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聚焦2011年9月经济数据 > 11年9月经济数据最新报道

CPI拐而不降 未来宏观政策难言放松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证券日报
2011年10月15日08:45

  编者按: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9月经济数据显示,201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这说明通胀仍然处于高位没有明显下降,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可小觑。在通胀高企的预期下,稳定物价仍将是今后经济运行中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由于输入性通胀压力犹存

,因此,近期宏观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

  CPI同比增幅在7月达到高点后连续两月下降

  多数经济学家一致认为:CPI回落趋势已成

  本报记者 夏青

  CPI同比增幅在7月达到高点后,已近连续两个月回落。对于10月的CPI走势业内多数专家表示将延续下降势头,宏观调控政策使得M1回落,流动性带来的通胀压力明显得到控制,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在降低,之前导致物价上涨的猪肉价格会趋于回落。

  国泰君安宏观债券首席研究员姜超预计,由于经济加速下滑,10月以后通胀将显著回落。姜超表示,由于成品油价的下调,以及钢价10月份回落,年底PPI同比会在4%以下。由于中国CPI70%以上与水电燃料建材的价格相关,30%以下与租金有关。

  “PPI的大幅回落,也会造成CPI居住价格的大幅回落。”姜超预计,10月份CPI会降至5.3%。

  野村证券认为,主要受基数效应影响,四季度CPI通胀会继续回落,12月份降至同比5%。不过尽管同比通胀率回落,但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国海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马金良表示,目前货币政策偏紧且没有转向的迹象,CPI绝对值年底或滑至5%。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CPI开始缓慢下行,拐点已经缓慢显现,预计四季度的CPI下降的速度会加快。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得到有效控制,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开始逐步显现,通胀压力开始缓解,CPI涨幅未来将逐渐回落,预计10月份CPI同比涨幅将回落至5.5%。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CPI的转折点将出现在11月份,有可能降至5%以下。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CPI连续四个月均在6%以上,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行,表明压力是持续性的,未来CPI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并不大,而很可能继续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

  从CPI下降看汽油降价的经济意义

  肉价涨PK油价降

  CPI走势看谁脸色

  本报记者 夏青

  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同比涨幅继续缩减。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05个百分点,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猪肉价格上涨43.5%,可以说是CPI上涨的最大推手。

  不过,10月8日,国家发改委下调成品油价格,虽然业内专家分析,油价下调对调控CPI影响有限。不过成品油,作为生产生活的原料,相比猪肉作为终端产品,它的涉及面广,传导效应巨大。因此,在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缓解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上作用不可小视。能强化CPI的回落预期。

  肉价涨CPI上涨主推手

  虽然9月CPI同比涨幅继续缩减,不过,环比仍然上涨。食品价格上涨主导CPI的上涨,猪肉价格是食品价格中的“带头大哥”。根据有关机构测算,猪肉价格每上涨20%,就会影响CPI约0.6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对其他食品的带动,可能会影响CPI约1个百分点。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考虑猪肉价格对整体食品的影响,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权重有可能达到9%。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其中,城市上涨5.9%,农村上涨6.6%;食品价格上涨13.4%,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5%。其中,城市上涨0.4%,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与上月持平。

  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05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1.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3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8.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86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43.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4个百分点);蛋价格上涨14.2%,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2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4.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2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2.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6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6.2%,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1个百分点;油脂价格上涨18.0%,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0个百分点。

  油价降强化CPI回落预期

  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自10月9日零时起,汽油和柴油最高基准价格每吨降低人民币300元。发改委表示,此次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有利于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缓解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如果成品油价格下调10%,反映到CPI中,只会相应下降0.1个百分点左右。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次的油价下调对调控CPI影响有限。

  在CPI的八大类构成,油价的直接体现只见于“交通和通信类”中的“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这一项。不过,成品油是生产、生活的原料,油价的作用力贯穿于整个消费市场的价格链条。作为诸多领域最主要原料的原油,其成本通过传导效应决定了很多商品的最终价格。

  李慧勇认为,油价下降在缓解输入性通胀对国内压力的同时,也能间接地缓解农产品的成本压力;农产品占中国CPI的主要权重,油价下调的传导作用能有效控制CPI上升的趋势。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国内汽、柴油价格终于小幅下调,但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仍需完善,理顺原油与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关系。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处高位 输入性通胀压力犹存

  行业研究员认为,国际油价预期不会大幅走低

  本报记者夏青

  今年以来,输入性因素在国内CPI的上涨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国际油价的上涨,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5个月保持历史高位,直到10月9日。此外,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高企,造成国内生产成本上涨,最终传导至CPI中。业内人士分析,总体上,后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处高位,对国内生产成本上涨输入性压力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9月份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大幅回落,跟踪一揽子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大跌逾13%,国内市场跟踪绝大多数上市商品平均价格表现的商品综合指数也下挫了10%,双双创下2008年10月份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

  国际油价方面,9月份,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低硫原油首月期货结算价每桶净跌10.82%;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首月期货结算价净跌10.53%。第三季度纽约轻质原油近月期货大跌16.22美元,跌幅17%,为2008年第四季以来最大季度百分比跌幅。伦敦布伦特原油近月期货下跌9.75美元,跌幅-8.64%。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且伴随着四季度末大宗商品消费旺季的来临,若外围环境再有所缓和,则商品市场有望探底回升。对于输入性通胀压力而言,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国际油价在跌至10个月低点后,连续五个交易日持续上涨,欧美原油期货累计上涨了10美元,涨幅分别为13.4%和11%。虽然近日有所回落。不过,行业研究员认为,国际油价预期不会大幅走低。

  分析人士表示,一般来说,大宗商品价格同比领先PPI及CPI约两个月,且大宗商品价格同比与PPI的相关性最高。由于9月份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包括铜、铝等工业类商品纷纷回调,使得企业的购进价格压力有所减缓。尽管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的经济基础并不稳固,欧洲、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深受债务困扰,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大多也按需采购,大宗商品价格的弱势使得通胀回落趋势基本确定,但后期,大宗商品的绝对值料仍会维持在高位,通胀的输入性因素仍应关注。

  通胀压力不减 资源税改革或助推CPI

  专家指出,资源税改革必然导致相应企业生产成本的上涨

  本报见习记者 徐科

  9月CPI仍居高位,但是增速回落。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9月份CPI增速出现回落,同比增6.1%,略低于今年7月份的6.5%和8月份的6.2%,基本符合此前人们的预期。

  野村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将面临长期结构性通胀。“未来几年中国的通胀将一直高位运行。预期2011至2015年期间的平均CPI通胀率在5%上下,远高于2001年至2010年的2%。7个结构性因素将推高中国的通胀,其中包括过剩劳动力的消失、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征收环境税、政府的通胀容忍度提高以及宽松的全球流动性状况。”

  2007年资源税改革就已经酝酿推行,但此后因多种原因被搁置。业内普遍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担心推行资源税改革会加剧物价上涨,增加通胀压力。尤其是2011年以来,CPI的持续高涨阻碍了资源税改革的进程。

  中国长期积累的价格矛盾要适时梳理,包括资源性产品价格要理顺。《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原油和天然气将在全国范围内按销售额的5%-10%征收资源税。这就意味着资源税从量计征变为从价计征,资源税区别于增值税,属于单一环节征税的税种,只对开采环节征税,其他加工及销售环节不征收任何费用。波及最大的将是各大资源开采企业,这将直接带来其资源利用成本的增加,影响企业盈利。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油气巨头有可能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资源税改革必然导致相应企业生产成本的上涨,而且向下游转移成本的趋势不可避免。“改革肯定意味着涨价,只是涨多少的问题。”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曾表示,中国的资源税改革旨在促进采矿企业高效开发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改革可能会助长自然资源价格、进而加重通胀压力。

  原国家财政部财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刘克崮的观点是推行资源税改革不会助推通胀。他认为“影响通胀的都是重大因素,比如我们的货币发多了,还有外来的输入性通胀因素,再比如,美国人大量地印票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等,这些重大因素才会影响一个国家的通胀水平。资源税,它覆盖的面很小,而且增加的税很少,产生不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认为,既然资源税征收是国家的所有权收益权的实现,这就不构成对中石油中石化利润的挤压。现在成品油价格的确定是根据国际市场价来定的,那么油气巨头就可能借国际市场价的上涨把这个资源税涨价的成本转移到社会上去。

(责任编辑:廖一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