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艺术投资 > 艺术投资指数

当代书画市场 今年看涨还是看跌?

2012年02月08日18:01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谭秦

  新年伊始,艺术市场的趋势预测又是一片热闹。通常的言论是各个板块一片“涨”声,不知是专家们对艺术市场的大势果然乐观,还是要制造这样一种氛围来恭维各个板块的庄家;看“跌”的声音也振聋发聩,但少见具体的数据和论点支撑,多是“资本主义”操纵市场的意识形态斗争,或者老板暴发户的盲目叫板,要么就是“假拍拍假”的市场阴谋。笔者无意做某一板块的具体趋势预测,这原本就是一个多重因素形成的市场经济,好的作品和良性的运作当然看涨,但其中不利的因素更要提醒读者,特别是新入场的投资者注意。

  1。作品的创作度和创作量

  中国当代书画通常是指建国后出生,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他们现在都年富力强、甚至是初出茅庐,未来的创作数量、创作高度和发展潜力都有些变数,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大师。因为高端艺术领域的小众性和原创性,大批人无法登及顶峰,面对艺术或生活、成功或赚钱必须做出选择。这时对艺术家和其作品的选择就是一种“押宝”,调查好了、分析透了、预测准了才是真正的赢家。

  众所周知,文玩市场的商业画家和生产基地的行画枪手的技法非常熟练,单看一件作品真会惊讶笔墨的纯熟。如果再看看他的其它作品,就会发现同一作品有厚厚一沓,经营者也会告诉你还可以大量批发,画家很快就可以赶出更多的作品。经过这样简单的调查,就会发现作品的创作度可怜至极,开始的敬佩也变成了一种惋惜。

  在追求精神功利性和作品趣味性、原创性的艺术价值判断中,创作度层面的衡量变得终极且挑剔,如此就被当做艺术品,具备增值性;否则就是商品,只有消费性。在此基础上的作品创作数量判断才有意义,如果没有归属到艺术品序列,那么他的作品数量再多,流水线的速度再快也只是一种生产。这需要对艺术市场的广泛了解加上真诚的眼睛和心灵,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理性判断,不掺杂任何情感因素。

  2。运作机构的类型和机制

  艺术市场上有一种理论预设:一件艺术品可能以任何价格被任何人收藏,反之亦然。关键是收藏者的实力和对作品的认可度决定了其价格,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沟通技巧是销售行为成败与否的关键。从此意义上说,好的艺术机构当然有更成熟、更深入且合理的运作团队,与此同时也拥有数量更为庞大、资财更雄厚的收藏家群体,这样的推广(推销)自然会使作品的价格更高。

  更成熟的拍卖机构也是如此,他们从更高质量的艺术机构、收藏家或艺术家那里征集优秀作品,依靠更深入的作品解读,更有效的宣传推广,引起更高质量的收藏群体的竞争,从而拍出更高的价格。适当的持有年限和市场契机之时再说服藏家出手,引起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品牌经验,打造品牌信誉,从而推动新的作品进入市场。

  但有一种机制是“终极收藏”,通常会放在博物馆或企业机构里成为文化资财,不到诸如破产或被盗等情况很难再进入艺术市场的流通领域;还有一种情况是庄家做局,使作品“膨胀”到一个高位价格时诱引他人接盘,这样的作品在很长时间内也很难在艺术市场上再次露面;更有一种情况是作为“礼品”进入灰色领域,其流通也是在“被查没”或者“被变现”时才会出现。其中孰真孰假,明眼自知。

  3。 作品的价值挖掘和文化梳理

  作品一旦进入到稳定的市场机制,不是作为偶然的炒作对象或者礼品对象时,其中的价值挖掘和文化梳理就变得有意义,这对“还在成长”的当代艺术家和当代艺术操手是非常重要的命题。这首先是结合对纵向艺术史的了解和横向艺术维度的把握对某一艺术家的某件作品进行价值预测,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艺术家的成长,当时的作品成了艺术家个人历程或时代文化的重要记录,其艺术语言和艺术精神也成了艺术史和文明史的重要阶段,这种价值判断就成功了。

  比较中国书画市场上已经稳定的作品类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艺术家多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对艺术语言的发挥和发展都有独特的地位;如果不属此列的作品,要么是因为历史的偶然性,要么是因为背后的传奇性,不在理性判断的序列。那么当代书画作品孰涨孰跌,自然有了可以参考和预测的维度。

(责任编辑:曲姗姗)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