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0年度30个中外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评价报告,20个大陆城市无一及格,分数最高的北京仅38分。
“中国城市虽均开展一定的空气质量信息发布,但整体而言,国内城市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仍处于初级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中外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评价项目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竺效说。
不及格的状元:北京38分
竺效介绍,课题组选取11类污染物作为评价指标,从系统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用户友好性四个方面对每一类指标的公开情况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
课题组在中国大陆选择了北京、广州、乌鲁木齐等20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即“评价组”,同时选取纽约、香港等8个发达城市、两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墨西哥城和新德里作为评价研究的比较参照城市,即“参照组”。
报告显示,国内20个被评估的城市得分无一及格,“状元”北京也只得38分;8个发达城市平均分将近80,而国内20个城市平均分仅为22分。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指出,国内城市与参照组国际城市之间的最大差距,在于前者的监测和发布指标不全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于细颗粒物(即PM2.5)的监测与发布。
由于细颗粒物容易深入呼吸道并危害人体健康,除香港外所有评估组国际城市均普遍做到一定程度的监测和发布。而作为全球遭受细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无一城市正式发布相关数据。
马军指出,国内城市得分偏低的原因在于信息发布不够及时,未公布具体种类污染物的监测结果,未公布具体监测点的空气质量信息,监测点布置的密集度低。
应建立大气污染预警机制
报告建议,中国尽快开展细颗粒物指标的监测发布;公布具体监测指标的具体浓度值信息;增加监测点,注意科学布点。
竺效指出,对可能造成严重公共健康影响的大气污染状况要建立预警机制,“就像现在气象灾害有预警一样,严重的大气污染也应该预警。”
课题组调研发现,国外在空气质量发布上,很注重用户友好性,竺效举例说,伦敦为用户报告不同监测点的空气污染指数开通了Twitter和Facebook,还开发了iPhone应用软件。
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发展趋势是,根据人口聚集分布网点分辨率密疏程度,分布合理的骨干监测网络,增加和优化城市监测位点网络布局。
此外监测范围重点在 SO2、NO2、PM10的基础上,开展臭氧、一氧化碳、VOCs的监测和发布;将空气中的汞和铅重金属等污染物纳入监测并为发布监测结果做好准备。
记者为此向环保部内部人士求证,他表示,细颗粒物作为已经列入WHO空气质量准则中的“常规” 污染物之一,我国很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将其纳入国内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