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展银行(中国)等“少数派”提前达到75%存贷比监管要求时,大多数外资行依然在艰难抢跑今年末的达标期。
今年银行流动性趋紧、存款竞争更为激烈,除了深化客户关系管理与金融服务创新外,部分外资行将蒸蒸日上的跨境贸易融资与人民币结算业务等视为“蓝海”,渴望以此撬动存款蛋糕。
吸储困境
截至去年底存款与信贷业务分别同比增长150%与70%,并没有让法兴银行(中国)商业银行总监姜云生感到轻松去年底,法兴中国存贷比仍徘徊在120%,但今年底的达标期正步步逼进。
“除通过服务产品创新吸引客户存款外,我们还准备依托全球网络优势将跨国企业现金流集中到境内。”姜云生说。法兴中国的最新举措,是争取5月底在巴黎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融资等业务。
跨境贸易融资业务成不少外资行吸收存款的来源。“如出口信用证项下的境外代付业务,需要境内企业存进一笔期限在1-2年的定期存款。”一家外资行资金管理部人士说,其他如信用证保兑、进口押汇等业务也能派生一笔境内企业存款质押。他所在分行的一项目标,是力争跨境贸易融资业务派生的存款,能超过分行存款额度的25%。
姜云生则预计法兴中国今年跨境贸易融资等表外业务占比将达50%,只是,其中能“衍生”多大的存款额,却是未知数。
“现在香港地区银行拆出的美元头寸越来越少。有时境内企业愿以存款充作保证金要求我们境外代付,但美元头寸不够而只能作罢。”上述外资银行资金管理部人士说。“现在我们的出口信用证项下境外代付业务等跨境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是从巴黎总部调美元头寸。”姜云生说。
此外,境内美元拆借成本偏高多令跨境贸易融资业务无利可图。相比香港美元拆借成本为同期LIBOR+40-50个基点,境内银行则开出同期LIBOR+100-200个基点,额度也相当紧张。
更大的挑战,来自国家外管局的额度调控。4月15日,外管局调整2011年境内机构短期外债馀额指标总规模,其中核定部分法人制外资行及对指标实行集中管理的外资行分行指标为146.25亿美元。
“总额调控的结果是部分外资行短期外债余额指标额度下调,部分上升,对前者而言,意味着跨境业务派生出的企业存款将随额度降低。”前述外资银行资金管理部人士说。
为满足年底75%存贷比要求,外资银行只能加控贷款规模。
央行上海总部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外资行本外币贷款仅增加158亿元,同比大幅减少158.7亿元。如法兴中国已按月度、季度制定存贷比目标,要求境内各分行按时上报。
跨境贸易“存款经”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迅猛增长衍生的大量人民币滞留境外,成为外资行的全新吸金池。
3月25日,新加坡华侨银行在香港推出一款额度为2亿元人民币的定期银行存款凭证(certificate of deposit)。华侨银行CEO康大卫向记者确认,2亿元将计入该行人民币存款业务。
部分滞留境外的人民币则“趴”在外资银行的企业贸易类账户,收获活期存款利息,“上述存款会被视为活期存款,也是外资银行吸引人民币存款的重要方式。”一家外资银行资金管理部主管透露,“沿海地区部分外资行分行依靠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收到的存款,占比超过30%。”
这其中不乏豪赌人民币升值的套利资金。
记者了解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存在一种双向套取汇差收益现象。具体做法是,企业先存入人民币存款,再通过外资行内保外贷业务,在境外获得等额美元贷款,最终借道关联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美元贷款结汇为人民币,再存进银行,作为偿还美元贷款的部分保证金。这相当于将人民币资金放大一倍杠杆赚取人民币升值收益,若人民币年升值5%,其收益率则为约10%。
“银行要调查这类套利资金背景,也有难度。只要没有明显的热钱背景,个别外资行也愿提供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关的存款业务。”上述资金管理部主管分析,“毕竟在资本项,由人民币存款对外担保的美元贷款,很难结汇进来。”
而且,与境内人民币“被动”升值不同,由上述路径套出的境外人民币可通过人民币NDF(无本金远期交割市场)市场,灵活地买涨人民币。
不过,类似双向套汇的灰色路径,正面临新的监管。在外管局调整2011年境内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总规模同时,规定期限在90天(含)以下已承兑未付款远期信用证和90天(含)以下海外代付业务等应纳入短期对外负债指标管理。
“部分依靠人民币对外担保的短期贸易融资套汇行为,基本行不通了。一旦外资银行短期外债余额上涨过快,则可能会被限制开设企业离岸人民币账户。”前述外资行资金管理部主管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