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三大矛盾昭示利比亚碎片化命运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2011年02月28日00:38

   如果卡扎菲下台,将实现中东、北非系列革命风暴以来的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权更迭

  □ 本刊记者 陈沁 特派伦敦记者 张翃 特约开罗记者 倪伟峰 | 文

  在人类近现代史上,以烈火燎原之势蔓延的革命并不多:1848年法国革命席卷欧洲;1968年新左翼运动风潮从巴黎吹到纽约;1989年东欧剧变引发两年后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终结。

  2010年底至2011年初,历史似乎又到了这样一个节点。这一次,星星之火在北非大陆点燃。突尼斯的本•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亚的卡扎菲——他们都曾经是受人爱戴的革命者。只是,在数十年的独裁统治后,变革的热情早已化为冷灰,一己私欲却依旧高涨,当年的革命者成了今日的独裁者,最终民众揭竿而起。

  如果说突尼斯和埃及由街头运动引发政治地震的结果是某一个独裁者倒台,权力仍掌控在原执政党或军队手中,那么利比亚即将上演的则很可能是这次阿拉伯世界革命风暴中第一场真正意义的政权交替。

  内战边缘

  2011年2月15日,受周边国家相继发生反政府骚乱的影响,不满国内高失业率和腐败的利比亚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独裁统治。

  由于利比亚政府拒绝国际媒体进入,目前没有媒体能够清楚掌握利比亚的情况,只能依靠身在利比亚的人往外零星地通过手机视频、邮件传递信息。各种消息显示,十几天来,从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到首都的黎波里,利比亚安全部队向大批示威者动用了机枪、迫击炮,甚至“幻影”战机。

  本刊记者2月23日通过电邮联系到刚到利比亚某中国企业工作不久的中国女孩江源。利比亚与外界的电话通讯已经全面切断,她只能依靠公司的专线上网,但非常不稳定。“现在下大雨,我今天上街转移物资的时候街上很平静,除了加油站和面包房排长队之外其他都还好。”她说。在利比亚她也可以收看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西方媒体和半岛电视台的报道,但她并未感受到报道中那些暴力的场面,有一些外国公司被抢,但她所在的公司没有。

  这或许是因为利比亚的暴力事件主要发生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和一些东部城市,首都的黎波里的局势相对在卡扎菲政权的控制之下。

  虽然自2月23日起包括中国使馆在内的各国使馆已经开始撤侨,但江源告诉本刊记者,由于人数非常多,大部分人还在等通知,并且由于公司还有工程在建,物资不可能全部撤走,撤离过程中也有许多物资需要清点安置。

  据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统计,死亡人数至少已有300人。与利比亚隔海相望的意大利的外交部长弗拉蒂尼(Franco Frattini)则于2月23日称,一些关于利比亚死亡人数已经上千的估计“看起来是真的”。利比亚骚乱成为近日席卷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运动当中最为血腥的一场。

  正如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Seif al-Islam Gaddafi)20日发表讲话所言,利比亚不是突尼斯,也不是埃及,若抗议继续,将面临内战危险并陷入分裂,“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伤亡”。

  那么,与突尼斯和埃及相比,利比亚有何不同之处?

  首先是军队在政权中的角色。前两者军队势力极其庞大,枝蔓遍布各大垄断行业,可以在一个独裁者下台后由军方出面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而利比亚的军队在政权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国家的实际控制权仍在卡扎菲及其亲友手中。此外,利比亚军队长期以来充当着政府镇压民众的工具,在此次骚乱中更是变本加厉站在示威者的对立面,不可能像相对独立的埃及军队一样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利比亚整个国家的结构都是支离破碎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东政治与国际关系教授哲杰斯(Fawaz A. Gerges)2月24日在一个关于中东局势的讲座中说,“不像埃及和突尼斯,起码后者的军队体系是很完备的。”

  卡扎菲的存在让这个国家除了“个人崇拜”,没有任何的制度安排。这与埃及拥有相对较为活跃的公民社会,可以有反对派和抗议示威,有各种各样的职业联盟,状况大为不同。

  哲杰斯说,过去十几年来,卡扎菲有意在军中培育起多个阵营,而各个阵营之间缺乏协调,这不是一只善于作战的军队。他担心,如果卡扎菲真如自己此前所表示的要“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结果很可能是军队的各个阵营之间互相残杀,同时杀戮百姓。

  “利比亚的起义可能会很血腥、很漫长。”哲杰斯说。

  不过,利比亚军方的态度也随着形势发生着微妙的变化。2月21日,两架利比亚“幻影”战斗机降落在马耳他机场。美国媒体引述马耳他官员称,飞行员被利比亚政府要求向反政府人士开火,但是他们拒绝执行命令。

  其次是社会的部落性质。利比亚的社会由分布各地的部落组成,数量众多、势力分散,利益很难协调。卡扎菲一直以来依靠直属部落卡达法(Gaddadfa)为其培养精锐的安保人员。然而卡达法只是个小部落,为了控制整个国家,卡扎菲对各部落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收买包括瓦尔法拉(Warfalla)和迈杰拉赫(Megrahees)在内主要部落的首领。但是,近日的血腥镇压激怒了部分部落领袖。拥有百万人口的瓦尔法拉部落发表声明称不再支持卡扎菲,并呼吁他离开利比亚。

  第三是由来已久的东西部矛盾。利比亚全国650万人口的三分之一位于东部,三分之二位于西部,中间相隔绵延600公里的沙漠。而扮演国家经济命脉角色的石油分布却是三分之二位于东部,三分之一位于西部。由人口与能源分布失衡导致的东西部矛盾一直是困扰卡扎菲政权的难题。

  东部反政府势力在本次骚乱中表现异常活跃。有分析指这是因为东部民众对卡扎菲政府积怨颇重,称其过去40年一直侧重发展以首都的黎波里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忽视了以班加西为中心的东部产油区的发展。

  简言之,即利比亚各种势力较为分散,但没有一股势力可以取代现政权;而一旦卡扎菲拒不下台,现政权瓦解,军队也将按部落分化,内战爆发,国家分崩离析或是分裂成东西两部分,或是形成各方势力割据的专属领地,成为下一个索马里。

  截至发稿,利比亚局势出现短暂的平静。这被普遍视作卡扎菲和反对派在最初“硬碰硬”后进入判断形势、积聚力量的阶段。各派都试图团结一切可能有利于己方的因素,对反对派而言,积极游说美国和依赖利比亚油气资源的意大利,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对利比亚实施禁飞制裁;在卡扎菲这边,则是整合资源,一方面摆出决一死战的姿态,同时不断放出警告:利比亚的政权更迭是国际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上校”的统治

  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毗邻,面积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沙漠及半沙漠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4%。人口约650万,以阿拉伯人为主,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经济支柱是石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50%以上。

  在历史上,利比亚曾是古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领土。1912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二战期间被英法占领。1951年宣布独立,成立施行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

  1969年9月1日,27岁的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他随即晋升为利比亚军队最高军衔——上校,此后一统江山40载。

  作为阿拉伯世界在任时间最长的领导人,卡扎菲坚称自己没有任何正式的政府职位头衔,只被称作“革命导师与领导弟兄”。

  似乎并不看重“名分”的卡扎菲却是利比亚长期以来惟一的统治者。他为国家发展确立基调,提出了“世界第三”理论,宣称要走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即“标准的社会主义”;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取代各级地方政府,但这两个权力机构却始终在他的掌控之下;实行“革命统一战线”一党专政,禁止其他任何政党活动。

  在利比亚人眼中,他是施行高压统治的铁腕领袖,毫不留情的处决与不惜代价的武装镇压是他维稳的惯用伎俩。

  不过,对于一个部落势力分散的国家而言,专制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曾斥巨资建设钢铁厂和水利工程,拨专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路透社的评论说,卡扎菲上台以前,利比亚十分贫穷,基本上只有两样东西为外界所知:油井和见证“二战”坦克大战的沙漠。但他执政以后,利比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是,长期独裁势必导致体制僵化,财富和权力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而民众却不能从社会的发展中实现最基本的利益。有数据称利比亚失业率高达30%,年轻人生活压力极大。

  而在西方国家眼中,他是怪癖的独裁者——出访时只在由女保镖严密守卫的帐篷里睡觉,这也许与他出生于一个牧人家庭的帐篷里有关。1988年,他因拒不配合涉嫌利比亚特工制造的洛克比空难调查沦为西方众矢之的,也使利比亚遭到了长期的联合国制裁。

  利比亚是世界第12大、非洲第三大产油国,拥有非洲最大的原油储备。日产原油160万桶,国内日消费量仅为27万桶,其余均为出口,其中意大利占32%,德国占14%,中国占10%,美国占5%。

  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控制了该国50%的石油出口。但由于本国人口贫乏,且缺少相关教育机构,国家石油公司只是以爱国主义名义摆上台面的花瓶,利比亚石油产业运行主要还是依靠拥有高技术的外国厂商,包括意大利ENI公司,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Repsol),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等。

  随着局势持续紧张,大批外国工人撤离,利比亚原油生产将面临全面停滞的威胁。截至发稿,利比亚境内几乎所有主要外国油厂都宣布解散了部分工作人员,有些甚至解散了全体员工,超过一半的油厂停运。利比亚原油出口最高每日减少了60%,即100万桶。

  那么,利比亚油厂停业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

  首先,利比亚产出的原油因含硫量极低被称作“甜原油”,是加工汽油、柴油以及航空燃油的上好原料。世界各地对这种原油都有需求。一旦利比亚出现油荒,全球油价将出现大幅上涨。

  其次,受利比亚油荒影响最大的国家将是意大利。意大利国有能源企业ENI成品油产量的15%到20%依赖于来自利比亚的原油进口,同时ENI也是利比亚天然气的惟一出口方。

  国际施压

  随着媒体报道利比亚伤亡人数的上升,此前对利比亚动乱采取“远观”态度的美欧,开始考虑采取干预行动。

  法国总统萨科齐2月23日呼吁欧盟尽快对利比亚采取制裁,是欧洲第一个发此要求的领导人。同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亦表示,美国可以对利比亚实行单边制裁,包括经济制裁、冻结卡扎菲政权在海外的资产,以及停止对利比亚的人道主义援助。不过,利比亚驻联合国副大使达巴士(Ibrahim Dabbashi)2月21日就开始呼吁的联合国对利比亚实行禁飞令,以防止利比亚政权对内输送武器,目前看来并非西方的首要考虑。

  但制裁是否有效?从BBC采访的几位利比亚人士、前驻利比亚外交官的反应来看,制裁能否达到让卡扎菲停止暴力这个当下最紧急的目的,以及何种形式的制裁最有效,人们的判断不一。但以往对利比亚的制裁经验表明,不论这种手段能否遏制卡扎菲政权,其对利比亚人民均会造成巨大伤害。

  1988年发生在苏格兰的洛克比空难中,英美等国认为凶手是利比亚恐怖分子。由于利比亚方面不愿交出两名嫌疑人,1992年和1993年,联合国先后通过了两个针对利比亚的制裁决议。直到1999年利比亚同意交出嫌疑人,制裁才暂停。2003年,利比亚同意支付27亿美元作为洛克比空难的赔偿金,当年晚些时候,联合国才正式通过终止对利比亚制裁的决。

(责任编辑:王洪宁)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