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骏来了
中国勿学日本的“泡沫收购”
中国今日“钱多”状态跟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何其相似,有的海外并购其实存在泡沫,China Money需要体现其价值内涵。
唐骏
新年刚过,不断听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
,创下国内企业最大海外并购案;东风汽车集团和吉利控股竞购美国豪华电动车制造商费斯科,抄底美电动车产业链……另外,春节期间,全球奢侈品有1/3的消费来自中国客源……似乎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强大的经济和购买实力,这种现象被海外媒体“誉”为China Money。过去30年,特别最近10年,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货币量得到了很大提升。现在,在上海市中心购买一套普通公寓的钱可以在东京市中心购买一套豪华公寓。这是我25年前留学日本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不再是新闻。在中国的超市,很多商品价格已经超过美国,在北京吃一顿高档中餐要比在巴黎吃一顿法国大餐贵……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的钱太多了”。
对于这些表象,我们不应盲目乐观,“钱太多了”并不代表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更不代表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水平。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即所谓的两极分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泡沫,“泡沫时代”不可能是常态。
所以,每当我看到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的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泡沫收购”。因为我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泡沫时代”。
那时的日本,和中国现在的“钱多”状态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时日本楼市和股市屡创新高,日本企业拥有大量货币,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布局暨海外并购,日本公司购买了包括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在内的美国著名企业和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等大量地产。
当时日本人的商业逻辑就是,只要比日本国内便宜的就算合算的买卖。对于一个处于全面泡沫状态的国家来说,其实海外大部分资产都比本国便宜。1990年,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企业不得不低价抛售那些海外资产,这样的资产缩水伤了很多日本企业的元气。20多年过去了,现在日本的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泡沫的阴影(现在日本的股市指数还不到泡沫时的1/3,楼市价格也只有泡沫时的1/3)。
如果中国的企业去竞购海外公司,是因为“比国内便宜”的思维,那就是“泡沫收购”。因为全球一体化格局下的经济体已经不存在“战略收购”,且这样的“战略收购”也无助于战略。
我们需要从经济效益来衡量中国的海外收购。如果对一家经营无序的公司进行收购,有什么理由说我们可以比外国人管理得更好?如果是收购国内没有的核心技术,想想外国人会轻易卖给我们吗?如果是因为品牌进行的收购,我们有能力经营和延续好这个品牌吗?假设有一天中国公司把法国的爱马仕收购了,10年后爱马仕的品牌影响力还会和今天一样吗?
我们需要全球化,需要走向海外,收购兼并是一个基本战略,但要吸取日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 “泡沫收购”的教训,让收购更加理性,让China Money更加体现出它的价值内涵。如同海外购物一样,我们不应只是一味追求名牌,更应该追求名牌和自身内涵素养的融合,这样的China Money会受到更多的尊敬。
我想说:China Money是一种价值和实力的象征,更应该是一种内涵和智慧的体现。
唐骏
著名职业经理人,港澳资讯CEO。
www.ceweekly.cn/special/tangjun/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