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成功的投资都离不开专业化的研究和好时机的把握。
近几年来,PE的Pre-IPO投资模式风生水起,拿着一二级市场的高额价差,赚得盆满钵满。
据理财周报统计,2009年IPO重启以来,中小板和创业板共新增约780家上市公司,其中的432家公司就带有PE投资背景。
它们又是如何把握介入点,怎么寻求到逐利和避险间的“最佳平衡”?我们试图挖掘它们投资的规律和秘密。
八成持股低于10%
改善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解决资金压力是公司引进PE的普遍理由。
但股权比例的拿捏也是种博弈,这直接关系着公司和PE的地位和财富厚度。
目前,除“券商直投子公司投资拟上市公司比例不能超过7%”规定外,一般PE投资占股比例并没有规定限制。
公司引进PE,最先考虑的还是控制权,其次才是考虑融资需求。一般为了保证原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新入PE注册资本最多占30%,多出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至于多少计入,取决于双方的可接受程度以及谈判技巧。
“如果比较看好公司的发展,当然希望多投资一些钱,未来就赚得更多,一般投资占股不超过20%。具体比例是投资公司和公司及保荐机构协商来定。”南方某PE投资人士表示。
当然,“如果PE比较厉害,直接和公司董事长商量就行”。其补充道。
2009年IPO重启以来,中小板和创业板新增780家上市公司,其中432家有PE投资背景,共涉及1137笔投资记录,有700多家PE参与其中。
在这1137笔投资中,PE投资占股比例(上市前)低于10%的占去八成。
投资占股在20%以上占少数,且投资时间相对较长。比如,永宣创投对汉王科技的投资,2003年2月永宣创投就看上了汉王科技,增资3000万元拿到汉王25%股权,当即成为汉王第二大股东,近7个年头过去了,2010年2月汉王才正式招股,永宣创投持股比例为23.36%(上市前)。
但顶着“高成长”光环的汉王科技上市后并没有带来惊喜,反而是业绩巨亏,股价也跌跌不休,目前股价较发行价已跌去一半。但对永宣创投来说,依然有较高的投资回报,截至2011年3月4日解禁日,永宣创投持有汉王股票市值16.42亿元,账面投资回报高达55倍。
此外,达晨创投对和而泰的投资,是其2009年以来所投上市项目中周期最长、投资占股最多且投资回报最高的项目。
2004年4月,和而泰董事长刘建伟将其手上的2.89%股权以78.1万元转让给达晨创投,同时达晨创投以现金增资242万元,总共投资320万元拿到16.8%的股权。2010年4月20日,和而泰发布招股书,达晨创投对和而泰的投资才初见曙光,期间长达近6年时间。
达晨创投承诺自上市日起锁定三年,计划2013年5月11日解禁。截至3月29日,达晨创投持有和而泰股票市值高达1.53亿元,账面投资回报高达48倍。
10%招股前一年入股
凡事都讲究个时机,投资更是如此。
从大势来看,PE投资随二级市场及监管变化而变化。
2009年,受益于IPO重启、创业开板,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立马进入投资沸腾阶段。2010年依旧火热,同时新股“三高”问题滋生愈演愈烈。2011年,市场终究没hold住,大盘疲软不断下行,新股频繁破发,倒逼二级市场估值回归理性,加之监管层监管趋严。
如此环境下,PE投资也谨慎起来。2009年-2011年,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家数分别有59家、316家、243家,有PE投资背景的分别为59家、196家、145家,后者占前者的比例分别为66%、62%、59%,投资热情有所下降。
据了解,在Pre-IPO投资时,PE介入节点一般是在企业发展成熟期,且已经有了上市基础。
以公司招股日为基准日,在这1137笔投资中,有74%投资时间在基准日前三年,40%在前两年,10%在前一年。
在同期,投资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前五的PE分别是深创投、同创伟业、达晨创投、中科招商和江苏高科,分别投资29家、16家、15家、13家和10家,它们可堪称为国内本土PE主流。
细看它们介入这83家公司的时间,其中69家是在公司招股前三年投资入股。当然,也有投资周期较长的。比如,深创投对达实智能的漫长投资,其2000年9月入股,到2010年5月达实智能才正式招股,长达9年多时间。
85PE突击入股,116PE成立未满月便入股
有人说,真正的PE,要能做到披沙沥金,从沙石中发现真正的金子,还要能让真正的苗子长成参天大树。
但是,一些PE并没有想和企业共进退,而是为了追逐自身的短期暴利。
2010年10月1日,首批创业板28家上市公司集体解禁,之后,突击入股瞬间被口诛笔伐。
那在上述1137笔投资中,又有多少突击入股呢?相关规定:创业板拟上市企业为证监会受理日前半年之内,主板和中小板拟上市企业则为招股书刊登日前一年以内。机构或个人在此区间投资属于突击入股,大概统计,符合突击入股的有95笔,共涉及85家PE和67家公司,40家集中在创业板。
突击入股次数前三名都是出自券商直投子公司,且都是“保荐+直投”。其中国信弘盛5次最多,其次是平安财智,有4次,再就是金石投资3次。
不过,这种投资模式已成往事。在各方对“保荐+直投”的质疑和“突击入股”的声讨下,2011年7月8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规定,“担任拟上市企业的辅导机构、财务顾问、保荐机构或者主承销商的,自签订有关协议或者实质开展相关业务之日起,公司直投子公司、直投基金、产业基金及基金管理机构不得再对该拟上市企业进行投资。”
其实,近两年来证监会一直在加强对突击入股的监管,拉长锁定期,以及今年的严控“公务员、银行人员、中介人员及亲属”等四类人成为PE合伙人或股东、“完全式”信披及“适格性”核查。今年截至目前仅出现一例突击入股,即上海秉原秉鸿对温州宏丰的投资。
一山还比一山高,那些为入股而突击成立的投资公司,更让人匪夷所思。
据统计,在上述1137笔投资中,有116家PE成立不到一个月便实现入股。
比如苏州元风创投2007年4月25日成立,5天后(2007年4月30日)便成功入股禾盛新材。三生创投2007年12月18日成立,注册资本1800万元,两天后便与超华科技签订协议认购股份,总价款1650万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