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涛:抢占固定收益产品制高点
从2011年股债双杀的市场经验中,工银瑞信固定收益部总监杜海涛感受到,要做好固定收益投资,一定要抢占产品的制高点。从2012年开始,工银瑞信在固定收益类产品方面的创新快速推进,其货币基金卡、短期理财基金推出后得到了市场认可。目前,货币ETF、债券ETF等也在积极研究和筹备中。
中国证券报:工银瑞信去年发行了3只低风险产品,今年以来又已发行2只,其首发规模都处于同类领先水平,尤其是短期理财基金。除了天然渠道优势,你认为影响固定收益产品规模的还有哪些因素?
杜海涛:我们从2011年的市场经验中领悟到,固定收益投资一定要抢占产品的制高点,深刻理解此类产品的特征。“在踏入债券投资行业以来的14年里,我几乎经历了公募债券基金发展的全部历程,这期间亲历了货币基金的爆发,也看到了债券基金过去数年里所创造的回报。有幸加盟工银瑞信公司,与我的同事一起组建心目中的固定收益团队,我希望这支团队的成员能深刻理解信托制度的真谛、理解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本质。”
工银瑞信固定收益规模的快速增长与公司在产品、人员方面的大力投入分不开,这与多数基金公司仅是将固定收益产品作为完善产品线的一项补充显著不同。目前工银瑞信固定收益团队共有23人,其中公募基金经理6名,专户年金基金经理4名,研究员7名,交易员6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近9年,并设立了5人组成的投委会。团队实力在国内公募基金业堪称雄厚。
中国证券报:工银瑞信固定收益产品今年以来业绩表现突出,近期推出的7天理财债基,业绩更是持续领跑类理财基金产品。这是否与工银瑞信固定收益团队的考核方式有关?
杜海涛:工银瑞信固定收益产品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工银保本、工银四季收益和工银纯债等都采用绝对收益考核,而非目前基金业通行的排名考核体制。这种考核体系为工银瑞信固定收益类基金投资实现良好的业绩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证券报:今年,除公募基金加大固定收益团队的投入力度外,券商、保险自管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这可能引发对人才的争夺。工银瑞信如何保证固定收益团队的稳定性?
杜海涛:实际上,从2011年开始,基金公司、券商、保险的资产管理平台越来越重视固定收益投资,多方开始争夺固定收益人才。而工银瑞信固定收益部5年多来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没有一人离职,这是团队竞争力和号召力较好的证明。
稳定首先来自于良好的团队氛围。我们的团队管理风格简单,大家以固定收益为职业目标,不会为考虑转作权益投资而分心,也通过专注于固定收益投资获得了相当的成就感。“在我们内部有一个共识,不是排名第一就有价值,基金经理的职业价值取决于为客户创造投资回报,这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另一原因是,大家都看好固定收益市场的发展和未来,对工银瑞信固定收益业务的发展也有很强的信心。工银瑞信的渠道优势较好,只要做好投资,基金经理的价值自然就能体现出来,团队也会更加稳定,而这又为业绩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此外,在业务管理层面上,固定收益部投委会营造了畅所欲言、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不断升华的氛围。固定收益部投委会成员风格差异颇大,这让整个团队的互补性极强。
中国证券报:结合经济形势,从长期来看,债券投资收益是否可能上升?
杜海涛:在可见的周期内,中国经济趋势总体向上,中间的波动可能是买入机会,而不是产生怀疑的理由。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不是泡沫经济,只是容易产生泡沫。
长期来看,显而易见,企业盈利的增长在未来几年将会受到工资上升的影响,财富重新分配的现象开始出现,中国个人所享受到的利益远低于企业的状况未来一定会改变,而人工成本增速高于企业盈利增长将导致股票收益放缓。相对应于债券投资而言,基准利率的上升带来企业融资成本的提升,债券的投资收益率将会有一个客观的上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