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补种时?
今年春夏之交,我国南方大旱,许多地方作物绝收。直到最近普降大雨,旱情得以缓解,农民也开始补种。今年我国股市亦“干旱”如是,自4月下旬以来,“雨水”严重不足成交量萎缩近半;“水位”持续下降沪指累计下跌300点;股民大部分绝收。股市何时普降甘霖尚无人敢打包票,不过“补种”的事情现在倒可以开始考虑了这叫未“雨”绸缪。
说到播种,肯定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正所谓春播秋收。股市中有两种投资模式,一种是短线进出的,抓到拉升的股票,在几天内就有较高的收益。另一种是长线投资,需要做较多的功课,一只股票做下来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用一个形象的类比,可以将两种投资模式比作“狩猎”和“耕作”。猎人打猎成功是很风光的,但成功的概率相对较低,农民耕作则相对乏味,不过只要风调雨顺,收成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人类在狩猎时代多饥饿,而进入农耕社会则相对安稳。
股市中专职的“猎人”和专职的“农民”不多,属于稀有品种。而大部分投资者是混合交易者。对于混合交易者何时做“猎人”,何时做“农民”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从整体期望收益率角度出发,股市繁荣期涨的股票多,命中率高,适合做猎人。反过来,低迷期应该好好做足功课,挑选长线股票,当农民更合适。
经过近两个月的下跌,股市中悲观气氛开始弥漫,短线交易已经相当困难,现在应该收起猎枪当农民了。另外,6月14日公布5月份创新高的通胀数据后,股市不跌反涨,说明已经在构筑底部区域了。
现在已经到了夏天,春播虽然谈不上,补种还是可以的,何况股市不是那么依赖自然气候。问题是如何补种。选中长线的股票,一般来说也就是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己研究,但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至少一半以上的投资者是靠听消息的。股市永远是个不缺消息的地方,但一般来说,准确的消息不及时,及时的消息不准确。
“听点消息,再加点分析”,可能是比较适合大多数投资者的,而且切实可行的方法。所谓听点消息,不是听哪个股票会涨,而是要听离市场有点远的消息,比如说今后哪个行业会有大的发展,或者哪些产品会有更好的市场。而加点分析,就是从这些信息背后去寻找将来可能受益的股票。因为从产业或者产品的成长到市场对价格的反应会有一个滞后,而这个滞后可能给你机会。当然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不同的消息传导速度不一样,需要在听消息和分析之间找到边界。
举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有学生告诉我,生产节能灯的荧光粉短短三个月时间,从每公斤260元,涨到了3000元。这是一个离市场相对比较远的消息,从这个消息,我们可以想想某些受益公司的半年报会有亮点出现。第一,那些生产荧光粉的。另外,可以再查查节能灯的替代品是什么。一查国家政策,鼓励发展LED灯,相关企业可能受益。当然还可以了解一下节能灯市场的情况,还可能发现其他相关受益公司。
收割和播种相对来说关系不是很大,但股票市场有句老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可见卖股票是一门更高的学问,买得再好,不会卖也赚不了大钱。
卖股票的最大问题在于人的贪婪本性,两种卖不到好价位的情况:第一,赚了还希望赚更多,结果错过了卖点;第二,套牢了想等等看,结果越套越深。从行为角度看,就是人类对亏损是风险偏好的,对受益是风险回避的。克服人性弱点是很困难的,不是高僧大德,很难克服七情六欲。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找一个客观的标准。具体标准可以见仁见智,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设置。
(作者系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估值底已过 市场底未至
差不多在一个月前,当谈到股市时,很多人都提到2700点将是一个底。事实上,大盘依托2700点,也确实出现过一波反弹,最后上行到2754点。而现在,股指最低已经下探到了2610点,于是又有很多人开始说2600点是个底。从盘面来看,股指也的确在这里展开了反弹。
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2600点会是底吗?如果结合市场情绪来分析,那么问题也可以这样提:大家都认可2600点是底,这里真是底吗?回想一下一个多月前,当时大家之所以认为2700点是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股票的估值已经很便宜了,形成了估值底。的确,当时如果以静态的角度来看,2700点是自2005年998点以来股市的第三个估值低点(另外一个是2008年的1664点),应该说在这个位置买股票,只输时间而不会输钱。但问题也在这里,既然大家都发现这里是估值洼地,为什么不积极主动地买股票呢?如果是普通个人投资者还有点犹豫就不说了,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譬如公募基金,标榜是遵循价值投资的理念,它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大量买入,甚至是不断减仓,来了一个“看多不做多”呢?原因在于,虽然大家都认为2700点是底,但是严峻的市场环境却并不支持这点,资金面处于不断被抽紧的状态,以至难有增量资金介入,相反却不断有场内资金流出,结果是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股市也以央行年内第六次提高准备金率为契机,实现全面下滑,出现破位下行的走势。应该说,这里众人所认可的,实际上只是一个估值底,但估值底不等于政策底,自然也不会是市场底。而政策底和市场底,都不是因为认可的人多就会形成。
现在,股指在2600点上方又展开了反弹,那么2600点是不是一个底呢?检视一下媒体舆论,不难发现认同2600点是底的人,要比认同2700点是底的人更多。这也很正常,毕竟是股指又下了一城,股指点位越低,当然是更加接近底部。相关的公司研究也显示,即便在充分考虑经济减速的影响之后,在指数点位处于2600点附近时,很多上市公司的估值就已非常具备吸引力了。因此,现在的估值底更为明显。但是,问题在于政策。尽管时下有不少人提到,调控政策有可能会松动。但问题在于,这更多只是出于自身感受与考虑的一种草根看法。如果大家换位思考的话,一定会发现,面对沉重的通胀压力,央行需要采取有效手段予以抑制。而既然从金融的角度说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央行自然就一定会在回笼货币上做足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需求,达到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目标。而在这过程中,提高准备金率要比提高利率更有效。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利率已经明显超过储蓄利率的背景下,准备金率作为数量工具的重点,一定会被反复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现在通胀仍然处于高位,因此调控就不可能会放松。尽管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21.5%这样的超高位,但是继续提高的可能完全存在。这也就是说,股市的政策底并没有出现。鉴于银根还会进一步收缩,市场资金面紧张的局面也还会延续,由此所导致的股市过度下跌现象,就会不断出现。因此,这里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市场底了。
什么时候出现政策底乃至市场底呢?这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分析判断,远不是像估值底这样只需看上市公司的动态与静态的市盈率等就可以得出结论。事实上,多数人所认可的估值底,其实际意义有限,行情的运行不可能就这样简单,这或许也可以说正是股市的魅力所在。因此,现在的投资者,还是要紧盯着市场上各种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要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要依据这些因素来判断市场趋势,而非只是关注估值底。应该说,现在估值底是到了,但是大家都认可的估值底,在多数情况下不会是一个真正的底部。在股市有所反弹的时候,尤其要认清这一点。
专家:桂浩明
罗伟广:市场或将现重大转机
近期市场走势疲弱,沪指在跌破2700点整数关口后,2600点也一度岌岌可危,众多个股尤其是小市值个股在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出现20%-30%的跌幅。近期备受关注的明星私募基金经理罗伟广向新快报记者表示:“我们对目前持有个股的公司基本面非常有信心,而且从近期市场情绪来看,也预示着市场即将出现重大的转机。”
已调仓应对市场风险
罗伟广认为,近期市场的下跌是一个系统性风险释放的过程,在大盘这波调整下跌过程中,跌幅超过30%的个股比比皆是,不单单是新价值的重仓股出现快速下跌,大多数成长类个股也出现了深幅回调,这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是所有基金经理和投资者都要面对的问题。对于经历过2008年金融海啸的新价值投资公司而言,应付目前这种市场系统性调整行情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事实上新价值在近期市场剧烈波动的过程中,已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和部署,并不是一味坚持简单操作,重仓死守。针对市场情况结合公司基本面对原有的重仓股进行调整,只留下一部分公司成长价值足可以应对市场下跌风险的核心个股。“新价值二季度末的重仓股名单与一季度相比,将会有一个明显变化。”罗伟广强调道。
过度看空砍仓也不理智
对于后市如何发展,罗伟广依然充满信心,“现在情况再差也差不过2008年的时候,2008年我们新价值能挺过来,并且在市场重新走好后的2009年获得不错的收益。”
他向新快报记者表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的确问题很多,这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坚持挑选并持有成长价值股这种投资策略是不会错的。但在市场确实不好的时候,不能盲目乐观坚持,也不能过度看空、过度悲观,疯狂砍仓规避风险也是一种不理智不成熟的极端行为。作为基金经理就要在逆势的时候把握好进退的尺度,即不能仓位过低导致踏空行情,也不能仓位过重被市场的下跌行情“坑杀”。他还向记者透露,目前新价值的仓位保持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水平。记者问目前新价值的仓位是否在50%左右,罗伟广对此没有正面回应。
持价值成长股反弹最受益
对于未来市场趋势,罗伟广坚持认为,在目前市场情绪比较悲观的情况下,随时都会出现重大转机,持有价值成长股是行情出现转机后赚钱最快、最多的一个办法。
但如果后市没有出现明显转机,而是继续下跌,新价值有什么办法应对呢?对此,罗伟广表示,现在市场状况的确很糟糕,也正是在这样差的市场中才能考验一个基金经理的真实水平。新价值已准备好应对市场风险的措施。他解释说,在目前市场仍比较差的情况下,也要做好最坏打算,有必要做一些仓位的控制和重仓股的调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作为基金经理,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承担所有的市场压力,在持股与持币之间不停地做选择,满仓有风险,空仓也有风险,这个选择的过程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承受的。”最后罗伟广用广东话向记者开玩笑说,“作为基金经理拿着比别人高很多的工资,就是要做一些能人所不能的事情,‘食得咸鱼抵得渴’。”
老法师看盘:要继续勒紧裤腰带
在各路名家千呼万唤之下,昨日大盘终于迎来久违的反弹。同时,有券商开始喊出 “在下跌中加仓”,更有人抛出“反转论”。上周末我曾指出,本周行情不用太过悲观。但才一天的反弹,是否就可以如此乐观?
就在前两天大盘屡创新低时,有私募抱怨说,“揭不开锅了,再这样跌,大家只能回家喝稀饭。”的确,在这一轮惨痛的调整中,不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基金,几乎都亏得一塌糊涂,近期更有不少私募陷入清盘的尴尬中,那些尚未清盘的,由于亏损严重,更是无法提取与产品收益挂钩的管理费。那么,昨天一天的反弹,显然无法让私募马上就有好日子过,有稀饭喝已经很不错了。我认为,要想将来好吃好喝,现在还是继续勒紧裤腰带为好,只要坚持到下半年,就能等来好日子。
就目前市场而言,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解答:首先,通胀的治理是否起到作用?有专家的观点是CPI已经见顶,但现实是,近期的洪灾是否会进一步推升6月数据,这有待观察。其次,即便通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会不会令宏观政策转向宽松?这才是实质上对资金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近期市场的持续弱势,已经不能用估值高低来判断,因为在极度缺钱的情况下,估值再低也是无用。现阶段只有供求关系说了算,如果资金面无法改善,那还是只有喝稀饭。
另外,从昨日盘面看,虽然短线形成反弹,但我认为只具有技术修复性质。从股指期货市场不难看出,尽管昨日空头有所减仓,但空方的实力依旧强大。昨日收盘,主力IF1107合约依然较现货贴水8个点。如果预期乐观,股指期货合约应有大幅升水。所以,建议大家继续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郑眼看盘:历史表明反抽后的下跌易加速
周二A股反弹,沪综指收涨0.96%报2646.48点,深综指涨1.45%报1088.77点。从盘面看,昨为普遍反弹走势,汽车制造、煤炭、水泥等个股涨幅较大;从各方消息综合来看,昨反弹一方面是因超跌,另一方面是外围走势趋于缓和,还有一方面是市场盛传央行采用逆回购方式紧急向市场注资。
大盘虽显著反弹,但其实没啥可庆幸的。股指都跌到这个份上了,区区反弹远远无法扭转多数投资者的亏损,市场需要进一步反弹才能重树信心。然而我们看到,当前的IPO融资节奏丝毫没有减缓迹象,本周新股发行甚至超过上周。这种“一面输血、一面抽血”的市场似乎很难涨过头,市场很难真正、持久地有信心,所以能延续大体上的区间震荡格局就已属不易。
昨日仅有恒大高新(002591)一家新股挂牌交易,其发行市盈率已降至30.3倍,但该股仍然“破发”。看来新股市场确已窘迫得不成样子,久而久之市场存量资金或不断分流,这自将不利于市场长期稳定。
不过投资者在短期内不一定要悲观,因如果个股发行市盈率大降后依然破发,则不能排除相关利益方寻找各种理由和编造利好来力托股指的可能,如此股指或就有些短炒机会。
有人说新股市场发行价的下降是市场成熟的表现,还说破发也是成熟的表现。笔者认为这么说有点故意混淆概念的意味:以发行价下降来说,未来一旦股指上涨,许多公司发行价立马会水涨船高,所以机制上并未使事情变得公平;再以破发来说,此事则更简单了,什么时候有关方面感觉市场不成熟时,那就以千元的发行价发行新股即可,市场立竿见影就“被成熟”了。
目前股指已有效跌破1664点以来形成的原始上升通道线,股指随时会反抽该线。如果消息面配合一些,股指甚至也可能反攻至该线上面,可假如基本面情况依旧,扩容方继续贪婪,则股指也只能是反抽一下,其后再跌。从历年走势看,通常反抽后的下跌更容易加速。
投资者在操作中可先当成反抽来做,同时留意政策面变化,视情况决定是否调整策略。在目前股指位置,笔者认为确可能反弹,因近期市场中转向悲观的人明显大增了,和前期大不相同了。
空头在形成之初为助跌因素,但当到了后期,其实可能会演化为助涨因素,当然这也需要有刺激因素出现。在当前点位,如果管理层能有所作为,能扭转人们的悲观预期,则空翻多力量就可能较大。
市场仅靠自身力量可能很难走出泥潭的,因公司业绩情况及宏观经济趋势均有明显不利之处,且该不利之处未来还可能加剧。所以只要政策面没太多变化,一般就无法长期看好。
欧洲、美国、日本等各有各的缺陷,且这些缺陷似乎无解,这两年局势演变已较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金融危机的形成说到底就是透支,而援救危机说到底是高阶赖账和高阶洗钱的过程。窟窿终究不会平白无故地填平,终究得有替罪羊和冤大头来填的。
假如未来外围发生二次探底,届时我们的经济和股市何去何从就很令人困惑了。以当前实际情况看,我们似乎不太可能再去刺激经济了,要不然通胀和资源约束将更明显,地方债务问题非“崩盘”不可。可问题是,我们除了极擅长刺激经济外,还擅长什么呢?
外资唱空A股不足惧
A股又一次迎来外资投行的集体唱空,而且,这次唱空与看空中国经济的声音同时袭来。这让投资者担心“跌跌不休”的股指会不会进一步深跌?
此次唱空的瑞士信贷银行发布研究报告,将上证综指未来12个月的预期目标从之前的3650点下调至3000点,同时,被调低的还有中国明年GDP的增速。该行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增加,将中国2012年GDP增幅预期由之前的8.9%下调至8.5%。与此同时,不少海外对冲基金开始谈论“做空中国”。市场上爆出消息称,在上周一份致客户的邮件中,高盛建议客户退出一项人民币的看涨交易。
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且通胀率继续居高不下,对此,外资投行若要看空,肯定能够说出一大堆理由。股市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随着高盛、汇丰等外资投行下调中国经济的增速预期,外资投行下调A股的目标位并不意外。特别是最近硬着陆的话题升温,境外看空声音日渐增多,索罗斯明确表达了“中国经济可能存在硬着陆风险”的观点。某种程度上说,部分外资投行不是单纯唱空A股,而是从昔日的“捧杀”中国转向看空中国。
外资投行集体唱空A股,且中国经济存在“隐忧”,紧缩政策持续,难免使A股笼罩在阴云中。4月下旬以来的A股连跌,并创出今年以来的新低,与这些利空因素有很大关系。面对5月份CPI升幅创出34个月以来新高,市场预期的6月份加息迟迟不见“兑现”,令投资者越来越担心经济增速存在问题,进而影响到上市公司业绩。
其实,A股或对利空反应过头,外资投行更不是没有“趁火打劫”的可能。以往的经验表明,外资投行“看走眼”的例子不少。今年4月17日宣布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次日,瑞银证券向媒体表示,“由于通胀预期支持企业盈利维持高位,权重股估值有一定的支撑,且流动性还会活跃一段时间,所以股市预计将延续之前较强的走势。”可遗憾的是,这轮股市调整在4月19日接踵而来,上证指数至今累计回调近14%。
如果单纯按外资投行看多与看空的预测操作,投资者恐怕会“找不到方向”。去年5月上证指数跌破2800点,摩根大通发布预测称,“A股在下半年有反弹的机会,预计未来12个月,上证指数可能会升至3800点。”然而,A股的表现远没有达到摩根大通的看多目标位,下半年的反弹在3100多点受阻。而今,摩根大通所称的“未来12个月“过去,上证指数跌破2700点,比其发布预测时的指数点位还要低。
之所以说外资投行有可能“趁火打劫”,是因为其往往被怀疑动机不良。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去年11月,A股上攻至3100多点的前期成交密集区,外资机构纷纷唱多“声援”,其中有的表示年底前将站上3500点。但在11月12日,一篇“高盛在开盘前建议客户卖出手上获利的全部中国股票”的报道,导致上证指数当日暴跌162点。
外资投行的预测不仅经常“看走眼”,而且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看多与看空的声音十分混杂。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多空分歧更为严重。实际上,中国经济虽然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投资者不该低估中国政府的调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瑞士信贷银行本身不是“糊涂人”。该行发布报告的同时承认,如果中国经济有“硬着陆”迹象,政府将会以财政政策手段刺激经济。
既然“硬着陆”风险可通过调控来化解,过度看空A股就显得不应该。A股现有的调整已经在消化基本面的风险,估值风险进一步得到释放。同时,A股日换手率在近日创出2005年以来新低,做空力量趋于衰竭。对于唱空的外资投行报告,投资者没有必要“吓趴下”。A股未来的调整有可能以时间换空间,但目前的股指点位远低于外资投行唱空后所预测的目标位,本身显示出下跌的空间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