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1年会 > 教育与中国未来2011年会独家报道

夏纪梅:转型中国与大学生的转型 转型必创新

来源:搜狐财经
2011年05月14日22:34

  2011年5月,中国思想界、教育界、实业界30位意见领袖将聚首中山大学怀士堂,畅谈“教育与中国未来”。这是自去年以来,第二次就教育问题进行跨领域、跨文化的对话(回顾:“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0年年会)。以下是搜狐财经的现场报道:

  夏纪梅(中山大学教授):尊敬的各位专家、来宾以及各位在座的与会者,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参加这样一个论坛。

  这个论坛的基调和目的是反思与改革,攻坚与突围,交锋与贡献,启蒙与振兴,通过教育改革,达到为人类文明走向美好未来之终极目标。

  大学和高等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落实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最终也是要造福学生。我本人经过再三慎思,觉得还是少不了先从批判反思开始。我主要讲教育的转型、教学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问题。由于本人对学生爱之深,自然会痛之切,所以我谈到大学的现状可能有一些丑话,不好听,但目的是想摆出问题,直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应对问题,而不是全盘否定。希望在座的学生身份的听了不要反感。昨天周洪宇教授提到“第三种教育学形态”,即“涉及客观存在的、支配日常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对惯习改变为目的的民间教育学形态”。我想我所谈的属于这种教育学形态。

  首先是反思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博士最多的国家,却又是大学毕业生获“诺贝尔奖”为零的国家;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国,却又是接受外国来华攻读专业留学生的非热门国家。所以,可以说,中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我国基础教育累死人,高等教育闲死人,这种状况和美国相比,正好相反。所以中山大学率先在国内提出“基础教育要减负,高等教育要增负”。

  先谈一谈研究生,我首先还是声明,不是一竿子打一船人,只是有这种现象,大家不要对号入座。现在很多研究生只有本科生的水平,成为不会研究的研究生,原因很多来自他们本科毕业缺乏就业竞争能力,通过考研延缓就业而已。他们中也有因为会考试的、读死书的考上了研究生,并不是喜欢研究、为做研究、想做研究、善作研究的人考上研究生。我国一位著名的博士生导师在大会上公开诉苦说过,他最不想招直升的研究生,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们考试高分,要公平录取,可是招来的往往毫无研究水平和成果可言。我们还有另一位著名的博士生导师,也在公开场合诉苦过,指导那些没有研究料子的研究生,导师和他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

  再看一看本科生。本科生很多是中学生的方法、小学生的习惯,幼儿园的脾气。大学生不是在读大学,是在读“高四”,在经历“后中学”阶段的“四找”:第一年找感觉、第二年找对象、第三年找外快、第四年找工作,结果都是瞎找!找来找去,没有找到大学应该获得的真才实料。大学生从中学的严管和管严,死学狠学,到大学的无管和自管,懒学不学的状况比较常见的有:自我放假,自我过节,日夜颠倒,逃课旷课、人在课堂心不在。有一所地方大学的大一新生编了关于中学和大学的区别的段子:教师一堂课讲不完一页的是中学老师,一堂课讲十几页的是大学老师;下课最先走的是大学老师,最后走的是中学老师;对课后提问的学生,鼓励欣赏的是中学老师,不耐烦的是大学老师;一个课室找不到一个玩手机的是中学,全班找不到一个不玩手机的是大学等。大学里基础学科课程和作业压死人,某些应用学科或者文科爽死人的差别状况也很常见。中学毕业生上了名牌大学的,本应是各路英雄。可是上完大学的毕业生是英雄还是狗熊,他自己才知道,也由职场说了算。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不见了状元样的大有人在。大学毕业生中无才、缺德、在家“啃老宅居”的也不乏其人。对无心向学的大学生的水平状态也是不言自明的。有一个退休老师被一个层次比较低的学校请去教学。他对我说,“对这样的学生上课和考试,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问题,是两只眼都要闭”。

  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大学生“大”在哪里?接受高等教育“高”在哪里?大学生大而无能量,高而无重量,这样的大学生有什么用?我这里举的例子,希望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不全是学生本身的错。

  还有很多令人堪忧的现象,一些高校的教师教学、教学设备还不如优秀的中学。现在的大学城以及异地校区的学生,既像圈养的鸡,又像放养的羊。他们四年所在的地方是没有老师只有保安和清洁工的校园,没有社会人际只有学生同学关系的校园,只有知识概念没有技能的应用和智慧的检验的校园。课堂只有老师来去匆匆的讲解,没有学生的作为机会和才华表现。因此,这样办大学是不是有问题?

  中国在转型,大学要转型,大学生也要转型,转型必创新。在近十年和未来的十年,我国高校以各种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成效业绩非常显著。中山大学在招生、学制、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学生培养方法等等方面都有很多新举措、很亮点,令人振奋。尽管如此,总体来说,在全国,我认为,中国大学的人才创新培养还大有挖掘空间。我所关心的是大学生创新,到底大学生创新为什么、靠什么、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大学生首先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大学识、大思维、大智慧。这些不是靠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课堂形态、放任自流的课外状态、学生只会听课、读书、作业、考试就能得到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要让每一个毕业的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当有一个学生状告学校,“我毕业了但我没有获得智慧”时,你们猜一下,他是胜诉还是败诉?败诉。因为校方的回答是“智慧不是在课堂靠老师讲、靠做作业、靠考试,而是要靠自己去体验,去实践,去感悟而得来的”。所以,我觉得大学要给学生智慧,关键是怎么给的问题。不是老师你给我,不是老师说学生听,不是考概念、考知识。杨叔子说过“科学教育给人以灵性,人文教育给人以人性”,一个完整的人以及人才是应该有骨骼、有血肉的。“学术”是学而有术,“才干”是有才能干。有血有肉有学术有才干的大学生的培养靠什么?

  现在是翻开历史长卷新一页的时候了,我们要全方位的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创新。我们要来一个全方位的转型,这些转型,需要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创新的考核、创新的管理、甚至创新的办学体制。我们不妨将传统与现代的教师和学生角色功能比较一下,看一看从根本上全方位的转型,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变化是什么。我认为,要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转为“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从教师“包办代替教学内容”转为“让学生自己搜索、探寻、筛选、应用、发现知识”;从考核评价学生“已知”的知识转为考核评价学生“应用已知去探索未知从而创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冯增俊教授昨天所说的,“现代化教育就是未知的教育,就是未来人才的教育”。又如,转型创新的教学要从“讲授讲解提问的垄断式、灌输型模式”转为“由学生来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与教师共建知识的模式”。这能做到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基础教育新课标。

  其实从07年开始,我们大学已经开始接这个接力棒了。基础教育新课标,经过02年试验到现在,今年马上就要正式颁布,这对高校生源会有积极的影响,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维度我们都要接轨。再看一看学生的变化,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新课标的改革效果,在985、211层次的大学里面是绝对感受到的。在大城市、中心城市里面,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条件接触世界、了解社会、多元认知(幻灯片提供具体现代认知渠道),所以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来看待、教育学生。想一想,如果我们以不变应万变,仍用传统的教学理论、方法去应对、驾驭、管制他们,这是已经很难做到的了。最后来看看现代职场人才需求和导向(幻灯片提供媒体报道数据),如果我们不了解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教也是盲教。

  依据《纲要》和《课标》还有职场人才目标,都是要求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自主性人才、合作型人才和通用型人才。我们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都要变,教学方法和考核一定要跟上。如果这个不变,没有人会跟着变,因为人都是有惰性、旧习的。昨天周洪宇教授推介的新词unlearning 和我发现当代国际提倡的 out of the box,都是指创新需要跳出旧框框,打破旧习惯。哈佛大学近20年来在世界上已经领头推行了“problem-based难题法、任务型task-based、探寻法inquiry-based、项目型project、业绩化performance、知识共建constructive;体现 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 learning to learn/ learning to know学会学, 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be学会做人,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与人相处; holistic development全人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 life-long development终生发展; personal capabilities个人的能力, interpersonal capabilities人际能力, informational capabilities信息能力(多媒介信息时代), communicative capabilities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元文化时代), multi-intelligent capabilities多元认知/多智能, vocational capabilities职场能力, academic capabilities 学术能力”等等这些现代教育理念支撑的教学法教学和形成性评价考核,促使、保障、推广、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关键是要把大学教学过程自主化、合作化、动态化、竞争化、社会化、职场化、学术化。一个是vision,你的视野/愿景,第二是mission,你的使命,第三是action,行动。改革要创新,创新要革新,革新要除旧,创新+通达+攻坚=互动共赢。我们中山大学的校训,也是中国的治学古训“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学问思辨行”,教师要学会“学问思辨行”,学生要学会“学问思辨行”,师生共同“学问思辨行”。例如,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就不是“学问”而是“学答”了。老师不能都背着学生走,学生就不会行了。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输入”,而没有大量的“输出”机会,学生就没有“发现”的过程。学习是什么?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发现。发现什么?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缺失什么,需要补什么,然后由学生自己自觉自愿地、主动地、内趋的、有明确具体目的地去“输入”,变“外输”为“内输”,变“老师你输入”为“学生我输入”,从而从“课堂人、学校人”变成“社会人,职场人”,达到“全人发展”。世界五百强招聘人的所有标准都在这里(幻灯片提供),我们为什么不在高等教育期间就培养他们作好准备呢?

  关于“生本理论”,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和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认为我们学生可以做到,他们有大量潜力可以做到,关键有没有调教,有没有给机会让他们做到。有效的教师应该是帮助学生释放这种主人姿态的“学习力”,应该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刺激、驱动、导向、帮助、鼓励、协作”,然后才能产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干中实现归纳,而不是我告诉你规则,告诉你前人是这样归纳的。不管怎么样,要让学生自己干,自己“跨栏”,跨越障碍,不要全包。人才赛场不就是这样的吗?多种技能、智能、认知(幻灯片“人才赛场多种技能图”,“人才培养多智能目标图”)是无法让别人代劳包办的!都是自己去闯荡打拼历练来的。这个“学习效能试验结果”(幻灯片“学习效能金字塔图”)是1995年美国做的实验,证明“听讲座”是学习效能最低的。而“实践、讨论、教会别人”才是学习效能最大的表现。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去实现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要给力。1997年,英国考文垂大学的校长就亲自为每个大学毕业生开设了必修课,面向人才职场能力培养,归纳为“个人能力、人际能力、职业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六大块几十种技能。

  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都需要全方位地考虑和讨论。在这个转型、改革、创新的链条上,学生不是自然而然就能上轨道,不是那么顺利就转型、改道、革除旧习、吃苦创新的。教师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传统身份和传统教法的。有很多问题需要争辩和征服,有许多具体技术需要培训教师,培训学生,还需要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配合。习惯、定势、信念都会直接影响行动行为,所以先要由北师大周老师提出的unlearning,要有现代西方提出的新词out of the box就是创新。师生都要创新,各个环节都要创新,才能达到“创新+通达+共建=互利双赢共荣”。

  还是回到学生这个原点上,我们在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多元识读、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都要有创新性培养措施和策略。大学生四年就冲着这些学真本事。世界著名文学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手里还是一个苹果。可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的思想一交换,就会产生出无数个思想”。就像我们这样的论坛,就是思想观点交流交锋的机会和场所。我们要让我们的书本飞起来,不要读死书,更不要教死书。我们能做到吗?我做到了,10年来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做的。事实证明不是做不到的,是做得到的。

  现场提问:我在夏教授的演讲当中有一点不太认同,您觉得大学就是一个给予学生大思维、大智慧的地方,可是我觉得大学按照目前的现状来看,它应该是一个给予大学生以获取智慧的方法的地方。像陶行知先生早期的名字“陶知行”,他认为先知而后行,后来改为“陶行知”,先行后知。大学里面能够真正让学生有“行”的机会非常少,必须是到社会上以后才能真正有这个“行”的机会。我认为,在大学里面,能够让学生获得大思维、大智慧是非常难的。说一句不好听的,大学老师本身都没有大思维、大智慧,学生怎么有大思维、大智慧?谢谢!

  夏纪梅:我觉得你的“不认同”很奇怪,其实我讲的就是这个。达尔文也讲过,“最有效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特别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去“行”。你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很难“行”,所以要转型、改革、创新。你认为大学教师没有大思维、大智慧,所以大学教师也要改革创新。

  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

(责任编辑:单秀巧)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