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周其仁:犹豫不改革掩盖矛盾 等到爆发将很可怕

来源:搜狐财经

  看透深层改革,预见未来方向——

  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谈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的体制难改?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专家学者、大众舆论,众说纷纭。新一届政府不断发出改革的信号,对每个中国人的命运都有切身的意义。

  周其仁教授曾亲身站在改革第一线,是推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的前锋,他也因此成为政府、媒体和大众关注的改革焦点人物。2014年4月24日,天翼图书第33届管理论坛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周其仁教授携带他的新书《改革的逻辑》做客上海虹桥万豪酒店,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各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同时对中国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来自全国范围内近500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亲临现场,与周其仁教授一起共话改革的逻辑,共同成为了这场决定中国命运伟大改革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以下是周其仁教授演讲全文:

  改革首先是有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改这么长时间?问题哪来的呢?是吴敬琏老师他那个选题,我们都去开那个会。吴老师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是1978年,当时就冒出个问题,计划经济在中国搞了几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开始,但是事实上受到大跃进冲击,1953年开始计划经济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冲击,真正上轨道是61年之后。到78年之后,满打满算,60年到78年不到20年,到现在已经30多年过去了。形成一个体制没花那么长时间,改一个体制,时间比他长。而且不是一般的没改完,留下很大一块没改完。所以想要这次发动一次深化改革,这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难改?这个问题就这么来的。就按照这个思路,就把这些年解释为什么中国改革的困难集成一本书中心题目叫《改革的逻辑》。

  我先回答一下,怎么认识改革的难度,跟我们早期采取策略是有关系的。中国的改革是不行了才要改革,国民经济崩溃边缘,思想才高度统一起来。那时候中国改革的领导人,差不多是高龄,邓小平复出是73岁。高龄领导人改革,他有一个特点,他觉得时间特别紧迫,你想时间紧迫,国民经济又是崩溃的边缘,我们又是多年思想封闭,很多重大问题没有一次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改革,时间又很紧,所以就容易采取,当时摸着石头过河。哪件事情有力治了,我们就改一把,哪些事情有较大极力就先搁一搁。基本这个策略。这个策略让中国改革起步阶段,头十来年,或者头20年确实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就。谁也没想到中国这么快把吃饭问题解决,温饱问题解决,因为现在想起来是过去多少年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这个成功背后也带来麻烦,有些难的问题往后放,更大的麻烦是,已经改的领域的成功会帮助掩盖没有改革的部分。因为经济起来了,温饱问题解决了,城市放开了。首先国民经济整体增长速度包括普遍老百姓在世界市场的购买力,这都是让人看得见的。你看得见的东西,到底是因为改的有这样的结果?还是像一些理论家概括的,是因为我们一些东西没改才有这样的结果?在认识上就更难取得进步。关于中国模式讨论大概就是这样。

  这样话,所谓的深层次改革,就一再往后放。这大概是对这个问题基本的分析。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在吴老师的发现,很难改。别改了行不行?既然那么难,中国人干吗老给自己出难题?解决不了的事,老放在那里说,弄得大家挺焦虑,不改行不行?你把这个问题想透?讨论来讨论去觉得不改不行,第一我们已经改的东西,虽然成就很伟大。但是很像一建筑,搞了半拉子工程。有些地方顶还没封呢,看着很雄伟,时间拖下去,最后会很难看的。犹豫不改革掩盖的矛盾等他爆发的时候,你再想改,来不及。

  第二条,中国由于改革持续非常长,人口统计学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像我这个年龄的人,现在改革前的很多事还是历历在目,因为我们下过乡。对当时农村的贫困,两亿多人吃不饱饭,我当时从上海去北大荒下乡,要坐四个白天三个晚上的火车,方方面面过后,我们这些人还有参照性,老觉得挺不错。年轻一代人的参照性不一样,八零后九零后,他一来这个世界就没看到过过去的一幕,他的参照性是在信息开放的情况下形成的。他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社会应该什么样的,更合理是什么样的?这个标准不一样。如果你拿老的参照性,你可能适应不了新一代检验要求。人口统计学就很厉害,现在你去看主导的人口,主导的工作人口年龄,主导消费者年龄,主导发表意见的年龄。你没有办法不把这个国家改革跟这些人的要求期望相一致,你现在没麻烦,将来也会有麻烦。这是第二个道理不改不行。

  最后一个道理不改不成,你是半拉子工程,跟对国家的预期,天天出事情。这次中纪委反腐,我们看多了就不觉得,就希望再来个大的,有刺激性,其实很小的看看就很离谱了。一个公务员一个部长,一查出来就是几千万,民间好多传言的数就更大,普通人得花多少年?差多少倍?开玩笑。而且你仔细看这些大案,我的印象他们好像没费什么劲?不是像我们看好莱坞电影,抢个银行还得惊心动魄。他们就天天上班就完了,他天天在工作,就闹出大案来了,这表明我们这个体制,有些恐窟窿已经很不小了。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速度第一,全球一枝独秀。但我们对社会的另一些方面,心里真叫不踏实。

  你看发生这些事,我们对社会的一些方面,心里真叫不踏实。城管跟老百姓的冲突,可以出人命。他维持秩序是为大家维持秩序,怎么会动不动就出状况?而且最近还在出,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有些环节,你要不引起注意,不加补救开玩笑,你经济总量再大也没用?

  一个社会只要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就会让很多人心里不踏实。你会觉得社会的某个部位是有病的,不是健康的,它不应该到了这个发展阶段还发生这些事情。所以如果不加快改革,一个半拉子工程,碰上问题后,再加上是年轻人主导的社会,(跟过去的)参照性不能解释,这个社会岂不是越来越紧张?岂不是可能出现其他变化?所以不改不行。这个问题很难,改很长时间还是个半拉子工程。但是你不改你要放弃?我们可能已有的成就,取得的成就都很难维持。所以所谓改革的逻辑,认识上,就是这么几条。

  我就找几个领域讲讲,什么叫半拉子工程,什么叫改很难改?什么叫不改不行?中国的农村改革是最早发生的。当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没有部署农村改革,部署的是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根据四川的改革经验,写进去。农村当时决策认为是休养生息,整个过去几十年农民压的负担太重太苦,所以动用外汇,进口了一部分粮食,减少了在农村的增购,适度提高了收购粮食价格。安徽、贵州、内蒙一些遭灾最严重的地区,率先从底层开始。开始是不可以讲出来的,因为讲出来跟当时的意识形态主流,跟社会认为应该的组织形式是背离的。18户农民小岗签的条约就是谁也不能对外说。签了之后,队长要负责任,如果队长出问题,18户人家轮流给他送饭,这是第二条。第三条说,万一处治很严重,有什么不测,共同抚养队长家的后代。这个东西现在放到历史博物馆陈列,可以看到当时的体制情况。饿成这样了,体制没有弹性做变化,要让农民负这么大的风险,签了三条要干吗?不是桃园三结义而是要种地,可见当时的情况。

  我们有一套自上而下的,认为绝对正确的社会主义的一套东西,你稍微跟他不一样就不行。所以改革最后从那个地方发生,饿得不行,总不能这样下去。秘密包场,之后打粮食了,道理很简单,就是多劳多得。如果可以一起混,多干少干一样,最后大家都不干了。粮食一打,就考验我们的上层建筑,认还是不认?这时候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想法、实事求是,这个东西的威力。要没这条,中央怎么表态?肯定不肯定?承认不承认?妥协不妥协?但是由于有了这一条叫实事求是。思想出现变化,现在安徽所在地的县委书记出来了,那个书记叫陈庭元,陈庭元最后拿出来的说辞说,我们县里也没有救济粮了,你就让他搞吧,就两个队。我们这个体制很有意思,一批人专门管方向的,一批人专门管打粮的。打粮的人说可以,但是管方向的疑虑重重,因为过去有教训,支持了这些事,处分,开除党籍,过去发生过。吵吵最后有个地方大员,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他从来没搞过农村工作,他要从头搞,一直在城市,一到农村看,农民怎么这么穷。当然北京市也有农民,北京市农民好很多。因为它首都,各种各样的优惠建设资金总比别的地方多。一到安徽,万里很受吃惊,所以包产到户,农民打了粮食吃饱饭,他表态非常坚决,支持。可是支持没有理论。万里也没有理论,但是万里有一条,说共产党讲群众路线,省委常委全部拉到小岗,一共18户人家访问,看群众赞成不赞成,万里最后拉出一条党的群众路线,多数人赞成。这才算报下去,这才算没有回头,消息走漏也没有打下去。

  然后开始到北京,北京同意不同意?这种问题高难度,因为我们过去有很多包袱。先看一看,然后寻找突破口,最后突破口说落后地区可以,中国每一步都不容易,说深山老林,单门独户,深山老林有个农民就一家?说深山老林单门独户对集体经济丧失信心要搞包产到户也可以允许。中国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很多地方行不行呢?吵,底下在试验,上层在争论。

  因为搞了26年的人民公社,2.5亿种地人吃不饱饭。所以最后就叫做,开始说叫并列,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效果越来越明显,认识越来越统一。82年发第一个文件,开始承认,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不太相信,说你过去政策经常变,第二年再搞重新不变,第三年再搞,第四年再搞,连续搞了五年。这就是我当年经历过看到过的过程。

  所以什么叫中国改革呢?底下永远有人会试验会试探,要寻找释放生产,不一定有理论也不一定想整个过程怎样。只要有过不去的坎儿,总有人想办法越过去,但是这仅仅是改革的一小部分,改革要真正变成制度变迁要有另外一部分。能不能得到承认?合法不合法?你不合法,这个体制预期就不稳定。所以早年农村改革,就是底层让他冒,冒出来的东西不要马上下结论,看一看试一试,行得通再纳入到国家政策法律的范畴里去。

  然后你看中国农业,这么说改革挺好吗?你仔细到农村看发现,还是半拉子工程。为什么半拉子工程呢?承包,好,长期不变好,写进文件,十年、十五年,三十年。最后一直到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久不变。外国记者当时问温家宝,什么叫长久不变?温家宝当时的回答是,长久不变就是永远不变。联产承包,他做决定,拉到长久不变,中间还有转让权,你去打工可以把土地转出去。但是你到底下看,有些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农村人口一直在变化,家庭之间,有的家庭女儿嫁出去了,有家庭儿子娶回来媳妇儿。有的家老人过世了,包产到户按人口分的地,过几年家庭之间就不均了,这个事情怎么解决?调还是不调?不调按照集体制原则不公平。当年他分一分地,不就是因为他是成员分一分地吗?现在他们家的成员多了。可是你如果调整你有什么长期不变?这块地今天我种,我施了肥,明天我就调走,我干嘛要好好施肥呢?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可是没想到改革改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机动田用完了,后来想办法,不调田调任务。人口多的任务减一点,人口少的任务加一点就平了。可是过几年国家任务取消了,农村现在没有给国家上交任何义务,现在变成补贴了。动帐不动地办法也不行,很多地方重新又要求调地。一调地还能长期不变吗?这个问题多数城里人不理解。

  在山东一万亩土地包下来,公司化的管理,带动当地农民生产,向城市市场提供蓝莓。城里的大经理一下乡发现,这个地方跟城里不一样,这个地方是你们家邻居人口变动,就可能动你们家的地。所以你签一个和约说50年不变,70年不变,你想投资,遇到过两年可能来调地的压力,这中国特有问题。中国两千年农业文明哪有这种事?哪有说你们家生了孩子,分邻居家的地?苏联集体农庄,有一个俄罗斯原型叫村舍,他土地有的是,所以什么叫村舍?有劳动力就来领去种,去世就送回来。土地公有,我们从那里学来的,一学来就变成我们体制元素了。因为改革是集体所有制留着,但是把经营权转给农户,这下就卡住了。这个事情到今天很多农村没有解决。

  1988年在贵州湄潭做了试验,当时胡锦涛在贵州当省委书记,就发动各地报一些改革试验项目,当时贵州湄潭就拿这个项目立项,就是家庭之间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让人口向耕地以外的方向输出。湄潭有几十万亩荒山、草原。所以家里人口多了,耕地不够,好,我给你点贴息贷款,给你点培训、扶持,开发山,这个事业坚持到底。2010年我回去一趟,到现在25年,坚持做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少地。剩下靠劳动力流动,靠进城打工,来解决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平衡。这个经验也写进了后来的中央文件,直到写进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法律都写了怎么可以不用?我们还有别的法,我们有村民自治法,村民都同意调地,还是得调。还是在调,今天的问题,就不是仅仅用不用农家肥,是不是认真对土地负责很重要及现在是大量农民出来,这个土地农不能转手。很多人愿意投资农业,但是一进农村就发现,和约关系不牢靠,后面的权利界定不清楚。是包产到户长期不变,但是有一些地方定期要调地,一调地就麻烦了,我同意把这块地转让给你,你也有这个公司计划好好用这块地,明年后年我们家邻居孩子多了,找你。那这个东西,契约的严肃性,契约带来人们的期望投资信心就麻烦了,再往下看,农业现代化就麻烦了。所以我说农村改革是最早改的,但是还有一些深层问题没有解决。更大没有解决的是农村的地一旦转过来被城市用,这个体制没有解决。

  我们87年搞了一次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外资来了,外资来了落地,一落地人家就问这块地什么意思,都是国家单位,国家的地。一支笔一批就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土地不得买卖不得租赁不得转让,写在法律里。《宪法》、《土地法》、《刑法》当时就拦住了,其实外资已经来了,最后紧急开始调研。就加了一句话,原来法律照抄不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土地不得买卖不得租赁不得转让。”后面加一句话“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国际上跟谁学的呢?跟香港学的,香港割给英国,怎么用呢?就叫批租?英国很多皇家一批批出来999年,我当时去问,我说英国皇家怎么发明这个办法?后来发现是两全其美,因为他也有祖宗看着他,你把祖宗的地卖了怎么交代?可是他又缺钱,所有权不卖,使用权给你999年,你批一个价,竞争形成一个价。我们到香港看这个挺好,所有权可以不动,使用权可以。香港的回归问题,所以他的土地批租期越来越短了,不像英国本土批成990年,300年,都是六七十年。我们着急解决这个问题,就把这个信号带来了。我们提出50年,一律50年,当时国务院总理还问了一句,太短了。

  所以你不要小看这个土地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急急忙忙就说,你依法可以转让,写这句话的时候,依法那个法是没有的。法还没起草,真正转让法是90年起草的。包括两种土地。但是依法转让法出来的时候,只有国有土地可以转让。城镇国有土地转让,我们把土地就批租拍卖。深圳第一锤,上海第二锤。你可以把未来收益权转让,换现金搞基础设施。这对中国发展作用,不要因为今天大家批评土地财政,完全抹杀。但是带来一个问题,只有政府的地才可以。

  什么叫城市呢?过去很小的,无论北京上海,都是很小的,一发展一工业化,一扩大就占农村的地。城市扩大占那块地怎么占呢?宪法里虽然写了,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征土地,但是宪法土地法,都没有给农业土地开辟一条道路。农民的地用来搞建筑可以,你是农村的孩子结婚了要盖房,批一块宅基地。你办乡镇企业,批一块地盖产房。但是这种地,不准向农民以外的人口转手。城市扩大怎么扩大?全部由地方政府去征用。当时财政很弱,早年明文规定,就是补多少钱,这块地补人家多少钱,三年平均收益不超过20倍。种玉米一年800块,一年1万6就拿走了,而且是不超过20倍,最低给人多少不知道。所以不要怪地方政府夺农民的地。过去粮食不也是一钱一斤收人家几十年吗?粮食来了,城里人才能发低工资,低工资才能有高利润,才能搞两弹一星,土地也这个原则。对不起,我想扩大,在改革开放前,国家财力有限项目有限,占地很少。土地财政一打开以后,这是巨大的发动机,可以通过市场标价卖,这等于上课,中国地方政府全部归土地金融土地财政,都是培训合格的,他就那么上去了。这一干以后,土地市场在发展。但是农村这块问题,你不超过原用图20倍拿走一块地。你拍出来的是几十倍几百倍的价,这个事情就导致了我们在这个方向上的系统性的失衡。什么失衡呢?农民看来看去看懂了,他现在看,你拿去拍,这就是我们家的地,怎么会卖那么多钱?农民一懂要价就高了,农民自己下手开发,就小产权房。你不盖房子卖,我也盖,你看冒出来多少小产权房。动不动就拿一个什么什么要把自己点了,一个房子一个地。正面讲都是为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城市化不扩大,农民怎么进城?可是改的半半拉拉的体制?这是我们说的半拉子工程不改不行。财政也就10万亿,而且由于当年为了鼓励地方发展,大部分的地方政府,不像我们的增值税其他税大量到中央去。这么一干政府和农民之间特别是明白过来的农民,抵触情绪就越来越大,这个事情就给我们埋下了高度繁荣的外观下,埋下社会问题。这是我讲到改到半拉子不改不行的问题,为什么政府的地可以转让,农民的地不能转让呢?政府通过税收获得发展基金呢?为什么修地铁可以用一百年的项目,一定要块地做筹资呢?不完全用我们这一门办法啊。可是我们已经走上这条路,拿地,套钱,然后就是扩张,很难遏制住的。

  这个事情,如果不通过深化改革解了,农民也是活生生的,农村也是有党组织的,也有经济组织、政府机构的,他跟你是承诺配套的。我们很多地方的小产权房,你看北京部里发文说的跟真的似的,打击打击,为什么打击小产权房这么多年还有那么多?打不动?有个道理,道理背后有个利益平衡。这个现在,我的看法,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这次三中全会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好大文章。农民土地到底怎么样?总要审慎把这个问题开出来。包括房屋可以流转。农民有房有地,为什么借不到钱?正规金融就有个抵押物,我们的农民没有抵押物。明明有房有地,但是法律上不让他流转,不形成市场,谁敢让他押?对不对?(导致)现在农村高利贷利率非常高。这是农村的,一块地里很多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最早部署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进来了,港资进来了。你看那时候就发动改造,改造今天怎么样?你看成就很清楚。就朱镕基那一波97年98年开始发动,大概到2002年前后,后来发现如果有部分国企,不给他改了,你是拖不我了的,所以资不抵债的,特别是县以下企业,通过那波改革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你看国营企业改革是不是任务完成了呢?没有完成。盈利的企业还要不要改?最后改成了创办者重要工作人员,引进民资,保留科学院的股权,成了全球化公司,联想计算机总部在纽约已经不在大陆本土了,控股部分还在中国。当年改出来是很不容易的,规范分红权,再把分红权改成股权,个人的要求不能离谱,实际上他们最后得到的股权,在我看来低于他们实际的,最后可以接受,财政部也批了,今天非常成功。因为当年被大亚湾金融套住,财政银行的钱都没有余地,怎么发展?最后就搞了TCL型合约,市政府跟管理层签约,规定一个利润部分,超过利润部分拿出百分之多少给你们管理人员。最后TCL上市的时候,一共68位管理人员是股东。面向未来,你要给市政府创造利润,你有贡献,你对资本形成有贡献。但是多数国企,只要当时不是亏损的,就没有改善。这个在思想界,当年刮旋风,因为一改,国有企业怎么定价,流失?谈一下交易?国有企业改制度当中的腐败?这些问题切实存在。可是你不改,你去看?资源占这么多,我们信贷大部分给国企,但你看国企利润,现在统计数据做出来了,跟民企比不能比。中石油那是资源很多在你手里,基础的牌不发给别人。这些因素都得算进去。

  何况你去看我们很多大型国企超大国企,包括中移动中石油,目前披露出来的就已经令人感到触目惊心,名义上是全国人民,实际上权利根本不在全国人民手里,也不在国家手里,就在几个特权人手里,会变成这个社会上的不公。所以国企亏损的改革,应该说改出一些经验来。但是盈利国企是不是要改了?你可以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跨国公司。我们国企很多人有能耐,是有判断力里。我们最近在上海访问一些,全世界的港口机械都是我们上海一家国企造的,我们的洋山港的管理,全球第一大港,这是做出来的成就。

  但是你仔细进去问,里头还有潜力吗?还有巨大潜力,有些潜力是体制限制住的。我们的国企要公务员管理,出国要公示,怎么会有商业秘密?怎么会有出其不意?像公务员,到点就退出。邓小平重新复出73岁,怎么不能做决定的呢?人跟人差别很大的。他不是公务员,分开处理行不行?还有个人持股问题。这么重大的资产,这么重大的投资决定,光领一个薪水,对称吗?股东们,投资者们放心吗?这是市场逻辑。我们还有官场逻辑,跟这个级别干部相比,你比同级别干部已经待遇不错了。

  下一步要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放开国有企业的盈利机构潜在市场。财税改革93年改的很好,当年中央财政已经岌岌可危,通过那一波改革,财政推进一大步。你说完成了?远远没有完成,今天为止唯一的办法是通过转移支付分到各个地方去。这个模式有点问题的,因为我们整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他有很多功能应该完成的,为什么异地上学变成这么大问题。所以最后他是忠于安徽政府,是安徽政府让他读的书,他忠于县的政府。这些功能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应该逐步变成国家的,在哪儿念书都是国家财政,将来对国家财政有一个认同感。

  我们现在说起来是很多民生,实际上是企业到哪个地方去,地方财政好他标准就高,地方财政差标准就低,再一流动,上海九年级以前念书的一大半都是外地的,海年年盖学校不够,这里投入的财政如果改革不跟上去,地方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地方和中央之间的矛盾都很难解决。社保不可携带,比如北大完全是单位所有制的社保,目前没有跟北京的打通,流动性就非常差,要解放流动性就非常麻烦。可是这些东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动就涉及到很深的利益调整。

  再看我们对外开放,成就非常大,但是怎么看还是人家来得多,我们去的少。这两天我们都在访问上海,真正像华尔街、法兰克福、香港这样的市场,严格来说我们这里差许多。当然人民币向下是否放开?放开到什么程度?汇率改革都有关系。但是这些指标你去看,你要有跟全球第二大相适应的金融地位,现在大家寄希望于上海自贸区,要把一些全国实行法律暂时在这里停止,这里试行另外一套,看看能不能冲出一条路,这都说明改到一半不改下去,麻烦是非常大的。

  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改,也在很多方面做了变化,但是总得说,离所谓的“把权力关进笼子”,距离还是蛮远的。一方面还有很多干部,现在从风气抓起,你说短期是抓起来,但是官场风气已经那样,很多人必须那样,如果你不那样,怎么跟其他人共事?大家都那样。你没有制造正常的氛围,好人也变成坏人。去行政化,我在大学工作,这些年,我看是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像学校了。讲级别?你要把中国近代以来的大学一起看一遍,真是难为情。什么时候有过这种风气?不完全是因为没有钱没有楼,今天大学拥有的资源比过去好得多。可是你看做学问的风气,追求真理的风气,探索风气科学风气是倒退的。很多人比级别。你要不改,你怎么交代?

  30年前说国家没钱,今天中国的大学可不能说没钱。当然钱还是不够多,但是第一位的恐怕不是钱,第一位的是你这个体制。你能不能有适合于大学发展所需要的体制?改不改这个官本位?改不改这个行政?控制一切?最近去新加坡开会很受触动,他们的教育部,两千多人,我说你们官员派的不少,他告诉我们他们官员特点,除了教务部部长和常务秘书这两个是政治官,总司司长以下全部是老师,你没教过书没当过教导主任没当过小学校长,不会到教育部工作。还有一个文化,教育部干五年,回去当老师。他们是研究怎么培养一批,真正懂中国的人。十年了,每年是每一个学生配四万新加坡币,精心组织设计课程,怎么样培养一批人从小开始真正懂中国,不是浮皮潦草,这是他们国家战略,谁去贯彻呢?我就看他们教育部的课程小组,真是很专业。因为他制度决定,就是这么轮的。

  反观我们很多告诉你怎么教书的人,自己从来没教过书,他就在那发文件开会,他教你怎么开会,怎么做研究,这能搞上去?你这种东西不改,教育是你潜在的生产力(就释放不出来),最后竞争是要靠知识去竞争的。现在是知识生产体系的创新。所以你得有体制机制跟它配合。所以你先从哪个领域看?改革有巨大成就,但是半拉子工程一关键部位没有改掉,如果不通过改革,进一步把这个体制架构形成完善,我们已有的成果很难保持,没结果的麻烦会往上冒。没有解决新一代人对自己国家的要求标准。所以改革30年以后,还要发动一波叫深化改革,要把过去没有解决的关键难题、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争取突破。我的看法过去的经验,也可能对这场大战有帮助。后来有句,顶层设计跟摸石头过河结合。这句话讲得好,不要认为所有改革都是在高层设计出来的,设计要有信息,要在社会底层认真看。有问题总有人难受,他只要难受,他就会想办法。中国社会天天在进行各种探索,过去的观念里甚至认为错的,不合法的,坏的或者有问题,怎么吸纳进来?实际上逐步合法,这个过程中,观念交锋观念讨论观念修订就非常重要。

  所以我心目当中改革的架构始终两层,一层就是第一线,他也做很多尽可能探索。但是这种在很多底层发生的变革,能不能系统集中起来?能不能被合法化的承认,能不能把他变得更加规范和完善。取决于上层建筑。所以在争议上有时候,我们把一些经验,一些读的书,做一些讨论。可能对这个有些帮助。最后是要上下互动上下结合形成一个更现代化国家的,比较理想的体制。

  (本文是天翼图书第33届管理论坛上周其仁教授的演讲,未经本人审阅)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财经 https://business.sohu.com/20140425/n398819990.shtml report 12020 看透深层改革,预见未来方向——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谈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的体制难改?
(责任编辑:UF005)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锦绣缘

同步热播-锦绣缘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神雕侠侣

大结局-神雕侠侣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封神英雄榜

同步热播-封神英雄榜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六颗子弹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龙虎少年队2

龙虎少年队2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奔跑吧兄弟》

baby14岁写真曝光

《我看你有戏》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明星同乐会》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非你莫属》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一站到底》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鹏嘚吧嘚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第16集

匆匆那年大结局

隐秘而伟大第二季

乔杉遭粉丝骚扰

The Kelly Show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