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2011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寻找真实的成长 > 2011财新峰会最新报道

吴敬琏:转变增长方式关键在改革 建立好体制

2011年11月11日11:20
来源:搜狐财经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11月11—12日,2011财新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峰会主题为:寻找真实的成长。以下为搜狐财经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

  刚才李毅中主任(演讲实录)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实现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解和误导,刚才听了演讲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把握了李毅中主任的精彩思想,我想发表一点我即席的感想和与会朋友们讨论。李毅中主任刚才的演讲中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要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他用的词是“实体经济”,高度重视实体经济、高度重视工业、高度重视制造业。第二个问题就是工业、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我们在这几年,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这两个问题是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在这两个问题上都存在一些误解。我们从第九个“五年计划”以来,“十一五”更加强调,从今年开始的“十二五”也非常强调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转型,这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主线。

  怎么转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大服务,各种各类的服务活动,在经济活动总量中的比重。这是完全正确的,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突出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呢?从经济学来谈,是因为从20世纪中期开始变得很明显的一个趋势,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一个趋势是在总成本中间加工制造的成本比重降低,而交易成本的比重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在社会总成本中,交易成本的比重在一半以上,这个道理从经济学来说是很简单的,因为加工制造的成本降低、效率的提高靠分工,分工越来越细、分工的各个分支、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就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它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来越高。而服务业就是处理交易成本的,去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成本。所以服务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发达经济中从事服务活动的劳动力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这个服务活动是渗透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的,可是在统计上有一个困难,服务活动到底在社会总的经济活动中占什么分量呢?没有办法全部统计,只能统计独立的服务业。于是就有服务业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有这样一个指标,只能看这个指标。这就造成了误导,当人们不知道原理的时候,他以为发展服务提高服务的比重就是发展服务业。现在一看统计报表不管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领导都看这个地方的服务业是31%、32%还是40%,只看这个指标,他忽视了一条,服务业的作用不光是在独立的服务业里面,很重要的一块是制造业中的服务内容。

  所以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定要提高服务活动比重的时候,讲的主要是两块,一块是独立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另外一块是制造业、农业等等这个产业中的服务活动,这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以为所谓提高服务活动的比重,用来降低整个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就是发展独立的服务业,甚至有许多地方政府的领导都希望我们的制造业,把它内涵的服务活动,比如说设计、研发、销售、售后服务独立出来。其实在我们的发展阶段,有时候服务活动和制造活动搁在一块儿是更加有效、更加能够降低成本。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使得我们的制造业本身,它的发展、它的提升受到了忽视,出现这样一种偏向。

  由于这种理解还发生一个问题。当我们要发展工业的时候,一想到工业就是传统的加工制造,零件装配、金属冶炼、金属加工这些是制造业,这就使得制造业我们的工业本身附加值很低。所以一方面说要重视制造业,同时要说制造业要转型、要提升。转型提升核心问题是什么?核心问题是要把它的产业链向服务领域延伸。也就是台湾的宏基的创始人施政荣先生1992年提出来的“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这个微笑曲线的两端在传统上说都是服务业,前端是研发、设计,后端是销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务,包括商业性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等。而我们现在的制造业大量的是在一个产业链的低端,是“微笑曲线”的最低部分。

  有很多例子,我过去一再引用过的,这是美国人做的调查,世界最大的鼠标制造商罗技公司,它们公司有各种各样的鼠标,它整个价值链里面,生产制造都是在苏州,在总值中占的比重不超过5%,所有的加工费用,总价值中占大头的是什么?一是芯片供应商。芯片其实是软件的固化,它在传统上讲是服务业。另外就是承销商。

  其实我们现在进口的最大一个项目是什么呢?人们一想就是石油、钢铁。不是,是芯片,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我们的制造业是不是就没有能力制造高附加值的,高知识技术信息含量的产品呢?有可能性。我们最近在上海做了一次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为核心的,从原材料一直到应用的调查。我们很高兴的是,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在这个产业的分工非常细,在许多环节都有中国企业进入了十强圈,这是很了不起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像刻录机,居然有企业进入了世界十强。但是另一方面危机感还是很强,包括从业的科学家他们有很大的危机感。他们告诉我,如果在五年内不能进入三强就死定了。

  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能不能跨越。我们不能跨越或者碰到困难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呢?经营环境,体制、机制,所以一定要提升,提升的核心就是要增加它的附加值,增加它的知识技术的含量,关键在于改革,建立一个好的体制。这就是我对李毅中主任讲演的体会。

(责任编辑:刘玉洲)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