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营销管理 > 营销

造车狂人李书福:烦恼正一步步紧逼

来源:《英才》
2011年11月02日10:50

  好故事总耐人寻味,有一千个观众就可能有一千个李书福。

  这是好莱坞式的励志题材,穷小子李书福,不乏梦想,凭借让人跌破眼镜的奇思妙想和有些冥顽执拗的个性,在弱肉强食的汽车世界里,完成了一连串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私企造车第一人

”、“四轮沙发之父”、“土炮企业家”、“草莽英雄”、“预测天才”、“车疯子”、“狂人”……或许,我们太爱用自己习惯的坐标系来设定“李书福”这个角色了。就好比,我们喜欢揣摩沃尔沃汽车公司CEO斯蒂芬·雅各布为老板李书福“更衣照”的戏说部分,却忽略了照片上两个人间的某种默契。

  李书福说,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既然是兄弟篇,也就意味着沃尔沃绝不是吉利的续集,吉利有吉利的起落,沃尔沃有沃尔沃的转折。

  但从一开始,我们就陷入惯性思维,用并购来解释两个企业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李书福的误读。

  “所有这些东西,都不会因为一个股权交易,就能够改变得了。”《英才》记者眼前的李书福认为外界对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的理解“太直白、太简单”。

  甚至从并购本身谈沃尔沃汽车,李书福会流露出一些烦躁,反复用无奈的表情强调,这是“最简单”的部分。他更愿意谈的是人类多元文化中的共性。

  这是李书福一开始就为沃尔沃汽车的未来梳理出的逻辑。

  就在两年前,面对代表着“文化冲突”的工会“考官们”的刁难,李书福似神来一笔的“I love you”,现在看来不像是临场的即兴发挥,而是在展现他预谋已久的企图心。

  旁观者的视角总是落在并购与被并购,整合与被整合的热闹故事上,但李书福要讲的则是一个彼此尊重,相互认同的商业文化的命题。

  沃尔沃轿车全球海选董事会的举措,如果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看,李书福则是在做一次大胆的文化实验——将欧洲人、美洲人、亚洲人融为一炉。

  2011年4月,沃尔沃汽车在上海车展上全球首发的“天地”概念豪华车,被外界评论为“妥协的产物”——统筹吉利与沃尔沃在造车理念上的差异,以及董事长李书福与沃尔沃汽车“拼盘”董事会磨合的代表作。

  或许是因为李书福鲜明的个性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总在控制权格式下寻找答案。但“天地”更应该被视为是其文化实验的第一个正式产品。

  “遇到看法、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李书福会反驳,也会争吵,甚至反复吵,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他的地方是,这其实是李书福挣扎着去学习对方、接受对方的过程。”与李书福相熟十多年,也和李书福“吵”过很多次的汽车产业评论家吴迎秋对《英才》记者,用“很爱学习”来评价其眼中的李书福。

  “挣扎着去学习”不是为了股权关系层面的控制,也并非对跨国公司经验的复制,李书福希望的是通过建立一套“跨国界、无国别”的全球型企业文化系统,使各个利益相关方在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游戏规则上,获得共赢的结果。

  在问“这可能吗?”之前,有必要厘清的是李书福所要描绘的沃尔沃到底会是怎样的一家跨国公司。

  像个粉丝一样,李书福对于沃尔沃在造车领域里的那些开创性的技术,如数家珍,也明白以“安全”二字著称于世的沃尔沃,在现在瑞典人的心目中仍然是国宝级的品牌,是生活传统的一种标志。

  尽管不复当年勇的沃尔沃让人略感唏嘘,但对于李书福来说,向偶像致敬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还原沃尔沃的好车本质。“尊重成熟的商业文明”,这是李书福提出“沃人治沃”的本源,也是帮助沃尔沃汽车在全球市场重现辉煌的路径设计。李书福会成功吗?

  沃尔沃汽车这个“一国两制”的商业版本,最终能否与李书福理想中的“全球型企业文化”对接?

  在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大格局下,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对于中国汽车制造企业整体的“东风渐劲”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与TCL、联想、华为等企业海外运营的方式不同,李书福的“放虎归山”能否实现沃尔沃汽车的复兴,从而开创出中国企业跨国运营的一条新思路?

  不论这些问句的答案如何,李书福在国际化中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无疑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宝贵的样本价值。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思涵)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