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券商造血功能低下的背景下,要维持券商的生存,输血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平安证券 刘春胜 从2001年6月份开始,随着股指的回落,券商的经营业绩也每况愈下。自8月初券商峰会以来,围绕着如何提高券商自身造血功能的话题不绝于耳,但从各方面情况看,券商目前最需要的还是输血。本周引人关注的焦点莫过于券商类的两家上市公司融资的问题,中信证券以私募方式发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宏源证券增发不超过12000万股A股。而有消息称,证监会一直在加紧制定《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有望促进“券商基金”出台。但在加强输血的同时,券商的造血功能怎么样呢?本文通过考察券商重仓股的变化,分析券商目前自营的状况,进而分析券商的造血机能。 造血功能下降 通过统计,截至9月10日,沪深两市A股流通市值总计1.2345万亿元,根据对券商重仓股的统计,当日这些个股的总计流通市值为153.91亿元,占全部流通市值的1.25%。虽然仅统计的是券商重仓股,但即便加上一些占仓位不大的散碎股票,估计这个比例也不超过2.5%。而目前基金规模为1616亿份,据粗略统计,基金目前在二级市场总体持有股票的市值占总体流通市值应该达到8%的水平。因此从这两个数值看出,一是目前券商在二级市场的地位已经非常弱化,作为市场的主力之一,处境相当尴尬;二是券商总体的自营仓位并不重,目前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能够进行自营业务的综合类或比照综合类执行的券商有79家,总计注册资本金为1045.39亿元,这些重仓股占注册资本金比例的14.72%。从这个角度看,上半年券商已经将自营比例控制在较低水平。 通过统计,年初时券商这些重仓股的流通市值为154.95亿元,与9月10日153.91亿元的流通市值相当;年初时券商重仓股的总体持仓量是14.73亿股,9月10日时券商重仓股的总体仓量是17.21亿股,增加了16.84%。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送配情况之外,还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回避的,即券商大面积自营被套或被完全套牢,如华夏证券的太极集团,银河证券的北大高科,申银万国的益民百货,国泰君安的中科英华等。随着一批这类个股股价的回落,券商自营账面的损失会不断加大,虽然券商控制了自身的仓位,但个股的把握出现了问题,使整体局面陷于被动。 券商自营以往是券商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其风险也相伴而生。从附表可以看出,券商自营在今年的行业配置中显然落后于基金等机构,使自身沦为市场的二流角色。如行业配置以医药股所占比例最大,虽然结合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看,医药类公司业绩同比出现明显提升,但医药股毕竟不是上半年推动行情的主要力量。经计算,9月10日券商重仓股中,医药股的流通市值为23.68亿元,年初时为27.7亿元,下降幅度为14.51%。 等待输血求生 在券商造血功能低下的背景下,要维持券商的生存,输血就显得举足轻重了。从目前管理层将要推出的发债、券商集合委托理财等业务及券商增发A股来看,无疑是在为券商输血。但即使这些券商得到输血,在整体经营框架的协调下,也不可能将全部融来资金的投入自营业务或者对这些重仓股进行挽救,因此对于券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并不能抱以多大希望。此外,从券商集合委托理财业务看,面对基金等实力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以及日益成熟的投资者,首先能够招揽的资金数量多少是一个疑问,其次到手的资金如何运用,如何发动起群众的热情,确保其今后能够安全脱身?如果要拯救这些重仓股的话,是否与今年形成的潮流相符合呢?但无论如何,输血后手中有了钱,事情就好办,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记者视角 又逢金融股扩容时 近期金融股扩容特别值得关注。华夏银行10亿股上市后,金融板块接着又推出了招商银行100亿元的转债预案、中信证券20亿元的私募债、宏源证券增发1.2亿元的新股,弱不禁风的大盘又接二连三遇到了“重磅炸弹”。 回想年初的时候,在大盘创出1311点新低时也正赶上金融股的扩容,当时是招商银行向一般法人投资者配售2.8亿股在2002年12月10日上市,今年1月先有浦发银行增发3亿A股,而后1月6日4亿股中信证券上市。同样是金融股扩容又都处于大盘加速下行的环境下,可谓一种巧合。而且金融板块中银行股和券商股是最好的搭档:年初中信证券上市浦发银行增发,9月华夏银行上市宏源证券增发,这也是有趣的巧合。 回想年初的行情,在疲软的市场中,主力突然启动了中信证券,该股连续3天最高涨幅为34%;浦发银行受增发影响股价跌至8.86元低点,而余额5304万股由30多家券商组成的承销团包销,而后该股这一段区间成为上半年的底部区域。浦发银行和中信证券股价走势表明,在众人投资情绪低迷、纷纷扬弃之时,机会可能会悄然而至,如此看待低迷,显然有另一种解读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