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塑料消耗减少60万吨 部分生产企业转型升级(附股)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文嫣
2011年06月02日10:30

  6月1日,“限塑令”实施已满三周年。据发改委介绍,“限塑令”实施三年以来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240亿个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6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360万吨,折合标准煤5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万吨。

  大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塑

料袋生产企业选择了停产或者转型,转为生产除塑料袋外的其他塑料制品。

  近日,商务部人士表示“正在抓紧调查研究”,或将限塑范围从超市、商场、农贸市场扩大至医院、餐馆等。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限塑令”的关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限塑令”在超市、商场取得显著成效,在部分领域却一直未执行到位,缺少理想的替代品是主要原因。无纺布一度被视为限塑后的替代品,但经历过一轮疯狂炒作后却未得到市场认可。可降解塑料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将是主力军。这是限塑范围进一步扩大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限塑令”部分领域遭遇执行难

  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据测算,每生产一吨塑料,需消耗3吨石油。根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随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场的废塑料占填埋垃圾重量的3%—5%,其中大部分是废塑料购物袋,特别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废塑料袋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将会造成长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以制止塑料袋的泛滥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限塑令”在超市、商场等领域执行较好。有的提供0.2-0.5元/个的环保塑料袋,有的提供免费的购物纸袋。而大部分消费者也尽量避免消费有偿塑料袋。不过,“限塑令”在农贸市场、小型商铺的执行力度却大打折扣。

  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家标准化大型菜场,前来采购的消费者大多拎着透明的超市连卷袋,这些塑料袋基本是由摊主无偿提供。据摊主黄先生介绍,大多数顾客仍然倾向于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几乎每一种菜都需要独立包装,认为这样更为干净、方便。如果每次都加收购物袋的钱,顾客将多出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大多数摊主只能顺应市场无偿提供塑料袋。黄先生认为,国家提倡使用布袋、无纺布环保袋在菜场行不通。因为这些袋子不够防水、不耐脏,价格也贵,还不具有塑料袋可装生活垃圾的二次利用价值。这也反映出了市面上缺少塑料袋理想替代品的尴尬。

  事实上,在国家刚颁布“限塑令”时,无纺布曾经一度被预言将走俏。无纺布的原材料是聚丙烯,由于化学结构不牢固,一个无纺布购物袋在90天内就可以彻底分解。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确实是一种理想的材料。“限塑令”刚实行时,曾有大量的江浙民营企业投入到无纺布环保袋的生产。无纺布价格曾一路飙升,最高达到22000元/吨。然而无纺布环保袋最终没能通过市场考验,价格从高位迅速跌入低谷。

  据无纺布行业一位人士分析,按照之前的市场预测,无纺布环保袋最大的市场在超市购物。但3年过去了,这一块市场并没有发展起来。这位人士表示“限塑令”不是“禁塑令”,加之部分消费者对额外收费的塑料袋价格不太敏感,环保袋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

  虽然,麦德龙等超市早在两年前就停止销售塑料袋,转而有偿提供无纺布环保袋和环保纸箱等包装物,但这样的商业零售企业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分析人士认为,全民环保意识增强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添加降解剂的环保塑料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仍将是主力军。

  部分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限塑令”虽然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但在很大程度上淘汰了大量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塑料薄膜生产企业,并推动部分企业转型升级。

  2008年2月,国内塑料购物袋龙头企业—河南省遂平县华强塑胶有限公司突然宣布停业转让。原因是“限塑令”。有报道指出,华强塑胶当时超过70%的塑料袋产品未达到“限塑令”的标准。与此同时,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大量塑料袋生产企业纷纷停产。有企业主估计“限塑令”使其业务量直接减少了70%-90%。限塑令实行3年后,山东省塑料生产企业从1000家减少到100家左右。

  记者调查发现,当年的华强塑胶现在已经更名为河南惠强塑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还是生产塑料薄膜产品,只是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生产厚度超过0.025毫米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购物袋、可降解环保袋和农用地膜等。

  浙江一家塑料薄膜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3年前的“限塑令”也让该公司遭遇重创。后来该公司将生产重心从塑料袋转为一次性雨具、桌布产品,大部分产品采用的是可降解塑料。不过,随着国家不断扩大限塑范围,这位负责人也表现出了担忧,认为产业转型还得继续。

  记者了解到,国内塑料行业上市公司的产品大多为中高端塑料包装材料,用于食品、汽车等产品包装,不属于限塑的范围。其中,佛塑科技(000973)、大东南(002263)等公司近年来正在向锂电池膜、偏光膜、电容膜、太阳能封装材料等新材料方向靠拢。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