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没有大规模的,一般30~50人的企业就称得上中型企业,这样的企业搞研发自然力不从心,产品的新技术也经常得不到保护。而国外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则人才集中、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如西门子医疗器械部拥有2.4万名员工,在10个国家设有23家生产基地,生产7500多种器械,每年都投入2000名科技人员及大量资金研发新产品,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家上市公司实力总和也难以望其项背。 除了实力差距,国内企业还存在科研与生产脱节的弊病。由于医疗器械工业涉及生产技术、机电、物理、光学和计算机等许多学科的尖端技术,其发展有赖于机械、电子、化工等基础工业以及生物材料、传感器、计算机等新兴工业的发展,哪一方面的薄弱都会造成产品的不完善。医疗器械是为医疗活动服务的,但在我国医疗器械开发人员与临床医生的联系不够紧密,新产品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而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主要是在医院里创新和改进的,大型医院都有专门的工程师负责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研制对医生实用的器械。例如美国圣犹达公司聘请大批临床医生为顾问,提出要求,提供信息,并在比利时、瑞典等国设置临床研究中心,以解决实际需要,保证不断创新。 当然,科研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瓶颈仍是资金的制约。一般用于科研向规模生产转化的投资是科研投入的10倍,但国家科技部对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五年的科技发展总投入不足1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此方面的投入则更少。而风险投资的介入,大集团的参与又谈何容易。 此外,我国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大面积仿制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恶性拼杀,进一步造成了医疗器械业的发展缓慢。国内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发明家办企业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往往市场上产品很多,精品不多,而且这类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较慢,企业规模也较小,昙花一现的例子并不鲜见。
|