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不降息!央行开展1820亿元1年期MLF操作,利率维持不变;央行主管报纸:利率下调仍有空间,但也面临内外部约束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4年6月17日人民银行开展4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182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1.80%和2.50%均与此前持平。

央行公开市场本周有2370亿元MLF和80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二到周五每天逆回购到期20亿元,均为7天期。周一有2370亿元MLF到期。

上周五(6月14日)盘后,央行发布5月份金融数据。金融业“挤水分”影响持续,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同比少增4100亿元。政府债发行速度加快,5月新增社融20648亿元,同比多增5088亿元,强于市场预期。严查“手工补息”后企业存款流向理财,5月M2同比增长7.0%,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M1增速为-4.2%,比上月下滑2.8个百分点。

光大证券分析,整体看,5月金融数据“好坏参半”,经济改善的积极信号有限。“好”的方面,在于政府债放量带动社融增速走强。受专项债发行后置影响,5月政府债发行同比多增6682亿元,一定程度助于稳定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预期。

“弱”的方面,仍在信贷总量和结构。居民方面,新增融资偏弱,5月仅为757亿元,同比少增2915亿元,短贷和中长贷均显著回落,反映出居民消费和购房需求的疲软;企业方面,短贷、中长贷明显少增,其中票据融资明显放量,银行“冲量”特征显著。

此外,M1与M2同比增速进一步走弱,部分受金融数据“挤水分”影响(存款继续流向理财产品、债券基金等,影响了传统的存款增长),加上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导致信贷扩张的步伐减慢,货币的派生能力相应减弱。

展望后市,光大证券预计这种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可能持续,为对冲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仍需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市场普遍预计降息必要性增强,一方面降低融资成本,激发信贷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上下游价格分化(原材料涨价,生活资料环比下跌),尤其是CPI的疲软也是支撑降息的重要逻辑,关注三季度的降息窗口。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从5月社融数据来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存,政策重心已转向稳地产、稳需求、促改革,加杠杆、稳地产是关键,具体到货币端,宽松还是大方向,大概率还会降准降息。

长城证券分析, M1同比下降趋势体现出当前经济复苏可能仍然曲折,实体经济资金活跃程度有待提高,表明资金传导至实体存在一定滞塞。降低利率(MLF、LPR、存款利率等)或将起到较好作用,并且目前欧洲已率先降息,美国5月物价低于市场预期,对全球货币环境的压力减小,国内降息的条件更加成熟。

华西证券分析,当前中下游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加大,且需求仍相对不足,降息有助于经济修复、缓和企业经营压力。后续降息,可能下调银行存款利率,并下调MLF利率带动1年期LPR下行。

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头版发文指出,中性利率也是衡量利率水平的一个角度。学术界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对我国中性利率进行估算,主流观点认为,当前中性利率水平在2%左右。今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在1.8%的较低水平,考虑通胀因素后的实际政策利率不到2%,仍低于中性利率,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的稳固支持力度。

文章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利率下调仍有空间,但也面临内外部约束。今年以来,央行已多次公开发声表示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但前期政策效果还在显现,未来也会结合形势变化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客观来说,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从内部看,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从外部看,人民币汇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来源:金融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