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中小企业频道 > 政策快递 > 2010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 > 2010民营经济分析会现场报道

黄孟复:2011年将逐步放宽地下金融开放化

来源:搜狐财经
2011年01月18日15:41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10年,虽然经历了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频发的严峻考验,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这既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应对,也得益于我国民营经济的

较快发展。

  “十一五”末,民营经济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

  “十一五”期间,中国民营经济规模实力成倍增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社会贡献日益显著,为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经测算,从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年均增速高达14.3%,已经超过840万户,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年均增速达到20.1%,总额超过19万亿元。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户,注册资金超过1.3万亿元,较2005年底分别增长40.9%和133%。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年均增长9.7%,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年均增长10.6%,民营经济在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个体实力也在不断壮大。从投资规模上看,2010年底,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2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4.5%,民营经济在全部19个行业中的9个行业投资占比超过30%,在金融业等国有资本长期控制的垄断行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新技术领域投资规模显著增大。从对外贸易来看,2010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超过4500亿美元,高于国有企业出口总额1倍以上,五年涨幅超过200%,占全社会出口总额的30%以上,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主体。从税收贡献来看,2010年全年,个体私营企业完成税收总额11173亿元,五年年均增速达22.2%,分别高于全国和国有企业2.0和12.7个百分点。五年来,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经测算,2010年底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较2005年底增加6000万人,年均增加1200万人,年均增速超过9%,成为我国吸纳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经济中,大中型民营企业不断规范企业管理、强化职工培训,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小型微型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保障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支涵盖多领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队伍发展壮大起来,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值得肯定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也受到较大影响,但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困难时期尽量不裁员、不降薪、不欠薪,努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与政府一道共渡危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五年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不少大型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资金和人才优势,一方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动传统技术、传统产品的转型升级,一方面逐步走出加工制造等传统产业,积极挺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抓住国家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自身企业规模小、反应速度快、转型更灵活的优势,在高新技术领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许多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者本身就是科技工作者,他们通过创业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了个人从科技工作者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五年来,民营经济“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许多民营企业更加注重抢抓机遇,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积极挺进国际市场,出现了大型企业主动“走出去”、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局面。“十一五”时期,民营经济“走出去”集中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海外投资不再局限于非洲、拉美等欠发达地区,而是在包括大洋洲、北美、欧洲、日韩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二是通过收购海外能源矿产资源,来满足国内对能源资源持续增长的需求成为新趋势;三是敢于收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际著名品牌,显示了中国民营经济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实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民营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的不断提升,标志着“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五年来,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光彩事业共实施项目6425个,到位资金978.86亿元,安排就业292.03万人,培训230.33万人,带动786.63万人脱贫致富。面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面对西南严重旱灾、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广大民营企业家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充分展示了心系国家、情牵人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情怀。

  “十二五”时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与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将进一步形成。经济结构调整将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以空间均衡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并举,加速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方式,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使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政策,建立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体系更加健全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东中西部均衡发展。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排放措施,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研发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等各个领域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和使用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未来5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将进入关键时期。从国际看,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采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助推汇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一些国家有可能持续强化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不断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这些都将对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出口型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困难和风险。发达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来自新兴发展中大国的投资和收购兼并活动,特别是对能源资源领域和重要产业的跨国并购采取了诸多限制措施;对部分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购买先进技术和设备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封锁和限制,这些将对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以及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加速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不利影响。从国内看,当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显现,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劳动用工存在结构性矛盾,劳动力要素成本显著上升,部分企业急需的人才匮乏,使企业用工难度增大;中小企业的税负依然较重,融资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中小企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国家将抑制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大量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更加频繁,这必将对那些规模小、技术工艺落后的民营企业带来生存压力;绿色经济的发展,低碳技术的应用,对于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民营企业来讲,无疑会带来巨大压力。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面临着更大机遇。从企业自身看,转变发展方式中的巨大压力,将转化为推动企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这种外在的“倒逼”机制,将促使民营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根本扭转民营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外延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外部环境看,已经形成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加速实现转型升级的宏观政策引导。如,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寻找商机、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民间投资36条”的深入贯彻落实,将有助于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进入重点行业和领域带来新的契机;绿色经济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新型消费业、小型微型企业等优惠政策,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我国对外开放向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为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发展跨国企业,打造世界品牌带来更多机遇。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中国民营经济一定会成为转方式、保民生的重要力量。我们将看到,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加大,企业数量和资本规模显著增长,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民间资本将进入更多垄断行业,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将进一步发挥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提高自身素质和转变发展方式上将取得较大突破,通过上市融资和兼并重组,将出现更多的民营大企业、大集团;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单一的产权结构将被开放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所取代,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企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技术投入和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将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新产业的重要引领者;市场化、职业化的经理人队伍将快速形成和发展,一支具有创新理念、敬业精神、奉献意识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将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在增加就业、保障改善民生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民营经济将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在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缩小地区差距中的重要作用将得到充分显现。优势民营企业将成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更多民营企业将逐步成长为善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

  “十二五”时期,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要向推动转方式、保民生方面倾斜。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上,要深刻认识民营经济在转方式、保民生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在政策上对民营经济发展给予大力倾斜和扶持。一是以转变发展方式和带动社会投资为重点,加快民营企业进入垄断领域步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健康运行的关键在于民间投资能否跟进。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处于基本饱和的状态下,加快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步伐,将有效拉动社会投资。有数据显示,民间投资在传统的垄断行业和领域所占比重总体不足20%,在铁路、石油等行政垄断行业尤其明显。即便在垄断领域中占得一席之地的民间资本,仍存在发展空间狭小、生存状况令人堪忧的现象。可以说,进入“垄断”难,站稳脚跟更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这个体制环境的形成既需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需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此,要加快制定垄断行业的准入方式、途径以及监管等政策,有效降低准入门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强政府有序引导,构建行业分工协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分拆重组,鼓励支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提高行业内信息透明度,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二是以加大对“民间投资36条”的贯彻落实力度为重点,着力构建符合科学发展的民间投资政策支持体系。“民间投资36条”实施半年多来,各项配套政策出台缓慢,民营企业在诸多领域仍然只能观望,无法实际进入。不少民营企业担心,“民间投资36条”会像

  “非公经济36条”一样,在执行中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政策好关键还在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必须做到政策落实到位、执行公平公正、监管合理有序。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鼓励支持民间投资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制定贯彻“民间投资36条”的实施意见,尤其是涉及电信、电力、石油、铁路、军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配套细则;认真总结和梳理“非公经济36条”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国有和民营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突出政策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简化、整合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要树立全方位落实、全过程执行的指导思想,把贯彻落实“民间投资36条”贯穿到市场准入、监督管理、退出机制以及宏观调控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推动形成民间投资合理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局面,全面构建符合科学发展的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支撑体系。三是以推进建立小型金融机构和鼓励金融创新为重点,构建适应小型微型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长期以来,占我国企业绝大多数的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着融资难问题,这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稳定城镇就业中重要作用极不相称。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关键所在,加快推进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是根本途径。要树立“大金融富国、小金融富民”的观念,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小型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一套适应小型微型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以民间资本为主体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制定审核标准,严格审批程序,逐步允许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在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地下金融公开化、规范化;鼓励金融创新,稳步推进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融资,积极探索试点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基金发展,不断扩大小型微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信用担保、产权交易、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探索融资超市、网上融资服务等多种模式,为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提供便利。四是以扩大就业和保障民生为重点,营造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当前,扩大就业已经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中小企业作为解决就业、扩大就业的主体,普遍具有竞争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弱、生存周期短、经营波动大、税费负担重、利润空间低等特点,与大企业比较更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要以扩大就业和保障民生为重点,树立“扶小助小”的服务理念,营造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和法治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在中央及地方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中,安排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和贴息等支持资金;加快建立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推动各类实验室和测试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畅通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接渠道;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推动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扩大创业辅导范围;改进中小企业税费政策,合理界定一般纳税人标准,继续调整和降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减免新建小企业和个人创业的税赋,制定针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清理各种行政和事业性收费;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通过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聚集,不断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为特点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有序竞争。五是以建设高素质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为重点,加快推进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工作,以建设高素质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为重点,制定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发展规划。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民营企业出资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世情国情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探索建立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深入开展创业法规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市场开拓等经济、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扩大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职业经理人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先进技术等专业知识培训,努力形成一支业务过硬的营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稳定企业骨干人才团队。特别要针对民营企业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的问题,切实对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城市户籍准入、社会保险标准、职称评定、政府津贴、评优表彰等方面,给予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建立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环境。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曹凡)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