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深度阅读

房价入笼

[提要] 中国经济如果不能摆脱房地产依赖症,房价反弹的可能性就始终存在。行政之手退出之后,房地产业能否随之褪去暴利与灰色,变成受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约束的正常行业,尚待观察。[网友有话说]

  本轮房地产调控由缓而急,已持续两年。今年9月之后,政策累积的效果开始呈现,狂飙多年的房价,终于在“史上最强”的“双限”政策下归于平静。但呼吁救市的暗流也随之涌动,并在11月30日央行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后达到高潮。

  回顾八年来的房地

产调控,真正有可能改写这个行业游戏规则的调控有两轮,一轮于2007年8月启动,2008年11月夭折。另一轮就是2010年1月启动,2011年1月加码至今。

  上轮调控为何夭折?因为房地产的下行周期和宏观经济的下行周期重合了,而房地产是拉动增长的主力军,在很多人看来,保房地产就是保增长,就是保稳定。

  但上次调控夭折,让包括一些开发商在内的专业人士扼腕叹息,因为狂飙了十年的房地产行业需要来一次大调整,再不挤压房地产泡沫,将导致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恶化,住房资源浪费,城镇化受阻,经济创新能力降低。坚持调控,不仅利于行业的长远健康,也利于整个经济的长远健康。

  本轮调控走到现在,行业下行周期和宏观经济的下行周期又重合了,市场很自然地关注:三年前的一幕是否会重演?的确,2010年房地产及建筑业占中国GDP的1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如果房地产这只引擎熄火,到哪里去找替代引擎?

  事实上,政府已经找到了替代选项,那就是保障房建设。2007年,“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终于认识到这个道理,保障房制度得以建立。但此后两年,保障房建设基本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直到去年,保障房建设才开始实质性启动。去年底,中央政府更是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伟计划,今年各地纷纷上马投资巨大的保障房建设项目。

  当然,还有更基础性的替补方案,那就是多年强调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多名资深经济学家向《财经》记者指出:中国经济的房地产依赖症,其本质是投资依赖症,根治这一顽疾必然经历痛苦的调整,而长痛不如短痛。

  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病理已经找到,药方也已开出,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知行合一,哪怕付出经济增长率暂时小幅下滑的代价。

  编者

  11月28日,位于湘江西岸的长沙高新区保利地产麓谷林语项目,出现一起业主“维权”事件。数十位愤怒的业主将油漆泼洒在售楼处的大门、招牌上,上了岁数的老太太与保安对峙,之前一天还在闭门签约的售楼处被迫关闭。

  在深圳,11月初万科清林径二区因下调房价10%,引来近30位业主扯旗抗议,随后,万科地产(000002.SZ)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拒绝补偿,呼吁业主遵守契约精神。

  离深圳1500公里之外,上海楼市刚刚从业主维权事件中走出。10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占领售楼处”事件波及了至少三家知名房企,成为这一轮楼市调控的标志一刻。

  11月3日,深圳世联地产顾问有限公司(002285.SZ)发布研究报告,称三季度预期房价上涨的购房者比例为36.2%,比上季度下降12.8个百分点;预期房价下跌的购房者比例为40%,比上季度增加12.1个百分点。这是2011年首次出现房价看空人数高于看多人数。

  1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70个大中城市的住宅销售价格显示,比9月下降的城市有34个,持平的城市有20个,16个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2%。与9月的数据相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7个。

  持续20个月的楼市调控后,全国性的价量调整正在发生。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催生房地产市场后,这种情况是第二次发生,而这正是政府愿意看到的。11月6日起,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先后在不同场合表态,要求继续坚持楼市调控政策,进一步巩固楼市调控成果。

  2005年以来,不断上升的房价成为日益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首次摆出了一次性解决房价难题的架势。但2008年-2009年的楼市V型反转历历在目,这一次真的会一以贯之吗?更重要的是,在限购与限贷的行政之手退出后,房地产业能否跳出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周期性博弈的怪圈,同时褪去暴利与灰色,成为一个受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约束的正常行业?

  房价下跌之路

  历时两年的调控之后,房价已经进入下行通道,但离触底尚远

  严格算来,这一波楼市调控始自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国四条”,历经2010年1月、4月、9月三次政策加码、五次加息,2011年1月、7月两次限购、限贷升级,至今已经两年。

  本轮调控中最为显著的特点“限购”与“限贷”均出自2011年1月,因此业内大多认为,此轮楼市新政开始于今年1月。在空前严厉的“双限”政策下,房价进入下跌通道并不意外。

  龙湖地产(00960.HK)执行董事、首席市场官秦力洪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历年来,调控交易量受损最大的地方都是华南板块,以深圳为代表。但是这次的第一重灾区是华东,第二是华北,第三才轮到华南。

  上海楼市的价格下行始自10月。10月22日、23日,是上海楼市“退房潮”最严重的两天,嘉定龙湖郦城、嘉定新城绿地秋霞坊、浦东中海御景熙海岸,同时出现老业主“维权”风波,几个售楼处均爆发冲突,展示沙盘、橱窗被毁。

  数据显示,10月成为新政实施以来上海商品房成交价下跌最大的一个月,由2.26万元的均价,跌至1.69万元,环比下跌25.2%,新政颁布后未见大幅松动的上海房价终于跳水。

  早在今年3月,北京楼市即出现业主因房价下跌维权事件,但影响力却远逊于上海。原因在于,龙湖地产、绿地集团与中海地产(00688.HK)三家品牌房企在上海楼市发起价格战之际,市场正处于颓势之巅,三家龙头房企不约而同降价,最终成了压垮上海楼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端楼盘的抗跌性一向强于普通商品房,但12月16日,以开发高端楼盘著称的星河湾地产宣布,其在上海浦东区与闵行区的两个项目以8折至8.5折促销,星河湾还同时宣布拿出6亿元补偿老业主。

  12月9日,北京房地产协会发布11月北京新建普通住宅房价监测数据,全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均价21004元/平方米,同比下降5%,七个月以来首次实现同比下降;二手住房成交均价17061元/平方米,同比下降0.7%,环比则连续五个月下降。

  与一线城市相比,二线城市的大幅降价促销较晚来到。11月初,《财经》记者在多个长沙楼盘现场看到,售楼处前来咨询购房的人不在少数,开盘项目认购率还相当乐观。据记者目击,以碧桂园威尼斯城为例,在经过不足20天的蓄客后,项目推出最后一期共108余栋联排别墅,每栋总价160万元起,认购当日,一上午销售即超过了60%。

  仅仅过了半月,长沙楼市便接连爆出品牌企业大幅降价、业主维权的事件。11月28日,长沙万科城因开展团购促销,售价下调幅度接近20%,引起百余业主扯旗抗议。

  从全国范围看,约有80%左右的楼盘有降价促销的行为,仍有20%左右的楼盘没有降价。上海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由大型房企带动的策略性降价,主要是为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也有在年底做好销售数据的需求。

  不过,这种影响还是区域性的,并未形成趋势,且后续需求不足。以集中出现大幅降价的上海嘉定新城为例,龙湖郦城率先促销,成交234套,紧随其后的绿地秋霞坊仅成交53套。

  张宏伟分析,正是由于对购买力的判断仍有疑虑,中小型房企对降价的跟进意愿还不明显。“中小房企存货本来就少,此时低位出售之后,持续开发能力也不能和大型房企抗衡”,这让他们或被动或主动地以 “死扛”来应对龙头房企的降价。

  “这一次价格调整首先从上海及周边市场爆发,出乎我的预料。”11月初,SOHO中国(00410.HK)董事长潘石屹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称,“我原以为长沙、西安、杭州与沈阳的房价下行压力最大,应该最先大面积降价促销。”他解释说,长沙、西安与沈阳,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地产大盘很多,这三个城市的财富支撑不了这么多的楼市供应量。杭州则是因为价格过高。

  潘石屹称,在市场进入限购模式后,2011年上半年与下半年的市场特征迥异。限购令出台初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短期政策,一旦放开,房价势必反弹。在这一心理下,上半年有钱、有资格的人大多买房了。到了八九月,留在市场上的人分成了两类:没钱的与有钱却无购房资格的。此后,成交量开始大幅度下降,令人惊恐。“在不同的城市,这个上下半年的分界点并不一样,但是普遍在7月-9月之间。”

  客户的心态变得格外脆弱,异地降价、维权的新闻报道也会对本地的市场产生“蝴蝶效应”。北京一家大型地产公司销售总监对《财经》记者说,客户仍处于观望。随着降价促销,接近客户的心理预期,明年初市场会量涨价跌,随后量涨价稳,市场将在一二季度局部见底。

  多位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称,最坏的时刻还未到来。秦力洪表示,当前降价促销后市场上仍然有成交量,这说明“以价换量”仍然可行。等到降价却换不回成交量之时,大事就会发生。他同时认为,春节前后,房地产企业会面临一个比较严峻的工程款支付形势。

  在11月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世联地产称目前这轮调控为“史上最强宏观调控”。在分析了政策效力、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和库存水平、购房者预期、新增市场供应量之后,世联地产认为,今年四季度是开发商局部降价阶段,明年一季度将迎来全面降价阶段,二季度房价将触底。

  调控副作用

  开发商虽然降价了,但贷款利率也提高了,消费者减少的购房支出,低于开发商的让利幅度

  截至11月底,全国约有46个城市出台了不同程度的住宅限购措施,其中,浙江省共7个城市纳入限购名单,广东与江苏各4个城市。除重庆市、拉萨市外,全国省会城市均已出台限购令。在46个限购城市中,北京市第一个出台限购令,且限购门槛最高。

  与中央确立原则、地方政府掌握着限购令的具体制定权不同,限贷令内容的话语权悉数掌握在中央政府之手,因此,限贷令的内容全国保持了一致。今年1月26日出台的“新国八条”规定,贷款购买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最低六成,且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此前,政策已规定贷款购买第一套住房的最低首付比例恢复至三成,同时停止向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购买者提供商业贷款。

  上海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上海楼市成交量下滑,主要是受限贷令的影响。当地执行的限贷令属于最严格的“认房又认贷”,即曾经申请过房贷,无论是否还清、名下是否有房,均算第二套;名下有房,无论是否申请过房贷,也算第二套。

  在沪拥有280家门店的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市场分析师黄河滔认为,相比限贷令,限购令要温和许多,只有非本地买家中的部分人群受影响,而且上海规定的纳税期是一年,因此限购令的约束期也只有一年。

  “史上最强宏观调控”之下,一些副作用也在显现。首套房屋购房者被误伤,是其中最受诟病的一个。除了取消首付比例的两成优惠、恢复三成首付之外,首套房贷利率的提高更是令购房成本雪上加霜。

  今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至21.5%的历史最高水平,银行的贷款额度受到较大挤压。首套房贷7.5折、8.5折的利率折扣被取消,而且大多上浮了5%到10%。《财经》记者获悉,在长沙楼市,限贷令取代限购令成为对楼市的最大影响因素,首套房贷利率已大多上浮了20%到30%,即使如此,多数银行贷款还难以按时发放,为求不违约,业主不得不私下找寻关系以便打通关节。

  6月,林女士首次在长沙保利麓谷林语购买了一套145平方米的房子,8月开始办理按揭程序,但是至今尚未办下。她告诉《财经》记者,招商银行北京银行是开发商指定的贷款银行,但两家银行均要求按揭利息上浮20%,如果上浮30%,放款速度会快一些。“我自己没有办法全款购买,可是如果上浮这么多,我也很难承受,都想退房了。除此之外,银行还要求我们必须购买一定的保险、在银行开设6万元的存款户头才能放款。”

  像林女士这样的首套房“刚需客户”,本应是楼市调控政策着力保护的群体,但也受到调控政策牵连。

  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表示,8折利率可以取消,毕竟这是经济刺激计划时的政策,但是,提高首套房贷利率、甚至不予放款,是调控的配套政策开始乱套的表现,没有道理。“按揭是房改后最成功的政策,是楼市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今年却成为最致命的一条”。

  秦力洪也认为,开发商虽然降价了,但贷款利率也提高了,“从消费者购房的角度来说,实际的购买成本没有减少这么多,低于开发商让出来的程度。”

  事实上,银行放款速度放缓,也影响到了开发商降价的积极性。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在微博上写道:可否对已签按揭合同的业主定向宽松呢?银行既然已经签约,就应该信守合约,否则开发商降价了也回不了款,谁会降价呢?

  2011年9月,人民币新增贷款4700亿元,同比少增加1300亿元,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低。而当月M2同比增长13%,则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低。资金供不应求,银行自然挑肥拣瘦,同时或明或暗地提高贷款利率。12月1日,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坦承:“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可谓一语道破冷暖。

  国内销售额最大的万科地产亦在12月5日披露: 9月之后,首次置业购房者获得贷款的难度明显上升,类似万科这种面向普通购房家庭、以满足基本自住需求为主的企业受影响较大。贷款额度不足和信贷成本的上升,会对首次自住购房家庭的支付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房价回调的效果。

  限贷的副作用令房价合理回归的目标大打折扣,而 “限购”也在部分城市产生了“抑贫助富”的后果。

  北京一家大型房企的营销总监对《财经》记者表示,高端客户有足够的能量突破限购的规定,其策略大致有三种:利用自己的亲属进行交易,一次性付款;利用自己信赖的人进行交易;以公司形式购买。“前两种是第一选择,很多时候代理公司也会出谋划策。”

  开发商主动应变

  与2008年全行业岌岌可危相比,这次降价是龙头房企主动引领的策略性降价

  房地产行业内外均有一个心理预期,就是把大公司之死作为检验楼市调控成果的试金石。但就本轮调控而言,人们难免失望。

  自2003年地产调控以来,先后有三家标杆房企走入大众视野,最终以重组结束:顺驰地产、浙江南都集团、中新地产。然而,上述三家房企中,除顺驰现金流管理不善,导致财务危机外,别外两家房企重组原因与楼市调控关系并不明显。

  浙江南都重组属主动退出,主要与其创始人周庆治萌生商场退意有关,而中新地产危险之端,肇始于2008年中新地产高层涉嫌虚增公司资产与利润,董事长郦松校拒不赴港听证,后公司被联交所停牌两年,上市公司失去融资功能,导致公司财务危局。

  恒大地产(03333.HK)曾被认为是2008年楼市调控中最有可能倒下的大型房企之一。2008年3月,恒大地产香港IPO失利,成为当年的标志性事件。此后,恒大地产引入一系列私募对象,对先前的结构性融资进行重组,招股材料显示,许家印被迫接受苛刻融资条件。

  随后,恒大地产借助2009年楼市反弹加速出货,当年8月,恒大地产重启IPO,10月上市成功。截至去年,恒大地产已是中国土地储备量最大、年度销售面积最大的房企之一。2011年中报显示,恒大地产现金储备在300亿港元之上。截至10月底,恒大地产完成合约销售额778.7亿元,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111.2%。

  在业绩反转之外,容易被外界忽略的是,恒大地产是本轮调控中率先降价促销的龙头房企之一。去年5月,恒大地产即宣布旗下40个项目8.5折销售,为期一个月。当时,楼市虽遭调控,但是牛市姿态仍在,恒大的做法被热议一时,却鲜有同行跟随。

  曾与恒大地产同列于“破产黑名单”前列的还有绿城中国(03900.HK)。2011年,绿城中国取代恒大地产成为本轮调控以来的观察标本。由于绿城的净资产负债率一度超过160%,且截至10月,绿城销售额仅285亿元,离去年全年业绩550亿元相去甚远,自今年初以来,绿城即被外界视为生死悬于一线之间。

  上述传闻在9月下旬达到高潮,9月22日,消息称银监会专门发文,要求核查与绿城有关的地产信托。这引起了绿城股价巨幅波动,但最终“乌龙”一场。11月初,绿城破产传闻再起,绿城中国董事长宋卫平不得不深夜撰文辟谣,称绿城距离破产尚有一段距离,强调可加强销售,并考虑用出售项目股权来解决资金问题。

  聂梅生对《财经》记者说,现在外界都希望一个大公司倒闭,作为调控见效的一个戏剧性的标志,但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开发商心态很放松,他们认为大不了不买地了。开发商已经从2008年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如果让同一块石头绊倒,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房企高层也对《财经》记者称,绿城中国在杭州市场深耕多年,政府与银行资源相当丰富,破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绿城的问题不在于流动性,只是负债率太高了,导致其融资成本太高。这一轮调控过后,房企的毛利润会降低到30%,如果融资成本太高,基本上就是给资本家打工了。”

  做出最坏预案的还有龙湖地产。在华东市场发觉成交量不妙的迹象后,10月中旬,龙湖地产在华东市场的三个项目推出代号为“抢收华东”的限时团购活动,五天之内认购金额近20亿元,但这也将龙湖地产推上了业主维权的风口浪尖。

  “抢收华东”的决策程序很快,最先在10月8日集团营销体系与各分公司总经理的例行会议上提出,准备三四天后即推出实施,五天内结束促销。秦力洪对《财经》记者表示,在内部讨论会上,这一提议没有反对者,但有人比较惋惜,觉得按照这个价格售完,项目净利润率仅为5%左右。

  “我们的压力仍然很大,这些销售对公司的利润率确实也有影响,但是现在公司的战略思想非常统一,用吴亚军董事长的话讲,既然要选择降价出货,就不要在意瓶瓶罐罐。如果再晚一个月,我们的价格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秦力洪说。

  11月6日,龙湖地产公布10月销售业绩,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公司合同销售金额突破334亿元,超过2010年全年总额。同时,龙湖上海公司销售额首次跻身上海楼市榜首。

  在秦力洪看来,这轮调控中,大企业降价促销有不约而同的感觉,恒大、万科、绿地、中海、保利等是主动调整,“大公司的理性在于,它虽然有最大化收益的愿望,但每一天都在做最坏的准备”。

  在限购模式下,争夺客户的“房票”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年9月,北京万科针对3000户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样本主要是万科老业主及前来咨询买房的准业主。抽样调查显示,在目前严格的限购措施下,北京仅有3%的家庭有资格、有能力、有意愿买房,折合成户数约20万户。按照北京一年销售商品房13万套的水平估计,这20万户“房票”一年多即可消化完毕。

  虽然这份数据遭到坊间人士质疑,但在北京市以五年纳税证明为基本门槛的约束下,符合资格的买房人一旦成交,即退出了客户群,而新的合格人群并不会很快补充进来。

  “万科在做的也是我们在做的:寻找那些还有‘房票’的人,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把需求兑现给他们。”秦力洪说。他表示,由于银行放款缓慢,回款签约比对地产公司格外重要。到今年底,龙湖地产的回款签约比将保持在85%。“如果一个年销售几百亿元的大型公司回款签约比只有50%的话,问题就大了。我们的预警指标是70%。”

  除了加强销售,地产公司也在降低发展速度。9月底,富力地产(02777.HK)宣布将年度销售目标从400亿元下调至320亿元。金地集团(600383.SH)内部也已将400亿元的年度销售目标下调至320亿元。

  11月21日,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在微博上写道:“经过本轮调控考验,中国房地产会有什么长进?知道银行是靠不住的,知道利润都是浮云、现金可以要命;了解价格是会跌的,跌的速度比升的速度快;明白住宅开发就应该学习制造业,货如轮转才可永远避免风险;明白商业地产开发就是金融业,不搞定直接融资就别玩了;知道夹道欢迎和关门打狗是一个意思!”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克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