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后,各方都在猜测,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于何时转向。数据发布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表态,宏观调控存在“上下限”,当经济增长逼近“下限”,经济政策将向“稳增长”倾斜。这一“上下限”论在之后的国务院及政 治局会议上被反复确认。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长率为7.6%,高于7.5%的“下限”。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已经达到“下限”。这种疲软的经济表现,令市场各方对宏观调控“稳增长”的预期陡升。事实上,自今年6月下旬后,中国政府便屡次释放信号,明示将采取措施支持经济增长。从6月26日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划出了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消费、铁路投资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诸多领域,相信将成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稳增长”的重点领域。
日前,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稳增长”重新成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第一重点,加大投资将成为下半年拉动经济的最大“抓手”,新一轮投资已然“箭在弦上”。报道援引一位接近监管层的权威人士称,“稳增长”成为各级政府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中央层面也认可了投资这把“撒手锏”。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各地已“出炉”的投资就超过5000亿元。而早在今年年初,各地政府就已陆续出台了最近几年的投资规划,全国各省、市、区可统计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已超过20万亿元。另据统计,近期,各地密集批复城轨建设项目,全国有10多个城市的发改部门批复了本地建设城市交通项目的开工申请。据估算,目前已批准建轨道交通的城市有36个,到2020年,中国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在轨道交通方面的投资将达4万亿元。
宏观调控转向“稳增长”,这一取向与上半年有着明显的不同。今年上半年,虽说官方的基调是“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但从实际动作看,“防风险”的成分居高。无论是3、4月间的银监会“8号文”和“10号文”,还是贯穿6月的“钱荒”,其主旨都是敦促金融机构去杠杆化,防范治理地方债风险。而在下半年,官方的基调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当落到实处,目前看来,“稳增长”是最重要的任务,调结构和促改革,都将围绕稳增长进行。
在“稳增长”的主线下,我们预计,今年上半年的诸多经济政策,可能都将有所放松。首先做出调整的是楼市调控。事实上,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上,对房地产市场的措辞已有所转变,被认为是楼市调控风向转变的信号。会议没有提“房地产调控”,而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之后,温州便传出放松调控的消息,并得到浙江省住建厅的默许。此外,关闸三年余的房地产企业再融资,也有望于近期放松。7月底以来,已有多家上市房企因“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项”停牌,新湖中宝、宋都股份及北京城建则相继发布再融资方案,只等股东大会和监管层审批。
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应当也在预期之中。下半年,商业银行有望加强对“稳增长”的支持,而不会像6月初那样,因为“押宝”政策放松,而被监管层变相惩罚。7月至今,信贷投放的速度一直高于既定节奏,中国央行也通过“锁长放短”平抑短期流动性,这些都释放出一定的放松信号。不久前,农行确认为上海市政府提供2500亿元信贷,相当于上海去年GDP的12.5%。这一巨额信贷安排,也被认为是“稳增长”的“非官方刺激”之一。
种种信号显示,宏观调控已转向“稳增长”,各地将继续采用“稳投资”的方式,止住经济增长的下行。这种基调,相比上半年出现了明显变化,并将引致其他宏观政策的调整。值得顾虑的是,在债务风险依然较高的形势下,该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债务风险呢?下半年,原本将被重点治理的地方城投平台,可能将再度活跃。
宏观调控的重点已明确转向“稳增长”,但由此产生的增长与风险的平衡,需要中国政府仔细拿捏。
以上分析出自安邦咨询分析专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