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前持股还是持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却是每位股民不容忽视、必须面对的关注焦点。近日多家大型网站均就此发起了网民调查,数据显示,有六成股民看好“兔头”行情,决定持股过节。而对于节后市场走势,半数股民认为会出现反弹行情。
持股
大跌后市场心态纠结
A股市场的本轮调整着实跌得不轻,两个多月来,上证综指下跌超过了15%。据某财经网站统计,超七成投资者2010年亏损。这样的结果让股民在面临“春节前是否持股”的问题时变得更加纠结。一位券商营业部投资顾问对记者表示,在上证综指跌破2700点后,市场心态就开始明显矛盾,既担心随时反弹而错失投资机会,又担心市场继续下跌亏损更大。进入2011年以后,大盘依然处于弱势,甚至出现了众多新股接连破发的情况,使得一向追求稳妥的“打新”一族也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统计显示,截至1月26日,2011年新上市的股票一共有26只,其中17只破发,破发率高达65%,这在A股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目前比较悲观的预期是,万一下破2650点,那么第二个底就会去考验2320点。”市场分析人士袁明超分析道,这样的话向下还有约400点空间。
节前一周上涨概率较高
面对熊意盎然的市场,很多股民都表现出无心恋战,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对市场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心存疑虑。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历史走势来看,春节前一周上涨的概率较高,但近期市场在政策紧缩预期升温的影响下逐步下跌,由于1月份的CPI仍有可能高企,对通胀的忧虑和货币政策紧缩的预期尚未消除。而市场的扩容仍在继续,此前有消息传出,证监会官员明确表示目前新股发行的节奏不会改变。A股的资金供求关系偏紧格局不改,蓝筹股大幅上涨的动力不足,中小盘股仍处于调整期。因此,建议现阶段投资者应保持谨慎,未来市场维持弱势震荡的可能性较大,且不排除继续下跌的可能性。
循序买入,“春播”正当时
虽然多数股民和大机构表示不看好近期行情,但也有部分风格激进的投资界人士认为,目前正是“春播”的好时机。
私募基金经理魏上云就表示,市场越恐慌,好股就越多。只要利用好这个规律,中长期赚钱是大概率事件。翼虎投资执行董事余定恒也认为,市场来到这个位置,再怎么折腾空间也有限了,尤其是近期出现三个向下缺口。当空方动作越大的时候,离调整结束也将不远了。
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对记者描述了他在弱市中的投资手法,他认为,低位剧烈震荡本来就是底部特征之一,所以在2700点下方的震荡都可以视为筑底的过程,可逢低建仓布局,为年后行情做准备。首先用1/3的资金在认为可切入的点位买进,因弱势一般不可能买到低点。其次,依行情而定,设第二买入点,若加速下行,则停止加仓,逢高抛出第一笔筹码。最后剩余资金需伺机而动,以提高弱市胜算概率。
持币
四类春节理财让闲钱转起来
春节,股市、期市等各交易市场均放假,选择从股市中退出的投资者如果眼睁睁地看着大笔资金“睡大觉”,那就太“浪费”了,事实上,要让手中闲钱继续转起来的理财方式有很多。理财师们认为适合股民春节理财的方式主要有四类:一是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二是通知存款、三是货币基金、四是纸黄金交易。
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节假日期间银行推出的短期产品比较多,这些产品多投资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风险较低,兑付情况较好,适合稳健型的投资者。短期理财产品门槛较高,一般在10万元以上,流动性强,产品到期后资金可以回笼,且收益率极高,能够获得比活期存款高很多的收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要特别留意资金到账的时间,不同产品、不同银行,资金到账时间有所不同,一般从T+1日至T+3日不等。
通知存款:由于预期央行将在2011年上半年密集加息,通知存款代替活期存款已是一种普遍的理财方式,估计春节期间7天通知存款将更受欢迎。
通知存款指储户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需提前通知银行,按照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才能支取的储蓄品种,包括1天通知和7天通知。其中,7天通知存款年利率为1.35%,而活期存款年利率仅0.36%,前者是后者的3.75倍。如果手上的闲散资金只有5万元,不妨考虑一下7天通知存款。
但是,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银行会按活期利率计息:存期不足通知期限,未提前通知而支取;已办通知手续而提前支取或逾期支取;支取金额不足或超过约定金额。
货币基金:适合手中闲置资金较少,又没有达到通知存款最低额度的投资者,目前其7天通知存款的年化收益率在1.5%-1.8%之间,收益稳定,风险低。但基金交易春节假期也休市,申购和赎回必须配合市场交易时间。
纸黄金:2010年,黄金连续创出历史新高,实现了30%的年增长率,成为最受关注的投资品种。然而,假日期间,黄金期货、黄金T+D业务都将暂停,不能满足黄金投资者的需求。
但纸黄金由于不涉及黄金实物的提取和交割,也无须特殊环境保存,交易时间比较灵活,除周六、周日休市外仍可正常交易,有投资意向的市民可考虑。
节日提醒短期理财也要防范风险
银行理财专家表示,银行在发售理财产品时,侧重点多放在短期收益的宣传方面,对投资者需要承担的风险不会过多提示。而投资者在购买时也将重点放在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上,对风险往往关注甚少,不少产品到期后未必会实现预期收益,甚至出现亏损。所以,投资者要慎重选择。
(责任编辑:姜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