不是让她当对冲基金经理的,我们是雇她来运行美国雅虎的。’”

  埃里克·杰克逊是对冲基金Ironfire Capital创始人。作为雅虎的小股东,他曾经发动运动,集结百名合计持有价值200万美元雅虎股份的小股东,发起股东大会,成功弹劾雅虎第二任CEO特里·萨缪尔。他跟雅虎的股东和管理层,甚至是雅虎的普通员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觉得卡罗尔·巴茨和雅虎肩上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迫使他们逐渐减持阿里巴巴股份。我感到雅虎的股东对雅虎的现状非常沮丧,因为它远远不像原来那么有价值了。现在雅虎的股价太低了,通过减持一部分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会拉升雅虎的股价。”杰克逊说。

  实际上雅虎已经这么做了。从雅虎2009年三季度财报上看,近1亿美元的资产来自雅虎在二级市场卖掉的1%阿里巴巴股票,这部分收益占当季度每股收益的三成。

  “我不知道马云是不是怕雅虎,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会害怕。”杰克逊说,“雅虎管理自己的公司都那么烂,我觉得CEO卡罗尔·巴茨做得非常失败。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正在长大,在中国市场越来越成功。如果我是马云,我不会让卡罗尔·巴茨进入我的董事会,不会让她在我公司的日常运营中指手画脚。”

  即便从雅虎的角度考虑,杰克逊也相信巴茨不会派董事进入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会。“雅虎没兴趣改变,阿里巴巴在过去一直极为出色。雅虎足够聪明地知道保持自己在阿里巴巴集团中这39%份额利益的最好方法是让阿里巴巴自己去管理,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

  并购传言

  雅虎市场表现萎靡不振,“秃鹫”盘旋在雅虎总部上空。

  流言始于10月《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消息。该消息援引一位不愿具名的美国在线(AOL)知情人士的话,称美国在线正在与私募机构接洽,考虑杠杆收购雅虎公司。消息像炸弹一样在中国爆破,人们在猜测阿里巴巴集团的命运,会不会随着雅虎被收购而落入国际私募之手?

  简单的计算表明,这种猜测没有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前,先温习一下雅虎一路走来遇到的几次收购危机。

  这不是美国在线第一次盯上雅虎。早在杨致远和伙伴大卫·费罗(David Filo)在车库中创业之初,当时的媒体行业霸主美国在线就看中了雅虎的作用。美国在线是美国最大的联机服务公司,他们需要依靠网络涉足互联网。在金钱和股票面前,杨致远和费罗没有妥协。后来微软、NCI、网景接踵而来。但是他们都拒绝了这些橄榄枝,理由是“雅虎是我们自己的事业”。

  时至今日雅虎和美国在线的地位彻底对调。在美国在线面前,雅虎变成了庞然大物,市值是前者的10倍。

  “我觉得流言可能是从美国在线的CEO办公室里传出来的。如果我是他们的CEO,我也愿意说我能买下一个比我大很多的公司。但是从雅虎一方来讲,肯定不会把自己交给这样的公司。”杰克逊听到收购传闻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他判断的依据还有2008年那次失败的微软收购邀约。当时杰克逊在雅虎的所有股东中第一个公开表态支持接受此收购动议。

  “我这么做是基于我之前跟杨致远和费罗的一次对话。我发现他们不愿意把雅虎卖给微软,是因为雅虎是他们的‘孩子’,他们希望雅虎独立。”杰克逊说。

  同时他发现雅虎的董事会很软弱。“他们(董事会成员)很尊重他(杨致远)。我担心董事会会反对这个动议,结果也确实如我所判断的那样。”杰克逊说,“我希望我当时能更大地影响杨致远接受这项动议。”杰克逊在杨致远拒绝收购邀约前,第二次发起了针对董事会的斗争,但是这次没有成功。

  微软收购失败后,杰克逊把手上持有的雅虎股份全部卖掉。很多投资者采取了相同的做法,雅虎股价不断下降。当年年底,杨致远迫于压力走下CEO的舞台。

  创始人杨致远和费罗的倔强,使得雅虎跟微软上演了一场互联网企业版的“傲慢与偏见”。二者的结合至少在当时是有故事可讲的,就像媒体分析的:“雅虎要独立发展,变强大的希望很渺茫,它已没有太多选择;而谷歌实在过于强大,世界也需要雅虎和微软在一起形成对谷歌的对抗,以利于竞争。”相比之下美国在线和雅虎的故事没有那么动听。

  近来阿里巴巴开始跟微软合作,有媒体猜测微软会不会在阿里巴巴的帮助下,继续两年前未完成的并购事业。杰克逊认为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当微软决定跟雅虎合作的时候,是希望微软驱动加雅虎搜索形成合力。我想他们不会跟阿里巴巴合作来买雅虎;从阿里巴巴一方看,他们跟微软合作,同时也跟搜狐合作,我觉得这种合作只限于搜索领域,专注中国市场,而不是做收购雅虎这么复杂的并购。”

  11月中旬又传出私募密会马云,联手收购雅虎的传言。记者就此事致电回到美国的杰克逊。他一点也不惊讶:“每天都会有传言的。我的看法还是那样,阿里巴巴不需要做这样的并购。”

  各个版本的“鲸吞雅虎”传言中,无一例外地闪烁着阿里巴巴的影子。雅虎在阿里巴巴中的权益资产如此巨大,即便几家最具资金实力的私募联手也无法吞下雅虎,因此被并购前抛售其在阿里巴巴的股权几乎是必要的。而马云不出意外会是阿里巴巴股权最积极的买家。

  如果美国在线联合私募进行杠杆收购,用雅虎现在的市值,扣除阿里巴巴和美国在线的市值,根据标准普尔指数最近公布的买入价占股权的平均百分比计算,保守估计私募机构实际收购价高达38亿美元。基金协议往往规定,不能把多于10%的基金资本,用于投资单笔交易。因此至少要4家活动资金超过100亿美元私募合作才能达到这样的财力。加上这些限定以后,有实力并且熟悉互联网领域的私募只剩下KKR和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

  如是分析,控制和被控制似乎都是不成立的选择,至少目前雅虎的思路是什么都不做,截至记者发稿时,雅虎尚未行使在阿里巴巴集团中增加董事的权利。

  

  股东的意志

  文 本刊记者 植美娜

  对冲基金Ironfire Capital创始人埃里克·杰克逊(Eric Jackson)无疑会被写入雅虎的历史。这位传奇人物2007年带领一批雅虎小股东成功弹劾杨致远钦点的雅虎董事会主席兼CEO特里·萨缪尔(Terry Semel)。

  一年后由于不满杨致远在微软收购中的举棋不定,杰克逊为首的雅虎小股东宣布与董事会分道扬镳,作为一个整体出售持有的股票。杰克逊曾表示:“在上一次股东大会上,我是用脚来投的票。现任的雅虎董事会手上沾满了股东的鲜血。”雅虎股价随后大跌,杨致远被迫走下神坛。

  11月上旬,杰克逊接受了《投资家》专访,记者有幸聆听他追忆当年将小股东权益放大的勇气,并就创始人、股东、董事会三者利益权衡的经典命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Q:作为财务投资者,你怎么看待自己和公司创始人的关系?

  A:在美国,我们最终看业绩。有些公司运营了很多年,投资人愿意以其创始人喜欢的方式运营公司;还有像雅虎这样的公司,创始人还留在雅虎,只是不直接干预公司运营;还有一些公司在创始人带领下运营得不好,股东开始抱怨、施压,希望有所改变。美国的投资者觉得这样做是合适的。作为股东,我们觉得没必要对创始人保持尊敬,就算是他们开创了这个公司,但是最终股价开始下降,我们是不会接受的。

  对这种做法的一种批评声音是,有的时候这样做太短视了,如果谷歌某个季度的表现不好,下一个季度又不好,你可能会听到股东开始抱怨了。问题是我们是应该给这些创始人更多的时间来做出改变,还是现在做出行动?很多人会说,嗯,他们是创始人,他们这么多年带领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必须耐下心来,也许技术在更新,世界在改变,新的竞争再出现。然后股东就开始讨论,是不是应该再给他们几个季度,让他们做出改变呢?最终,如果一两年后公司还没有起色,股东就不会接受了。

  Q:当年你发起了把特里·萨缪尔踢出董事会的战争,作为小股东,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A:当时在雅虎上演着《皇帝的新装》。在商业中,有时会出现有这样的情况,业界的CEO和媒体都对他很尊敬,但是当你看公司真正的表现时,你会觉得有点不对劲,发现他做得并不好。但是人们仍然觉得CEO做得很好。我觉得雅虎在2006年就是这样的情况。我开始把这个想法告诉其他的股东。我知道他们很多人有所不满,但是通常情况下股东不愿意发起一个像我发起的这种运动,他们不觉得这是他们的首要责任,他们觉得他们首要的任务是投资,雅虎可能只是他们投资组合中100个投资之一。他们没有时间和能力,也没兴趣去发起一个运动。

  我相信我发起了这个运动,很多人就会参与进来。发起一个运动很难,但是支持它容易。我不确定这个运动会成功,但是我相信股东中有足够的愤怒和足够的渴望去改变,大家会支持我。联合起来,我们可以对公司施加压力。

  Q:你也曾经挑战时任CEO的杨致远的决策,他毕竟是雅虎的创始人和灵魂,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A:我曾希望他能够胜任,但是实际上他不能。我希望我当时能更大程度地影响杨致远接受微软收购的动议。

  公司对每一位创始人来说都是非常个人的,像他们的孩子,我想,对每一位创始CEO来说,卖公司都是艰难的决定。所以我认为董事会真的需要代表股东利益,有一个客观的视角,CEO不是最好的判断卖公司时机的人。

  在美国和中国,很多时候董事会是由CEO的朋友组成的,他们做决定的时候并不客观。如果你问雅虎董事会的成员会不会接收这个动议,他们会问杨致远是怎么想的,他会怎么做。比如杨致远会说:嗯,我想雅虎还是维持独立和强大吧,或者说如果40美元一股我就卖。而本应该出现的情况是,董事会应当从创始人中分开,做对股东最有利的决定。

  类比个案 国美 三个人的战争

  文 本刊记者 植美娜

  光棍节前夜,国美大股东的两位代理人和国美董事长陈晓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一个在香港,一个在鹏润大厦A座35层,一个在B座18层,当时他们没坐在一起。

  聚光灯下,国美的内乱暂告一段落;聚光灯外,国美的内斗还在继续。

  剥去国美内战的所有外衣—民族荣誉、创业情感、君臣观念—像所有战争一样,其内核还是商业利益。

  不过国美的战争之所以尤为好看,是因为它具备了很多独特又抢眼的元素:本案的故事发生在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上市企业中,战略投资者兼二股东的加入始于公司创业以来最大一次危机;创始人兼大股东有着抢眼的社会头衔—锒铛入狱的原中国首富;创始人一手扶植的管理层却集体倒戈,站在对立一方;创始人、战略投资者、董事会主席三人在各自领域是顶级高手。

  创始强人

  创始人一方始终以跋扈的面目示人,杀手锏是“杀敌一百,自损三千”。

  “9·28决战”后,寂静了整整一个月,10月底黄光裕方发言人贾鹏云通过媒体再次点燃战火。他指出若在合理的时间内,双方协商没有进一步进展,黄光裕方面将考虑正式分拆非上市门店,并再次提议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报道把分离之事说得有模有样,称目前黄光裕方面已做好独立经营非上市门店的准备工作,包括团队组建、ERP系统、资金预备等,而有关非上市业务上的详尽发展规划也已初步完成,相关部门的人员配置和谈判工作亦已基本完成。

  过了不到半个月,在人们猜测是否新一轮战争打响的时候,双方火速达成和解,大股东宣称无意分拆非上市部分。

  11月中旬记者致电国美在上海的北蔡店、金山旗舰店、天山旗舰店、西门旗舰店。上海国美上市门店数与非上市门店数基本相当,而这4家店的接线人员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店是否属于上市部分。只有一人知道国美非上市部分可能分离的事情,并且向记者保证说:“现在不分了,确定不分了,领导都谈好了。”

  记者走访了国美北京双井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国美不会分家,他说:“即便分家,对我们店长都没影响,别说我们在低层打工挣钱的员工了。”记者一提到黄光裕的名字,该店员马上不说话了,旁边一位年纪稍大的店员过来终止了访问。

  当日国美没有大型促销活动,客流比较可观,比对面大中还要好。

  记者在店内遇到了前来铺货的三洋北京供货商,攀谈中,她告诉记者:“国美内部起了一个乱子,跟外面一点关系没有,对我们供货商一点影响都没有,一个供货商都没有撤出国美。上市和没上市门店是不可能分离的。不可能,你放心吧。”

  张天兵是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兼副总裁、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多年前开始与黄光裕家族接触,对国美电器一直保持跟踪观察。张天兵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美与贝恩之间的核心利益矛盾在于对国美非上市部分的估值,以及黄光裕在整合后的上市公司中的股权和话语权。

  国美迟迟没有做的动作是将非上市门店打包进上市部分。“国美之所以有很多非上市部分在外面养着,就是希望养一段时间以后,用更高的价格放进上市公司里面去。以前,黄光裕控制国美的时候,每次放进去都是在市场行情比较好的时候,吹一个大泡泡,用很高的估值装进去。”张天兵分析说,“由于现在对董事会失去控制,所以这个事迟迟没有做。现在有了贝恩的加入,就要考虑上市公司用多少钱买非上市部分,贝恩会把估值卡得死死的。”

  对于大股东黄光裕,除了关心非上市部分的估值以外,他一定要夺回国美的控制权才放心。“通过对国美这个上市公司平台的控制,将来还能做很多事情。”张天兵说,“国美对黄光裕来说就是现金流的机器和资本市场的平台。”

  显然,撤走国美商标、剥离国美非上市门店,必将使国美元气大伤,这不是任何一个股东愿意看到的,无论是黄光裕,还是贝恩。特别是对贝恩来讲,它的性质是私募股权基金,身份是GP,是定期要向LP做汇报的。一旦分裂的结局出现,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自不必言。在这一点上,黄光裕耗得起,同时他笃定贝恩不行。

  消息面的变动对股价的影响也证明了这一点。黄光裕方发言人贾鹏云放出分割非上市部分的消息后第一天,国美电器股价下跌6.12%;两方宣布和解后的第一天,股价飙涨18.68%。

  故事大家

  战略投资者兼二股东贝恩是风暴的催化剂,它躲在幕后,把创始人和管理团队推到前台,让这两方产生化学反应。

  本刊记者在11月中旬举办的“2010全球PE北京论坛”上遇到了贝恩的竺稼,“憨态可掬”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他自我介绍时会低头看地,对话的时候则保持微笑,语速很慢。当时他身边围了一圈记者,不论是谁提出的问题,他的眼神会依次给到每一个人。他看过来的时候,让人不自觉地想点头以表示同意他的观点。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个气质温厚的人出现在谈判桌上,会存在面红耳赤或是不欢而散的场景。

  当然,贝恩和黄光裕方谈判的场景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目前看,他成功地让双方休战;让店员和供货商坚信,危机已经过去,国美不会分家;让国美电器股价涨至两年来的历史高位。

  国美这单生意对贝恩资本来说是不寻常的。这是贝恩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交易,即私人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股份。

  这种投资方式在我国尚属少数,虽然2006年以来PIPE投资案例逐步增加,但最新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公开披露PIPE投融资案例的上市公司也只有19家。

  跟黄光裕惊险过招以后,还会不会再做PIPE?竺稼对本刊记者表示:“PIPE本来不是我们投资的重点,在中国到现在为止,国美是唯一一个,对我们来讲本来就是比较特殊的投资方式。我觉得以后不会做得很多,但是碰到合适的情况还是会做。”

  那为了下一次PIPE,从国美项目中总结到了什么经验?“经验还很难说,但是我觉得投资到最后都是一个风险和回报的决策,自己预期会有多大的回报,中间有多大的风险,把这些综合起来考虑。”竺稼告诉本刊记者。

  “战略投资者精得很,不会做亏本的买卖。贝恩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黄光裕入狱)进入,交易的各种条款都保护了自己的盈利。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看赚多赚少的问题了。”张天兵分析说。

  贝恩需要一个好的故事讲给下一个投资者听。不过竺稼心里可能早就有了故事的蓝本。

  一位《华尔街日报》记者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了她与竺稼的对话,发生在去年宣布交易的当周。这段话多少反映了竺稼当时的心态和对这笔投资的期许。

  考虑到黄光裕身陷囹圄,该记者问竺稼:“国美哪点吸引你承担这样的风险?”回答中,竺稼承认这个风险,并且指出这只是投资这家公司的风险之一。同时对比这些风险来讲,他坚信自己淘到了宝贝。甚至说其中有一点“机会主义”的成分。“能够投资中国某一市场的领军者并且得到可观的控制权,这种机会凤毛麟角。”竺稼说,“虽然现在国美拥有近1300家门店,它还没有完全渗透进二线城市,更何况还有三、四线城市。所以还有新店扩张的机会。”

  通过门店扩张来给资本市场讲故事,至少从这点上讲,黄光裕和贝恩是有共识的。

  牺牲者

  “他是最后的悲剧了。”张天兵说。

  “他”是陈晓。他的事业巅峰出现在一年前国美最困难的时候。供货商追债,银行贷款叫停,维系国美命脉的资金链一度告急。他成功引入贝恩资本,国美活下来了。有心人记住了陈晓这个名字。

  一年后,他一夜之间背上 “乱臣贼子”的骂名,说他联合外资在背后捅了公司创始人一刀。这一次,有些人咬牙切齿地提起这个名字。

  这中间的变故,单纯从企业管理角度讲,是他做了一些对上市公司有利的事情。更容易理解的解释是,多往前迈一步,让真理变成了谬误。

  他关闭了一些门店,降低成本,提高单店效率。这让黄光裕不舒服。“因为店越多,供应商放在国美电器的钱就越多,黄光裕能做的事情就越多。”张天兵说。

  最终触发战争的是增发方案,和“去黄光裕化”的直接挑衅。

  张天兵认为,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讲,稀释这位资本玩家的控制权,是件好事。这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陈晓已经潜伏在那个地方很久了。”

  不过,这样一闹,陈晓和黄光裕自然水火不容。而陈晓的去留是贝恩和黄光裕至今还在争论的问题。

  “从贝恩最大的利益考虑,是调停双方。因为从经营角度讲,陈晓还是不错的。贝恩已经是股东了,只要黄光裕不撕破脸,陈晓就好好在那个位置上坐着就行。”张天兵分析说。

  虽然陈晓有二股东当靠山,不过这位机构投资者,从头到尾也没要打持久战。

  “黄光裕对上市公司平台的控制是长期的事情,他现在又不需要套现。他可以现在把股价折腾到1块钱以下,回头慢慢再收拾。”张天兵说,“最有可能逃跑的是贝恩。自己收益够了,时间到了,就可以退出了。那个时候就把陈晓搁那儿了。”

  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9·28股东大会似乎隐约已能看出黄光裕和贝恩之间的某种默契。

  在实际投票中,黄光裕一方确定握有的投票权占42.70%。主流的分析是,黄光裕一定会全力为撤掉陈晓投赞成票。从结果来看,对这一动议的赞成票有48.11%,这一数字应该是黄光裕实际握有的全部票数的上限。

  竺稼以94.26%赞成票进入董事会,其中必然包含黄光裕方的支持力量。从黄光裕方最关键的动议—撤销增发议案上看,至多手持48.11%票数的黄光裕,得到了54.6%的赞成票,有分析称,其中关键的6.49%的票很可能来自贝恩,作为确保竺稼进入董事会的交换条件。

  其他的证据还有后来贝恩与黄光裕方的密集谈判,再后来是黄家放话拆分门店,然后是短短10天后的突然和解,两名黄光裕方提名的代理人安插入国美董事局,这些都在证明贝恩的存在和影响。

  类比个案 智联招聘 洗牌的游戏

  文 本刊记者 姚博海

  11月2日,位于北京CBD的复星国际中心内的智联招聘总部恢复了之前的平静,这一天,公司大股东澳大利亚Seek公司任命郭盛出任新的CEO,这也代表着Daniel Phillips完成其代理CEO的历史使命,从7月26日开始的公司动荡也将告一段落。

  “我们正常上班、下班,我们得生存,公司也得发展,高层的变动对公司肯定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像媒体描述的那样严重。”已经在公司履职4年的王薇(化名)说。对于很多和王薇一样的智联招聘员工来说,除了在那个动荡的一周里接到过不同版本的公司邮件外,这里并没有媒体所描述的那样充满不安和恐慌,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对新任CEO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新政策,但从长远来说,我觉得既然能挺过这关,下一步公司应该会更好。”

  作为公司历史上的第6位CEO,郭盛的履历上不乏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CEO以及麦肯锡中国分公司、美国西北大学MBA学位这样显著的字眼。对于他的到来,智联招聘表现出了低调,公关部祝小姐谢绝了记者的采访:“CEO刚来,我们肯定都要有一个过渡磨合期,之后会和媒体保持沟通。”

  摆在郭盛面前的,是一支已经被内耗到心力交瘁的团队,如何重拾团队信心以及保证公司的统一管理,郭盛要做的还有很多。至少,曾经被前CEO赵鹏形象比喻为“雇主与雇员关系”的嘴里叼着鱼的大熊根雕,依然屹立在老地方。

  5位CEO的更迭

  与充斥在互联网和地铁站中的宣传广告相比,智联招聘内部显得非常低调。在公司做了7年的张亮(化名)这样描述公司的工作环境:“公司很喜欢招一些海归过来,从中注入一种外资企业所具有的开放式文化,但是在中层以下的氛围更像是一家国企,人员流动性很小,感觉很稳定。”

  “每天下班我会去健身房,工作一段时间后公司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我觉得这里没什么不好。”至于资本市场,即使是现在已经做到中层的张亮也并不十分了解,“我们公司不像其它公司,对于资本市场我真的不了解,所以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它对于我们来说很遥远,可能唯一的变化就是高层的变动。”

  但对于投资者们来说,这样的变动却并不简单。一位曾经投资过智联招聘的VC坦言,公司的创始团队现在早都不在了,每一轮融资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团队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企业的发展战略一直在频繁地变更,“这可能就是目前混乱的原因之一。”

  回顾智联招聘的历史,其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猎头公司,公司创始人是几个英国的猎头顾问。目前通过互联网唯一能搜索到的资料是它的创始人是一个叫Mark Baldwin的英国人。1997年,现在的智联招聘正式成立,当时公司的业务除了人们熟悉的互联网招聘广告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保留下来的传统猎头业务。

  伴随着本世纪初的互联网高潮的兴起,智联招聘在2002年拿到了来自兰馨亚洲的首轮融资,也就是在此时其创始人团队就已经全部退出,刘浩成为了投资方委派的第一任CEO。

  这笔融资直到后来Seek第二次注资而退出。

  第二轮融资是2004年,智联获得欧洲某公司200多万美元的投资;第三轮融资是在2005年7月,联想投资和智基创投注资770万美元,它们在2008年7月智联招聘启动第五轮融资时将股份卖给了Seek,成功退出;第四轮融资是在2006年,智联首次接受了澳大利亚最大网络招聘公司Seek2000万美元的投资;

  第五轮融资是在2008年7月,Seek和澳大利亚投资银行麦格理追加了1.1亿美元的投资,而此笔投资的代价是智联招聘股份进一步被稀释。公开资料显示,到2008年12月31日Seek在智联招聘的股份已经接近56.2%,意味着Seek已经在智联招聘拥有主导权,完成投资后至今,Seek、麦格理及智联招聘其他股东的股权结构是4:3:3,在董事会的构成中,分别是刘浩、Seek及麦格理银行各一席。

  在投资方不断变动的情况下,代表每一方利益的职业经理人也先后入主公司,王三强、张颖、刘浩、赵鹏和Daniel Phillips先后成为CEO,对于公司来说,频繁的变动也代表着投资方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安排管理层从而制定不同的战略。

  “创业公司同时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一般是为了相互制约,有时是管理层为了争取其中一方的支持以压住另外一方。”在原和讯网CEO谢文看来,Daniel Phillips的代任CEO代表了麦格理与Seek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相比于第一次注资,与麦格理共同的第二轮融资非但没有稀释Seek的股份,反而使其由原来的40%左右增加到58.6%。

  “实际上现在的公司完全是由投资方主导的。”在接替刘浩之后,赵鹏仅持有智联招聘的期权,自己没有股份,也没有董事会席位,一旦在管理上与投资方发生矛盾,他的离去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这就是公司自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但结果只有一个,所有者说的算。”谢文说。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失去耐心而上演戏剧性逼宫也并不罕见。除了2009年刘浩宣布离职外,中华英才网原CEO张建国也在2009年初宣布离职;年末,前程无忧原CFO吕自强宣布离职。从中可以看出,其实早在其管理团队的大规模调整前,这种高层之间的“地雷”就早已深埋。

  资本的弃儿?

  “不要关心智联了,他们已死。”在Job36 CEO王亮看来,智联招聘所出现的问题早在之前就埋下了苦果。“一家没有赢利的企业,而且是看不到赢利的企业,被资本抛弃也很正常,2008年我研究智联招聘的内部系统,发现它是非常不完善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大打广告,用户体验其实非常差,网站的功能非常不方便。全中国人都知道智联招聘,但全中国人也都知道它的效果没有51job好。”

  2008年,Seek开始了第一轮融资,随后的时间里,智联招聘开始了疯狂的广告投入。据艾瑞分析报告,在火药味四处弥漫的2008年,智联招聘、中华英才、前程无忧在互联网上的品牌广告投放金额分别为1.1亿元、5000万元、2000万元。疯狂的广告投入一发不可收拾,而高高在上的投入成本也成为三巨头难以盈利的主要因素,智联招聘长达12年亏损还依然苦苦经营,可以说是资本在支撑。

  “它们给人感觉是因为市场宣传力度和推广一直走在前面,应该是盈利前景看好资本才会注入,但事实上他们一直在亏损,这是一场资本运作。” 王亮介绍,过去5年,网络招聘被认为是最烧钱的行业,巨额广告虽然带来海量的用户和点击量,但是企业往往要从1000份简历中才能找到一两份符合要求的,求职者也要每天投递上百份简历才能获得面试机会。“用户体验差,招聘效果无法保证。再加上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面对高度重叠的客户群体和同质的产品服务,价格战不可避免,销售利润也就大打折扣了,盈利更是遥遥无期。”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招聘网站在品牌广告上的投入共为4000万人民币,这其中智联招聘的投入排在第一位,除当红女星徐静蕾外,智联又另签约人气女星姚晨作代言。评论人士称,欲罢不能的烧钱行为也让智联的盈利大打折扣。从智联建立之初,就可看出其一直是在“烧钱营销”的策略下,进行大规模媒体广告投放。然而,无奈的是在智联业务模式单一、盈利结构简单化以及“低价竞争”的大模式下,“烧钱营销”的策略并没有给其连年亏损的情况带来好转。

  王亮以自己创办的Job36为例,2002年他以5000元启动资金创办网站,没有依靠风投的资金注入和大肆的广告宣传,反而依靠细分化的专业服务以及固定的客户培养提前实现了盈利。“国内网络招聘行业都是刚刚开始,接受这类网站的人群只是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盈利模式主要就是靠企业雇主的招聘广告投放,但是由于大家都做网络平台,目标客户也一样,这就导致广告价格越来越低,但是投入成本越来越大,因为谁都想依靠大肆的广告推广来抢占市场先机。”

  根据智联招聘最大股东澳大利亚Seek发布的2009财年半年报数据计算,智联招聘2008年亏损额约为1.7亿元。中华英才网2008年全年亏损额亦达1.75亿元。继续走“广告”路线对于目前的招聘行业来说已经不太现实,关键还是要做好产品服务。此前,只重视广告投入而忽视网站内容建设成为业内诟病智联招聘的原因,而这也是目前整个招聘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艾瑞的相关分析报告中也指出,大部分外资通过收购进入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后,由于缺乏对用户的深度了解,只按国外盈利模式开发产品、服务并进行推广,这样反而导致运营总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这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则无疑是致命的弱点。

  “网络招聘这个行业,利润率很低,很多网站都在那里撑着。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三大招聘门户网站的背后均是产业资本,而不是VC和PE。因为这是一个无底洞。”王亮告诉记者,只有51job和自己的job36目前实现了盈利,其它网站依然是在继续烧钱。“其它三家的效果比51Job差10倍,投入却比51job大10倍,差得太远了,不用再关心那三家了,它们在这个行业没机会了。”

  此前曾投资过智联招聘的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家庆在接受其它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联想投资之前所占股份已经完全退出,现在在网络招聘行业内,基本上已很难看到VC的身影了。”

  除了联想,兰馨亚洲投资智联招聘、今日资本投资中华英才网,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他们赚到一桶金后纷纷撤资。“近些年,没有VC、PE投资人才招聘网站的案例,即便有,也是很多家资本共同投一家,经纬资本投资科锐国际也是看中了对方的产业链。所以人才招聘市场,最重要的还是产业链。”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类比个案 朗科 邓国顺离职幕后

  文 本刊记者 王蕾

  上市后业绩下滑在创业板公司中不足为奇,而真正把朗科科技推上风口浪尖的,是创始人“U盘之父”邓国顺的离职。

  2010年9月13日,时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邓国顺突然向董事会递交辞呈,称因个人原因,辞职后只保留董事一职,就在同一天,公司二股东成晓华接替其位。

  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在创业板上市不足一年的朗科科技仓促“换帅”,这在创业板公司中尚属首次,也让朗科在本来业绩下滑的困境中受到投资者更多的质疑。事发至此,邓国顺除了“因个人原因”之外,没有再发出别的声音,但如此的沉默,或者也正是表明了他的困惑;而现在让他难以接受的事情,恐怕却是与他一起同甘共苦走过11载的合作伙伴成晓华上任之后的“大手笔”运作。

  萧墙之内起争执

  2010年10月9日,成晓华在执掌“帅印”后主持首次董事会会议,审议有关调整公司基本组织构架、调整部分高管分工及调整部分关键岗位薪酬3项议案。而后两项议案分别有2票弃权和2票反对,持有异议的人正是刚刚卸任的邓国顺及朗科副总经理向锋。

  对于调整高管分工的议案,邓国顺弃权是因为他认为副总经理钟敬恒分管的部门太多,基本涉及经营的全过程,而其个人能力等多方面并不能胜任相关工作。而对于调整薪酬,邓国顺认为调整后薪酬涨幅过大,而在公司业绩不太理想的局面下,推出薪酬改革实在不合时宜。向锋给出的理由也是如此。

  尽管邓国顺反对,公司高管薪酬大幅提高却没有受阻。10月11日,朗科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了调整高管分工、薪酬等议案。根据此次年薪调整方案,总经理的基本年薪范围拟定为60万-150万元,副总经理(营销与研发管理类)年薪范围拟定为50万-100万元。而成晓华此前的年薪仅为5.6万元,经此调整,涨幅不小。

  成晓华的让步,只表现在将公司的主要业务运营从钟敬恒手中分管出来,自己掌舵。据一位已从朗科科技辞职的中层人士透露,邓国顺近两年的主要精力放在操作公司上市上,已经基本不管公司内部的经营运作。朗科科技上市之后,公司经营管理主要由副总经理钟敬恒负责。

  记者致电朗科科技得到的答案也是如此,公司一位在职员工说:“从2008年开始,我们以前所做的专利方面的事情都开始怠慢了。”

  2007年、2008年、2009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3885.48万元,3958.54万元、3968.61万元,稳定地保持在3900万元左右。而支持这丰厚利润背后的商业模式,是朗科经过十一年的探索与尝试,通过闪存盘核心技术,发展出“研发-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收取专利费”的模式。暴利的专利费是朗科科技主要的利润来源,这也是公司登陆创业板的资本。

  但通过这样的盈利模式也可想而知,若专利方面有所怠慢,U盘闪存行业同行之间迅猛的研发技术的发展会给公司带来怎样的威胁。果不其然,上市后朗科科技净利润连续下滑,上市第一个季度业绩就出现大跳水,净利润只有255万元,同比下滑约30%。截至2010年9月30日,公司净利润为1564.00万元,净利润增长率为-47.70%。

  业绩下滑敲警钟

  按照朗科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的说明,公司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截至2009年9月30日,本公司已获授权专利共计116项,其中发明专利79项,另有220项发明专利尚在申请过程中,”“随着公司专利数量的进一步增长及公司规模的逐步扩大,预计未来公司专利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可是,时隔不到一年,朗科科技就成为创业板上业绩下滑最厉害的公司之一。朗科科技在2010年中报中表示,业绩下滑是由“专利授权许可收入下降、产品毛利下降以及费用增加”造成的;且“公司2010年1月起至今无新增专利授权许可方。新的专利收入的时间点及金额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人们不禁开始深思,是什么让一家原本业绩光鲜的高成长性公司只因上市而大伤元气。邓国顺的突然离职背后仅仅是因为大股东之间的不合吗?

  对此,招银国际高级副总裁郑磊认为:“朗科已经沦为一个专靠打专利官司过日子的公司了。邓国顺的离职,也是该走人了,没有新的东西出来,没有任何创业的特点了,如果到这个时候还恋战那就太不识时务了。”

  而华银精治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洋说:“邓国顺辞职是一种企业家的困惑,有人可以运作1亿的资本,但却无法驾驭10亿的资本。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运作就成了核心,而有些创始人在这个阶段也发现自己越来越迷茫。企业未来怎么发展,有时候请一个专业的职业经理人都比自己做得好。”

  毫无疑问,朗科科技目前只靠专利收入和U盘产品维持近乎单一的盈利模式,而市场上U盘品牌数不胜数,闪存技术的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几乎达到了完全竞争的状态。在如此的市场上,就算钟敬恒是神,也无力回天了。

  当然,对朗科科技来说,创始人邓国顺的辞职也并非突如其来。“其实这两年朗科科技的内部人事变动非常频繁,其主要原因就是邓总忙于上市的事情,基本不管公司内部的事情。”一位熟悉朗科科技的业内人士表示,邓国顺的做法让其他几个股东深为不满,“公司管理层内讧严重,几大股东早就有想法重组公司管理层。”

  “弹劾”阳谋还是阴谋?

  对于朗科业绩的下滑,邓国顺选择离职而且不愿意对媒体再讲些什么,或者确实背负着困惑和自责。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何在成晓华第一次主持的董事会上,虽然极度不赞成董事会的决议,却只投了弃权票的原因。

  对刚过不惑之年的邓国顺来说,努力地研发专利、经营公司,努力使其上市,但最终却被选择出局核心运营团队。这样的命运对他来讲看似不公平,却又像是一种宿命。

  “邓总现在依然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公司的董事。虽然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但依然在董事会上有一票的权利。”朗科科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对记者说,“邓总和成总都是搞技术出身,以前邓总负责软件,成总负责硬件。成总在2007年曾离开了公司,公司的运营主要由邓总全权负责。针对公司业绩下滑的局面,自从成总本次回来之后,已经着力在改变这种情况。之前钟敬恒全面负责公司的运营,但成总回来之后,已经将人力资源与知识产权部分接管过来全权负责了。”

  而问及邓国顺离职的具体原因,朗科科技的这位高层一直保持“因个人原因”的说法,而对于成晓华的重新掌舵,其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成总在资本市场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人脉关系,这难道不好吗?”

  然而,只凭借成晓华目前16.5%的股权,是难以与持有公司股权23.13%的邓国顺有同样的话语权的,更不要说是重掌朗科了。

  朗科的控制权问题还不止这么简单。在公司股权方面,另有一个人对公司和董事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人叫王全祥。根据股东披露的情况显示,王全祥持有286.50万股朗科科技,占总股本比为4.29%,为朗科科技第四大股东,并且于2001年就开始以177.6万元入驻朗科科技,当年持股20%;排名第三的珲春田木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为王全祥全资设立,亦持有公司483.0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比7.23%;持有公司246.90万股,占总股本比为3.70%的第五大股东王斐是王全祥的侄子。因此,王全祥在公司中实际操纵的股份占到公司总股本的15.22%。

  根据媒体的报道,成晓华社会关系十分广泛,而且善于进行资本运作,与王全祥走得很近。而成晓华与王全祥所控制的股权加起来,已经达到31.72%,远大于邓国顺所持有的23.13%。

  邓国顺将U盘专利发扬光大,又将朗科带入了上市后的困境。未来要怎么发展,这个难题留给了年长他四岁的成晓华。

  2010年9月15日,成晓华在致朗科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接下来将有效地利用好公司的募集资金,除了按照招股书的计划安排之外,还要让它产生更大的价值,包括收购、兼并、投资等。而公司一位中层对记者说:“按照规定,公司的募集资金只能用于两个用途,一是用于公司一直以来的主业,二是投资与公司主业相关的业务。所以成晓华正在考虑这方面的运作,来打破目前朗科科技所遇到的瓶颈与困境,但业绩的回升总是需要时间的。”

  冬天到了,现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中国科技开发院孵化大楼6楼的朗科科技也在经历蜕变,不远处新建的朗科大厦已经封顶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这个占地近3万平米、耗资近7亿的建筑据说明年3月将会正式投入运营。

  成晓华到底能否妙手回春,现在尚无法判断。

  

  成功个案 搜房 最好的结果

  文 本刊记者 黄冰

  创始人与投资者的良性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人的智慧。这一点在搜房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可以说,搜房网的发展历史,也是创始人莫天全与各种资本合作的过程。在搜房的发展中,莫天全接触过VC、PE、产业投资、纯财务投资等,如果说国内不少企业到目前都对资本抱持疑虑和不解的话,那搜房网以及莫天全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对各路资本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搜房网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被投资人控股的情况,但是搜房网历任投资人的谢幕都圆满完美,没有像国内其他企业那样,出现创始人和投资人为控股权争得头破血流,或者至少可以说没有出现公开的对峙。这样的结果与莫天全本人的性格有关,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作为创始人在一开始就需要对企业未来的控制权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投资是一种赌博

  在搜房网的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是IDG风险投资,这笔著名的 “便笺纸”融资故事是莫天全的骄傲。

  当年,为了融资,莫天全找到了他的校友、后来成为莫天全和搜房网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李山。李山是莫天全当年在清华大学的校友,并且都有留学美国的经历,只是当时两人并不认识。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莫天全的身份还是美国道琼斯的亚洲及中国董事总经理,李山是美国高盛投资银行部的执行董事。两个三十多岁经历、思维模式相似的年轻人一见如故后惺惺相惜。

  到1998年,已经跳槽到美国亚洲开发投资公司担任执行副总裁的莫天全意识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井喷时代,而市场对房地产信息的需求会带来巨大的商机。于是,第二年,莫天全辞去工作,在定慧寺西大柳庄附近的居民楼里租下一套三居室,购买服务器、电脑设备,聘请管理人员,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这个域名为Chinaproperties,中文名叫做“中国物业网”的网站,就是搜房网的前身。莫天全到处融资的时候已经把公司改成了“soufun”,他对这个名字很满意,一方面说明了网站的特性,另一方面中西结合的元素里也含有某种祝愿。

  和IDG的合作,李山的牵线搭桥功不可没。通过李山的介绍,莫天全认识了在IDG的同学林栋良。后来,在和IDG投资人周全吃饭的时候,莫天全拿出一张便笺纸,在纸上勾画了一下搜房网大概的构架和未来发展路径,周全看了之后,当即同意给搜房网100万美元的投资。

  《投资家》没有找到IDG的周全去探究当年他投资搜房网的理由,不过,就像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有一次在微博中提到的那样:“其实做早期投资(风险投资)的,每天都在赌博,赌人、赌市场、赌时间和团队,赌自己的直觉。”所以想要在投资某个项目后去总结和历数投资的理由,可能是很难的。没有见到创始人之前,没有投资之前,所有的资本都会给自己划定一些界限,比如哪些能投,哪些不能投,但是一旦项目出现,也许并不是完全符合界限内的条件,很多投资人却立刻会有一种直觉。

  说更明白些,投资人对项目的直觉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创始人的印象。很多描写莫天全的文章喜欢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他:“他的身体里流着两种不同的血液:一种是学术研究的精深和沉稳,一种是商业经营的灵活和精明。”这句话不见得高明,但是同时具有踏实稳健的态度,又兼备冒险精神,应该就是最适合创业的那群人的标准属性。

  一个好的创始人可以给投资人带来无限希望,IDG的这次“小赌”获得了极其丰厚的回报,在2010年8月17日搜房网上市后,IDG当年的100万美元增值到3亿左右,近百倍的投资回报成为IDG在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而一个好的投资合作,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去难以量化的帮助。IDG的投资是莫天全早期创业阶段最重要的支持,在其后搜房网遇到资金困难后,IDG又先后两次给了他无需任何担保手续和利息的过桥贷款。不仅如此,在搜房网的发展和融资中,IDG也给予了不少指导性的意见。到现在,经过上市后的股权变动,IDG仍然握有搜房网8.9%的股份,位列搜房网主要投资机构的坐席。

  坚持和优秀资本在一起

  和IDG的合作,对搜房来说,应当说是一次带有幸运色彩的合作。作为风险投资,IDG不会对搜房网的控股权造成危险,又能在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不过,这次合作,莫天全算是被动的合作。就在这以后,莫天全对于资本的合作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挑剔,有时候甚至“感情用事”。

  事实上,其后莫天全经过经典的空手套白狼获得高盛500万美元的投资后,再加上公司本身业务的发展,到2005年,搜房网账面的现金流已经相对充裕,莫天全也已经并不缺钱,但是就在这年7月,莫天全在董事会力排众议,坚决要引入新的投资人法国传媒巨头Trader Classified Media。

  这一次的决定和莫天全对Trader当时的董事长John的欣赏有关。时隔多年,莫天全对《投资家》这样表述他和John的默契:“我和John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思维方式也相似,但是我们在做事的风格上却是互补的,我更喜欢专注踏实地做一件事,而John想法多,行动力强,是一个很有速度的人。”

  莫天全和John的认识也是通过别人介绍,当时Trader公司的副总裁Chris Jorgense跟莫天全一起吃晚餐,两人没有聊多久,对方忽然说了一句与生意无关的话:“你跟我们老板一模一样,你们应该见一见。”

  后来John来到北京,莫天全一见之下就觉得非常投机,而行动派的John也对莫天全的搜房网十分感兴趣,立即在纸上为莫天全画出了未来的全球架构,并且提出要用5000万美元投资搜房网。

  莫天全和董事会其他成员商量的时候,大家觉得这笔投资非常不必要,最多算是锦上添花,因为这个时候的搜房网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公司的盈利情况越来越好,平白要给别人分利润何必呢?但是莫天全坚持了,他在最后关头,用抛硬币的方式强硬地坚持了这次合作。因为凭借敏锐的直觉,莫天全认为这次投资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资本注入。

  莫天全与资本的合作有看起来没有道理的隐形约定,他自己坦言喜欢和优秀的人打交道,这种固执的认识让他认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是可以进步的。莫天全后来在不同的场合对John都不吝夸奖,评价John是 “不管是政界、学术界、产业界,他是我见过所有优秀的人当中,最优秀的一个人”。所以他对 《投资家》说,他选择投资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看投资人的个人特性。这一点,反而和投资人选择项目不约而同。

  事实证明,和Trader的合作,莫天全坚持得有道理。Trader作为全球最大的分众广告传媒集团,而John本人又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所以这次合作对于搜房网的公司治理、长远发展和规划都带去了新鲜空气。

  可以说,莫天全的笃定虽然看似“感情用事”,却目的清晰。凯鹏华盈一位投资人曾经这样说,“对国内很多企业家来说,和资本合作之前并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其实不同的资本是有不一样的合作目的的,如果一开始能认清自己的需要,就可以避免很多未来的争端。”

  坦然面对被控股

  这次合作签订的是对赌协议,18个月内搜房网如果没有上市,Trader将获得搜房网的控股权。然而18个月没有到,Trader找到莫天全提出要转让股份,因为按照Trader全球战略的安排,要在当时退出所有已投资的项目,搜房网作为Trader最后一个退出的企业可以说是John最善意的安排。

  这次对赌的结果,是搜房网卖了一个好价钱。2006年,正是来自John的介绍,莫天全接触了Telstra澳大利亚电讯公司(以下简称澳洲电讯),并在同年9月份获得澳洲电讯2.54亿美元(人民币20亿元)注资搜房,此次投资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私募投资之一。

  但是这一次,莫天全在一开始就失去了对搜房网的控制权。澳洲电讯的投资换去了搜房网51%的股份,成为搜房第一大股东。这样的结果在不少人看来并不是一次成功的融资。莫天全回忆起来这样评述:“作为一种经历,被控股并没有什么坏处。”

  澳洲电讯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通讯企业,旗下子公司森赛斯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电话黄页和白页,还有相应的搜索技术,莫天全仍然遵循着“和一流企业、一流企业家合作绝对会有收获”的心态坚持了这次失去控股权的合作。

  而匪夷所思的是,在失去控股权的同时,大股东澳洲电讯仍然将公司管理权交给莫天全,并且在经营上绝少插手。莫天全对《投资家》记者开玩笑说,其实我恨不得找人代替我,是他们不放过我,因为我卖命为他们赚钱。

  事实上,莫天全的确是一个财神爷,和他合作的投资人都是盆满钵满地离开了,当时IDG获得百倍的收益,而Trader2250万美元的投资也翻了四倍。2010年9月搜房网在纽交所上市,澳洲电讯全身而退,除了本金部分,也已经拿到了3亿美元的回报。

  外界曾经质疑过莫天全,说他把利润的80%都拿去分红了。在对待投资人上面,莫天全也的确很大方,在接受采访时,他对《投资家》说:“钱这种东西,多一个亿跟少一个亿有什么关系呢?”

  莫天全的大方、懂得以退为进,也许是搜房网与投资人合作顺利的重要因素,但是对莫天全来说,对于创业的态度,可能才是根本的原因,莫天全不止一次对媒体表示:“任何公司开始的时候,可能还知道是谁创立的,慢慢的就会变得不知道是谁的,比如IBM,比如可口可乐。”

  经过IPO,搜房网的股东构成更加全球化,莫天全说,搜房最好的未来,就是变成公众企业。也许,现在,搜房网还在路上。

(责任编辑:思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