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在于大连举行的2011新领军者年会开幕式上说,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国内、国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不确定性增多,货币政策须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总水平以及外部环境演变多种因素,短期“变脸”可能性小。
保持宏观政策稳定
温家宝在14日的开幕式上说,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这是温家宝在短短半个月内再度强调宏观政策稳定性。温家宝月初在《求是》撰文指出,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他并强调,必须根据形势变化,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
这给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将放松的预期再度浇上一瓢凉水。二季度以来,在国家主动宏观调控措施影响下,经济增速略微放缓,这令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放松预期升高;近期,有消息说数家银行到期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将不再延续,更被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是政策放松的信号。
事实上,今年以来,央行官员已在多个场合强调货币政策稳健基调。最新的表态是,央行新闻发言人12日就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答记者问时说,目前我国一些价格上涨的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并没有根本消除,通胀仍然偏高,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需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李稻葵新闻,李稻葵说吧)(李稻葵新闻,李稻葵说吧)在会议间隙说,中国将维持目前稳健的货币政策立场,以控制通货膨胀。
而有关引发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变动猜测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公开市场操作,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按照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为了把好流动性闸门,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对流动性进行了必要调控,流动性水平总体是适当的。
专家料政策“变脸”短期无望
“当前货币政策正在进入审慎平衡状态,短期内进一步收紧或放松可能性都不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在前期流动性收紧措施影响下,当前货币供应、信贷增速均回到相对较低水平,同时,国内经济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多,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显然已无必要。
央行最新公布数据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5%,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和5.7个百分点;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和2.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物价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回落。连平说,8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9月可能进一步回落,但实际物价水平依然较高,“物价没有出现实质性回落,只是涨幅趋缓,政策放松的时机也未到”。
在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徐小庆看来,货币政策年内“变脸”已无望。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秋节和国庆节往往是政策变脸的最敏感时期,但8月份经济数据来看,年内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反而在下降。
徐小庆分析说,一方面,CPI同比年内回落至5%以下难度较大,基于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水平,CPI同比需要回落至4.5%左右才具备放松基础;其次,经济虽然回落但内需相对于外需更加稳定,这与2008年情况有所不同。
2008年下半年,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出现衰退、外需不足问题突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为此,我国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身处“观察期”
在连平看来,政策的左右摇摆是政策制定的大忌,当前货币政策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就业、通胀和国际收支等多种因素,要平衡好这么多关系,就需要稳定的基调;连平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仍将处于“观察期”,并不会出现大的变动,但适度微调仍会持续。
事实上,央行在此前宣布将银行保证金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计交存款准备金的同时,在公开市场已连续8周净投放资金近3500亿元,“一边有收紧动作,属于规范性管理;另一方面又在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放松,这也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连平说。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在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仍十分稳定,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渐强,对海外复杂因素的应对能力增强,货币政策也将因此保持稳定,未来更多还是以微调为主。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则认为,中国所面临的经济状况和问题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市场不应预期中国很快地反转或放松政策以应对全球市场动荡。但是,如果欧美经济大幅下滑造成了中国出口暴跌,并且如果国内生产和投资急剧放缓,政策则可能会放宽。
连平进一步表示,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但10月份以后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三季度宏观数据出炉后形势可能会进一步明朗,如果经济增速下滑超出预期,则不排除出现政策变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